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连开三展,在故宫聆听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

发布时间:2024-01-12 17:27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贸易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生活知识# #历史文化#

原标题:文化新观察|连开三展,在故宫聆听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人们筚路蓝缕、不畏艰险,与遥远文明互联互通、相知相亲的故事,不绝于史籍,融汇于生活。

2024年伊始,故宫博物院三大展览先后启幕,午门之上,古老文明瑰宝相映生辉,为人们讲述美美与共、生生不息的奥秘。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和“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展”分列东、西雁翅楼,展示了古老文明在交流交往中的传承与续写;“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位于午门正殿展厅,展现中国与西亚跨越千年、互学互鉴的历史。

回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程,不可不提到西亚地区。波斯湾一带是欧亚大陆东西往来的要道,埃尔奥拉同样是阿拉伯半岛北部区域的交通中心,这就为不同文明碰撞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这里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并带动周边古代民族、国家同步发展。

如今,两大文明之精粹会聚于紫禁城,这是历史的机遇,也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缩影。

这是展出的伊朗阿德比尔神庙收藏的青花瓷(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交流往来,让文明更多彩。

青花瓷,自唐代初创、元代复兴,至明清时期蔚为大观、享誉世界。

展柜中,壶、碗、盘、罐,各种形态的青花瓷制品精美绝伦。仔细看,繁密的装饰风格和外来文字等源自异域的艺术元素也融入其中。

“元青花的材料来自于伊朗地区的钴料,当时在海外的传播非常广泛。”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馆员冀洛源介绍,明代以后,中国本土材料逐渐被应用到青花瓷生产,中国传统纹样和器型大量出现在瓷器上,基本完成了青花工艺和审美的本土化过程。

借鉴应用外来文化艺术发展自己的手工业和文明,青花瓷的发展历史与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发展进程异曲同工。

商代青铜龙首刀、唐代骑士纹锦、清乾隆剔红漆盆玉石葡萄盆景……一件件文物既可见西亚文化影响,又彰显本土化实践,展示出中华文明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质。

这是展出的高低制式不同的家具。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摄

借鉴吸收,让生活更美好。

文明交流互鉴,也潜移默化改变着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展览中,几件高低制式不同的家具吸引观众目光。汉代以前,中国人室内起居的传统是席地坐卧,对应的家具以低制式为主。我们今天使用的桌、椅等高制式家具,自西亚经汉唐丝绸之路东传,在辽、宋之际逐渐普及。

新式家具,引起了人们生活起居方式的变革,与之密切相关的器具、服饰和建筑也随即呈现出新的面貌。

再看这几件玻璃制品。

这是展出的剑具对比。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摄

展柜中展示了两组剑具,左侧摆放的是玉器制品,右侧则是从颜色和形制上仿制玉器的玻璃制品。不仔细分辨,甚至不能很好将它们的质地区分开来。

两汉时期,玻璃工艺传到中国并逐渐发展,中国工匠开始用这种外来工艺制作本土器具。汉唐以后传入中国的玻璃制品,器型已经跟中国本土制作的有明显变化。

技术上紧密交流,文化上本土呈现,古代中国人就在与远方国度的互联互通中,奔赴更加丰富美好的生活。

这是展出的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刻花蓝色玻璃盘(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一组展览,我们着重展示‘其他文化怎样影响我们’。吸收别人好的东西改进自身,这就是创新。”总策展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表示,中华文明凭借自身突出的包容性、创新性,在不断学习、吸收中,书写了多元一体、绵延不绝的伟大历史,并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文化间的交流。

对于观众来说,这组展览要怎么看?

三场展览摆在一起,文物展陈和时间线展示都很清晰。

“希望每位观众客观地看一看,在历史上,中华文明在哪些方面比其他文明发展更早、更好,又有哪些方面暂时落后于其他文明?又是怎么去学习的?去感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去感悟中华文明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在学习中壮大、在传承中发展。”王光尧说。(记者杨湛菲)

责任编辑:

网址:文化新观察|连开三展,在故宫聆听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182

相关内容

文化新观察|连开三展,在故宫聆听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
让丝路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史上规模最大丝绸之路展策展五大篇章即将揭晓
感受中外文化交融之美:与香港故宫馆长一席谈
壹美美术馆三展齐开
故宫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
“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幕
沈阳故宫推出“古韵葱茏——‘一宫三陵’绘画作品展”
“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启幕
“艺荟中西”图像展亮相天津 200余件作品展现海上丝绸之路变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