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拥抱意大利艺术

发布时间:2024-06-30 07:11

表达爱意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写信、送礼物、拥抱等。 #生活知识# #情感沟通#

拉斐尔·桑齐奥油画《男子肖像》

萨索费拉托油画《人生的三个阶段》

《女性宴会场景的湿壁画》

伪塞内卡或伊索雕像

“罗马帝国的艺术——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现场。

今夏,广东引进了两个“重磅”意大利展: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引进了“凝固的诗篇——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广东省博物馆引进了“罗马帝国的艺术——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

对于引进西方艺术作品,“凝固的诗篇——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的策展人樊林始终有一个基本观点,“引进任何西方作品,最终都要涉及如何深入艺术史学习的问题。”她表示,在“看展”备受欢迎、成为很多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当下,如何让群众真真切切有所收获,而不仅仅“看个热闹”,是策展人应着重思考的。

樊林认为,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艺术家、赞助人、民众对艺术和创造的热情,蕴含了人类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站在今天的视角回看,古代作品的表达呈现,与观众观看方式双向交互,激荡起人文精神的新诗篇。

A

拉斐尔、提香、鲁本斯真迹都来了

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特别引进的“凝固的诗篇——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以这座博物馆馆藏作品为主体内容,展出拉斐尔、提香、鲁本斯等意大利以及北方地区16、17世纪艺术大师的55件真迹作品,展现广东美术自觉拥抱世界经典的自信与能力。展期至9月7日。

联合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介绍,此次展览最终落定的作品时间跨度大,覆盖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盛期、晚期,慢慢演变至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艺术家也来自不同地区。作品题材涵盖现实生活日常、历史、宗教、神话、寓意等,丰富度很高。

在这批真迹中,文艺复兴盛期三杰之一拉斐尔·桑齐奥创作于16世纪的木板油画《男子肖像》、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代表画家提香·韦切利奥的布面油画《多米尼克修士肖像(圣多米尼克)》等,都十分难得地与大湾区观众见面。

展览分别以“神话与古代艺术”“历史中的信仰”“自然与风物”“社会生活及肖像”四个部分呈现。作品分三个展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群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作品虽然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头之作,却以大量上乘创作,更全面地描绘了那段时期文化的盛况。”樊林解释道,从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如何在创新中影响与被影响,逐步构成艺术史的地域性特征、风格演进。艺术家们的成长印迹以作品为核心,展开了一幅思维导图,“具有艺术史地图的意义”。

微笑都有相似之处  

以古代神话为主题的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博尔盖塞美术馆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神话作为一条主线,将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技术创作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在“神话与古代艺术”部分,雕塑与绘画相互对话,展示了神话题材在16和17世纪的时兴。

荷兰艺术家兰伯特·苏斯特里斯在提香画作启发下创作了《维纳斯》:维纳斯躺在铺满玫瑰的床上,身后的一位女子(未来的新娘)正在向妆奁内摆放物品。这幅画意为在婚礼来临之际,维纳斯将陪伴年轻美好的新娘走向爱情和感性的道路。

樊林表示,“艺术史上师徒传承、风格影响以及地域间的交流互鉴,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态。这些深层次的艺术关系,正是本次展览希望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领会的。通过这幅《维纳斯》,我们得以窥见北方画家在威尼斯的艺术探索与领悟,进一步感受到古典神话在艺术史上的深远影响。”

伯纳迪诺·路易尼的《花神福罗拉》描绘的是古代罗马神话中的花神形象。伯纳迪诺·路易尼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圈子里的意大利北部画家,据说和达·芬奇有过合作,因此很多他的画被认为是达·芬奇的作品,尤其以拥有细长眼睛的优雅女性形象而闻名。路易尼在1500年随父亲到米兰,在乔万·斯特凡诺·斯科托的指导下接受训练,之后接受很多委托。他在1521年前往罗马,受到拉斐尔绘画风格的影响。有艺术史家认为《救世主》不是达·芬奇所画,而是路易尼等助手绘制。

画中呈现的是古罗马的花神福罗拉,在希腊神话中花神又叫克劳瑞斯。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说春天到来,花神踏着西风神的足迹沿路撒花。奥维德《岁时记》说当西风神要拥抱克劳瑞斯,她脱身逃跑,鲜花从唇中落下,转变为福罗拉。波提切利的油画作品《春》就是描绘了此时此刻。樊林表示,此次展览旨在帮助大湾区观众梳理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作品及其背后的典故,引导大家更深入地探索艺术史,丰富阅读体验,拓宽艺术视野。  

拉斐尔和提香的人物肖像  

在“社会生活及肖像”部分,画中主角有些是著名人物,有些是神秘的陌生人,在一幅幅肖像前,我们见证了显赫声名与湮没无闻的交替。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拉斐尔的《男子肖像》和提香的《多米尼克修士肖像(圣多米尼克)》。

拉斐尔的《男子肖像》是在1911年进行修复后才显露出原貌的;在此之前,画中人物头戴不同的头饰,身穿厚重的毛皮外衣,外面罩着一件薄薄的浅色衬衫。这幅画也曾被评论家称为霍尔拜因的作品,后来又被称为佩鲁吉诺的作品;最近,这幅画又被追溯到乌尔比诺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当时仍受到佩鲁吉诺的影响。作为拉斐尔风格形成初期的作品,人物形象塑造柔和,画面宁静,流露出感情。

“站在拉斐尔的画前,仿佛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很沉静的人在跟我对话。我们能够非常细腻地体会到拉斐尔对人的观察和描述。”樊林介绍。

《多米尼克修士肖像(圣多米尼克)》则展示了提香晚年的风格,描绘了一位身着白色长袍和黑色斗篷(教士的常规装束)的人物。对其身份,有圣多米尼克、圣文森特·费雷尔或多米尼克修士等猜想。光线正打在长袍上,照亮那只伸出象征意义手势的手。

樊林表示,人物脸部是提香精湛肖像画的典范,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提香尝试一种全新技法,快速下笔和宽阔笔触,近乎后来的印象主义画风。  

意大利16、17世纪日常生活  

意大利16、17世纪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在“自然与风物”部分展出的作品,让人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些许切面。

在《古董商人的店铺》中,可以看到商店里出售的各种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一圈精美的古代雕像复制品、圣母子题材以及“三博士来朝”画作。

小弗兰斯·弗兰肯和老扬·勃鲁盖尔是1620年代第一批创作艺术画作和古玩收藏的艺术家。这些画作充满象征意义和寓言,反映那个时代的关注点,包括个人美德的培养、鉴赏力的重要性。这一流派被众多艺术家追随,比如小勃鲁盖尔。这件作品从1650年起被作为描绘“画家工作室”的作品而记录在册。

兰伯特·苏斯特里斯的作品《诞生》也特别有意思,揭开了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生产的神秘面纱。画作里,只见分娩时只有女性在场,男性不得涉足其间。展现了孩子们出生、婴儿玩耍、母亲哺育等温馨场景。这幅画描绘了家庭的亲密感,其风格既能看出画家受佛兰德斯文化的影响,也有威尼斯画派的影子。

樊林说道:“展览通过这幅画作为结尾,与最初描述人对神的理解相呼应,最终回到人间、回到生命的诞生,这个诞生可能与神迹、圣经的隐喻有所关联,但我们更希望观众在欣赏了众多神与人的故事后,能够体会到生命的本质。”

B

这个暑假,来粤博当一天“罗马人”

两千年前维苏威火山爆发,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庞贝、赫库兰尼姆与斯塔比亚等一众古罗马城市被火山灰掩盖。18世纪中叶,考古学家的挖掘使它们重见天日。火山灰下的珍贵遗迹、遗物忠实记录了这个伟大文明的审美情趣,并给予我们难得的机会去理解古罗马人对于美的思考。

这个暑假,广东省博物馆迎来了一场重量级的艺术盛宴——“罗马帝国的艺术——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该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携手合作,由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意大利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提供支持,精选了98件/套罗马帝国时期的代表性文物,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展览将展出至2024年10月13日。

展览中展出的珍贵文物,均来自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这些文物,有的是在赫库兰尼姆遗址和庞贝古城遗址中发掘的瑰宝,有的是原法尔内塞家族的传世珍藏。展品涵盖了雕塑、湿壁画、马赛克镶嵌画、银器和玻璃器等多个艺术门类。通过“艺术语言”“肖像”“色彩”“风尚”“宴饮”“技术”六个维度全方位揭秘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观众可以立体、深入地了解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与生活,共同走进古罗马的艺术世界。

一踏入展厅的入口,便被拱形门廊深深吸引:3D投影中的古罗马神殿仿佛跃然眼前,令人梦回古罗马时代,其细腻的纹理、精致的雕刻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无不彰显着古罗马建筑的独特魅力。

罗马帝国的崛起,是不同地域、习俗和传统间深度融合与交流的见证,古罗马的文明印记,通过纵横的道路、巍峨的桥梁和绵延的水渠,遍布在罗马帝国的各个角落。从壁画到银器、从规划有序的城市到装饰精美的壁画、马赛克镶嵌画的住宅,每一处都为我们呈现了罗马帝国时代的繁荣与生活美学,展示了罗马帝国时期在审美创造和技艺掌握方面的卓越才华,也揭示了他们在处理多元文化和差异性的智慧。

此次广东省博物馆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的合作是对世界文明史的又一次深刻探寻和致敬。通过呈现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的珍藏,观众得以一窥罗马帝国时期艺术的璀璨。

“要读懂西方艺术,必须先读懂文艺复兴;而要读懂文艺复兴,则必须从璀璨的希腊-罗马艺术开始追寻。”

本次展览策展人彭哲表示:“倘若将古希腊艺术视为西方艺术的源泉,那么罗马帝国时期无疑是将这股艺术之流汇聚成磅礴大河的起点。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古希腊艺术,大多是经过古罗马人修饰或临摹之后的结果,后来这些艺术又促成了文艺复兴,并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造型艺术的基础。因此,我们期望通过这个展览,令大家能够更深入、直观、立体、全面地从审美、功能、技术等角度去了解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亲身体验这段西方艺术史上的古典时代。”  

肖像: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汇  

罗马帝国的诞生,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演变,更是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形成与传播的过程。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必须对自身的艺术语言进行革新,以便尽可能多地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艺术语言的变革,首先就出现在肖像艺术之中,这是古罗马艺术的一个分水岭,也标志着古罗马艺术开始在希腊化的模式中探索出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在“肖像”篇章,你首先会看到“阿格里巴肖像”“伪塞内卡肖像”,曾经学过画的你,是否觉得万分熟悉,无数次地画过他们呢?

静穆、庄严、深邃,是对这件阿格里巴头像最直观的感受。整体用大理石雕琢而成,出土于庞贝遗址的“神秘别墅”(Villa dei Misteri),头部刻画细腻,显示出雕塑家对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熟练,头像的面部轮廓、肌肉走向、骨骼结构和比例非常精准,面容呈现出深邃的眼眸、坚毅的鼻梁和沉稳的嘴角,突显了对阿格里巴人物形象及精神的高度理想化,彰显出人物的睿智与权威,这也是罗马帝国雕塑的重要特点。

旁边大名鼎鼎的“伪塞内卡”雕塑,相信每一个美术生都不会陌生。这尊雕像原被认为是对哲学家塞内卡的描绘,但随后的研究表明塞内卡本人很富态,是典型的贵族形象,而非眼前雕像这般形容枯槁。这个形容枯槁的肖像,更像是塞内卡哲学思想——崇尚德行和节俭的一种理想化身。也有人说他是希腊的预言家伊索。这尊肖像具有清晰的轮廓和丰富的细节,对于美术初学者来说,它是一个绝佳的临摹与绘画对象,成为绘画学习的经典范本之一。并且由于其描绘的苍老干瘦特点,它被美术生们普遍戏称为“海盗”。

“罗马青年、阿格里巴、海盗,为什么这三件雕塑会成为今天学习绘画范本、成为素描教学中不可绕开的对象呢?原因就在于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家们,对于整个肖像艺术有着深刻的认知,他们将每一个古典人物的五官比例、脸部肌肉结构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庭五眼的关系都已经完全掌握透了,换言之,后世的人已经没有更多可以进步的空间了。”

策展人彭哲告诉记者,伪塞内卡头像出现了以后,后世无数人去临摹它,罗马人临摹了古希腊的雕塑,后世的文艺复兴以及所有人又基于罗马帝国时期的雕塑不停地临摹,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美术造型艺术的基础。

如果要说古希腊与古罗马在肖像艺术的最大区别,那便是古希腊式肖像艺术更强调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和追求完美身体比例,而古罗马式的肖像艺术更注重现实主义和捕捉真实特征,这类肖像作品甚至一度只是对人物真实面貌的忠实再现,让人物的皱纹等不完美的体态都无所遁形,肖像艺术被赋予了愈发“人性化”的特质。

然而到了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肖像风格又开始发生了转变。屋大维·奥古斯都希望塑造一种兼具真实感与理想化美感的肖像艺术风格,并且在此期间结合伊特鲁里亚艺术的传统,形成了人物胸像这种全新的肖像风格。这种肖像风格逐渐成为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典型艺术特征之一。它不仅体现在雕塑中,还影响了绘画、建筑等多个领域,这种艺术语言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及后来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宴饮:罗马帝国的多元交融  

罗马帝国的宴饮文化也是这一时期多元魅力的象征,融合了各种异域文化和美食,展现了罗马帝国时代的多元气息。宴会上丰富多样的菜肴、精致的餐具与用餐形式,反映了这个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罗马帝国的宴饮文化通过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得以展现,它们记录并赞美了宴饮带来的欢乐和和谐,强调了宴饮文化在当时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壁画、马赛克镶嵌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描绘宴饮场景的画面,特别是在家宅与公共建筑的壁画中,希腊式酒会的场景频繁出现,生动展现了古罗马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展厅里,一幅出土于庞贝古城遗址的《女性宴会场景的湿壁画》就是古罗马宴饮文化的生动诠释。它画面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创作者通过色彩的运用赋予了人物形象以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在那个时期,绘画并不能像我们今天这样随意,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致买颜料,因为颜料非常昂贵,就像这幅壁画里所使用的紫色,来自于一种地中海贝壳,叫紫螺,蓝色通常是来自于我们今天用来做珠宝的青金石。颜料的昂贵使得画家无法独立承担,或者凭自由意志去绘画,因此画家时常要满足绘画委托人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到了伦勃朗的时期,画主如果出现在画中,必然是被放在C位的。”

然而,从这件《女性宴会场景的湿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前景中的三个人,分别是穿着绿色衣服的异域歌师、舞女,以及拿着笛子的女性。为画掏钱买单的老板的形象却往后放了,并不是特别突出显眼。

策展人彭哲向记者解释道,这种审美结构,也就是将重点人物融进场景中,而非突出放在C位,突出生活感、松弛感的绘画风格,大概在维多利亚时期才会出现在世俗画中。在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彼得·勃鲁盖尔也有过类似的绘画,但那都是一种非常小众的存在。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早在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的绘画已经有了这样的审美。

“这也是美术史很有意思的地方,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可能经过了1000多、2000年后,又会回到原点。我们今天推崇的审美风尚,或多或少都可以在过去的艺术史中找到它的原型。”彭哲说。

风尚:跨文化交融的罗马帝国艺术  

在东西方贸易的繁荣背景下,各种珍稀物品和精湛技艺沿着贸易路线汇集到罗马帝国,为罗马帝国的艺术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厅中,一组湿壁画《持扇女子坐像》展示了罗马帝国时期女性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手持扇子的两位女士侧身相对而坐,身着类似丝绸质地的衣服,这种形象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女性对于个人形象和时尚的重视,反映了她们对于美的追求和社交生活的参与。一组古罗马人使用的由香料和油脂制作而成的香膏瓶,以及沐浴用的刮身板等家庭日用品,则反映当时人们对个人清洁卫生的重视。罗马人的日用品,在满足功能性之外也强调艺术感,贵族们甚至会在器物上使用昂贵的蓝色玻璃。

据史料记载,中国与古罗马文明的接触,可追溯至公元前二世纪丝绸之路的开辟。虽然双方初期的接触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日益频繁。东汉已与罗马帝国互派使团,《魏略》及《后汉书·西域传》将罗马帝国称为“大秦”。与此同时,罗马帝国时期的杰出作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也对丝绸以及中国进行了详细描述,见证了文明交流的深度。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文化纽带。在这条道路上,商品、图像、时尚和习俗得以传播,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其中,丝绸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不仅传递了精美的图像和神话传说,更承载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在贸易的推动下,东西方文化开始相互碰撞和交融。生活在罗马帝国的创作者们开始将这些外来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借鉴东方的图案和色彩,将丝绸的柔软和珠宝的华丽融入到雕塑和绘画中,这种文化的交融也间接改变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引领了时尚潮流。社会开始追求来自东方的奢华和精致概念,织物、日用品和饰品都显示出风靡一时的时尚元素。同时,工匠们也从外来的技艺中汲取灵感,改进自己的制作工艺,使得罗马帝国时期的工艺制作水平更加精美和独特,艺术、文化及时尚都展现出了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这种跨文化的交融,展现了罗马帝国独特的时代风尚。

通过丝绸之路等商贸通道,双方不仅进行物质交换,更在思想、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既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朱蓉婷 实习生 戴银欢

责任编辑:

网址:在广州拥抱意大利艺术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1268

相关内容

在广州拥抱意大利艺术
第28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八家意大利博物馆集结,展现“绚彩普利亚”
全方位打造世界一流艺术殿堂!广州艺博院新馆惊艳“盛放”
大湾区文化新地标!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即将开启
湾区又一艺术盛事!国际当代艺术展“复调”在广州天河揭幕
2024广州艺术季拉开帷幕 计划演出60台剧目
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艺术展演在广州启动,本届新增戏曲展演
13位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学院院士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徐冰、陆蓉之将携两大艺术展览亮相意大利威尼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