观鸟,一种和大自然共处的生活方式
参加夜间探险活动:如夜行虫搜寻、夜间观鸟等,探索夜晚的大自然。 #生活乐趣# #大自然体验#
原标题:观鸟,一种和大自然共处的生活方式
曾心仪/文
和粉色的封面一样,《12只鸟儿,治愈你:大自然的幸福课堂》是温柔的,它记录了一段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母亲的病逝给作者查理·科贝特的人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与十二种性情各异的鸟儿的相遇,让他最终从焦虑抑郁的情绪中走出来。家庭故事、人生感悟、鸟类科普,交织成一幅层次丰富的温情画卷。
查理·科贝特出生于英国乡村从事畜牧业的家庭,在农场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拿到爱丁堡大学历史专业的文凭后,他做了二十多年的金融记者,这份工作让他环游世界,澳洲和非洲都留下了他青春飞扬的身影。不惑之年将近,尤其是当母亲生病后,作者才恍然惊觉,自己与从小长大的农场和大自然已经完全脱节了,于是他下定决心回到家乡,与大自然重新建立连接。通过这本书,作者希望去除观鸟的专业门槛,让鸟儿与大自然变得触手可及,变成一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爱好。《12只鸟儿,治愈你》除了有自然科学的一面,博学的作者还引用了许多写鸟儿的诗文和民间故事,丰富观鸟文化的文学底蕴。有趣的是,在对鸟儿的偏好上,中外文化有着令人惊异的不同。比如西方文化里有许多关于喜鹊的迷信,喜鹊被认为是不详的预兆,丝毫没有它中文名字里包含的喜庆意味。英国儿歌《喜鹊谣》是这么唱的:“一只代表悲伤,两只代表喜悦;三只代表女孩,四只代表男孩;五只代表银子,六只代表金子;七只代表一个尚未讲述的故事。”所以在欧洲,人们看到一只喜鹊的时候会赶紧在天空中寻找第二只,或者像作者的爸爸一样向喜鹊脱帽致敬、问候喜鹊先生的妻子,以此来避免厄运降临。
除了为观鸟文化增添了一抹隽永的文学色彩外,本书也充满了作家本人自传性的私人回忆。作者把自己在母亲患癌直至去世的心路历程和自我救赎剖开来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一举动既勇敢又令人心碎。作为译者,当我译到作者回顾往事种种时,感觉自己也陪着作者一起走过他人生的一个个低谷。当你猝不及防地直面这种最隐秘私人的情感时,很容易也会被拽进情绪的黑洞,陷在一个人的小世界里无法自拔,尤其在这本书的整个翻译期间因为疫情一直一个人待在英国,翻译也因心情低落一度停滞。但是作者从鸟儿身上获得了超越悲痛的力量,随着作者的文字,我也逐渐感受到与鸟类、与大自然的重新连接,迎来了人生的柳暗花明,而此时的翻译也像是注入了清泉,文字流淌起来,我也重新找到了对的节奏。
观鸟在英国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也是国民级的爱好。上至英国皇室,下到平民百姓,鸟儿的忠实粉丝比比皆是。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就是一位出了名的爱鸟人士。1956年,菲利普亲王乘坐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横渡南太平洋,途径肯尼亚、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前往澳洲为墨尔本夏季奥林匹克大会进行开幕。这四个月的航海之旅成了亲王爱上鸟儿的契机。他举起自己同年购入的哈苏相机,记录下了许多英属群岛鸟类的珍贵照片。1962年,菲利普亲王将这些观鸟成果集结成书,出版了《不列颠尼亚的鸟儿》。直到2018年,菲利普亲王依然继续着观鸟的爱好。另外,在国民层面,英国有一项名叫“花园大观鸟”(BigGardenBirdwatch)的传统,在每年一月末的一天,号召人们在自家花园、附近公园或者林地上观鸟一小时,记录下观察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这也是世界最大的全民鸟类普查活动。
然而,《12只鸟儿,治愈你》的作者并不满足于此。观鸟,在他看来不只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和大自然共处的生活方式。在把观鸟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作者也在倡导一种与鸟儿、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鸟儿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凝视的客体,而是一种能够与人类互相影响、心意相通的自然生灵。这种理念激发了许多对于人与鸟、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如果你对鸟儿发问,鸟儿也许不会给你答案,只会继续按自然的规律做自己的事。这是一种去人类中心化的思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一个过客,我们可以改变环境,但不能改变自然规律。这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哲学不谋而合,即不在事情发生之前焦虑,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事;尽量不改变自然规律,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做事。
鸟儿对我们的启迪不仅是思想上的,更让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进行反思。对于内卷文化,鸟儿身上有我们能够学到的东西。鸮每天需要栖息二十二个小时,也就是说一天大部分时间它都在休息。鸮可以这样做,是因为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鸟儿、大自然的天才猎手,一年可以杀死一千多只老鼠。论智慧,鸮比不上鸦科鸟类可以用工具打开盒子,但是它懂得把能量集中在捕猎上,把捕猎技艺推到极致。这启发我们去接受自己不是万能的,也没必要做到万事皆通。我们没有时间去找寻所有问题的答案,把精力专注于解决手头的事情,心无旁骛,避免无意义的内卷和焦虑。
另一方面,鸟儿也启发我们如何放松。城市漫步是一种在年轻人当中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但我们多少会觉得在城市生活很难有亲近自然的机会,但其实大自然一直都在,它就像一面褪色的墙纸,一个隐形的背景,只是我们没有注意。我认为作者提出了另一种城市漫步的可能性:摘下耳机、放下手机,当你允许自己与大自然处于同一频率,让鸟儿的鸣啼与雀跃伴随你行走的脚步,也许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城市。
有一种说法是大自然是我们外化的身体,那么走近自然也是去熟悉我们的另一具身体、倾听身体的声音,了解自然也是了解和治愈我们自身。熟悉台湾新浪潮的朋友会记得,杨德昌的电影《恐怖分子》里,女主角曾忧郁地写下这样一段小说的开头:“如果你了解季节,变化只是一种轮回的重复。”这是典型的新自由主义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异化和疏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异化将女主角桎梏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踯躅不前。也许当她尝试以走进自然的方式进行自我疗愈,故事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不错,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是重复的。但在这重复之中,自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人不再是同样的人,河水也不是曾经的河水。鸟儿让我们注意到了大自然的这种变化和生机,把我们从小我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一种更豁达的心境,让我们在有限中看到无限,从刹那中看到永恒。
责任编辑:
网址:观鸟,一种和大自然共处的生活方式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918
相关内容
观鸟,一种和大自然共处的生活方式慢,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正观漫读|宽容,是一种力量
春日诗会丨陈昂丨走过春兰和风信子,身上便有了大自然馈赠的花香
品鉴 | 花鸟画中的鸟文化
春天来了,这几件事最积功德,千万别错过!
老公和公公霍震霆用行动支持,说明一家人都认可她的生活方式…
劝君莫打三春鸟
品鉴 | 故宫藏品里的“吉祥鸟”
她伤心的或许是相柳夺走了她唯一能光明正大与相柳共处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