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古村新韵 艺术唤醒闽东山村的“诗和远方”
在山区和农村地区旅行时,要注意防范野生动物伤害 #生活常识# #出行安全#
新华网福州7月2日电(刘丰)在山间田野听一场音乐会,在老宅院里喝一杯咖啡,在非遗工坊里学制一面彭鼓,在古村落里赏一出北路戏……近年来,在福建宁德的山村,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层出不穷。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一个个原本走向沉寂的古村落华丽转身,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新村民:人人都是艺术家
夏日午后,阵雨初歇。屏南双溪古镇原创音乐会现场,陈说和两个伙伴在台上表演,随性洒脱。舞台下,观众们一边欣赏精彩表演,一边品尝着当地的精酿啤酒,气氛热烈。
陈说(中)和两个伙伴在台上表演原创歌曲。新华网 刘丰 摄
原创音乐会和手作IPA啤酒节是双溪定期举办的活动,演员和观众大多是附近村的新村民。这几年,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屏南,在这个偏远的山村扎了根。
最早的一批新村民,是林正碌团队。2015年,从事公益教学项目的林正碌来到屏南县,想找一个偏僻小山村,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项目。当年4月,项目在漈下村落地,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出了效果:林正碌团队向当地村民提供免费油画教学,村民画的油画能卖钱了,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纷至沓来,漈下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出圈”。
屏南成功迈出了发展文创产业的第一步。随后,这个公益项目逐渐在屏南其他村子推广开来。
2019年,厌倦了大城市四处奔波的生活节奏,职业模特陈说回到家乡三明,准备休息一阵子,在旅行中误打误撞来到屏南。“这里和其他很多传统村落不一样,艺术氛围很浓,更加开放、有趣。”陈说跟着林正碌团队学画画、学音乐创作、学手冲咖啡,最后留了下来。
如今,陈说是360咖主理人,这是墘头村文创片区第一家开业的个人空间。在陈说看来,这个咖啡屋是工作室,更是一个社交场所,她在这里办画展、办音乐会。她还在社交平台直播画画,和来自各地朋友海阔天空地聊,目前已经有5000多名粉丝。“有粉丝、游客会来买画,一幅边长1米多的画作,可以卖到1万元—3万元。”说到现在的生活状态,陈说很满足,“在这里没有内卷,每个人更专注自身,可以不断提升自己。”
这一次的音乐会,她演唱了一首原创歌曲《冬天》,“就这样吧,就这样吧……下完这场雪,春天就来了……”创作灵感就来自生活里的“小确幸”。
近年来,屏南县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蹚出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古村+村民+互联网”的文创产业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屏南县已有310多位新村民,其中双溪镇就有65人。
新农人:重燃乡村烟火气
在乡村大展拳脚的,除了陈说这样的新村民,还有很多从大城市回到家乡的新农人。
缪正曾在上海从事商业摄影工作,随着乡村游不断升温,他萌生了返乡从事文旅事业的念头。2016年,缪正回到家乡寿宁县犀溪镇西浦村。
古榕、老厝、溪流、锦鲤、碇步、廊桥……虽地处闽东偏僻山区,西浦村却有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怎样让古村“活”起来?在镇村两级的帮扶下,缪正着手实施“西浦民俗复兴计划”,立志擦亮“状元”“廊桥”“红色”三张文化名片,打造“廊桥文旅小镇”。
地处闽东偏僻山区的西浦村有着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新华网 刘丰 摄
2024年开馆的西浦乡村美术馆正是由缪正家的祖宅改造而来。这座由百年老宅改建的美术馆,是福建省第一家集展览、教育、交流、服务为一体的乡村公益美术馆。
“这里不仅能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体验,还能让当地居民感受艺术魅力、提升文化素养。”缪正说,美术馆除了举办艺术家画展外,还有咖啡厅、小酒馆、小茶室、乡土厨房等多种业态,目前还在改建民宿。到暑假旅游旺季,一天能接待研学、团建等游客几百人。
千年西浦,古风依旧。走出美术馆,沿着穿村而过的溪流,来到状元祠。精巧气派的古戏台上,丝竹盈耳,锣鼓铿锵,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正开展下乡演出。
西浦村的古戏台上,几名五年级的学生正在表演北路戏。这些小演员是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指导的学生。新华网 刘丰 摄
寿宁北路戏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2006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县级剧团还是要扎根乡村。”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吴卫平从小学戏,曾为了生计下海经商,后来又为了戏剧传承回到舞台。“乡村旅游兴起后,剧团演出频次高了,2023年共演出了147场,我们还根据本土文化编排了《下党故事》《冯梦龙打虎》等多部剧目,定点定时到乡村演出。”
修缮古民居群、挖掘整理文化遗存、激活民俗活动、丰富旅游业态……如今的西浦村,一座座“沉睡”老宅“活”了起来,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2023年,西浦村接待游客达10万人。
走在西埔村里,古戏台上余音绕梁,溪边的老屋里茶香袅袅,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屋檐下拉家常;孩子们成群结队跑过状元桥,笑声随风飘扬……感受着乡村重新燃起的烟火气,缪正说,这就是他回来的理由。
传承人:讲好非遗新故事
柘荣县富溪镇霞洋村,是一座被鼓文化环抱的村庄,房前屋后处处可见彭鼓元素,印象彭鼓、彭鼓乐园、彭鼓鼓乐、彭鼓制作非遗工坊等主题场景,和秀美风光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霞洋村制鼓技艺已有120多年历史。2021年12月,柘荣竹钉鼓(又称彭鼓)制作技艺入选宁德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师傅正在制作彭鼓。新华网 刘丰 摄
“民间工艺传承100多年没有间断过的,已经很少了,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彭赵速是竹钉鼓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也是霞洋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在外打拼的彭赵速听村民提起竹钉鼓制作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后,毅然选择返乡坚守老本行。
彭赵速认为,传统技艺要传承发展,就要实现自我造血。在他的带领下,霞洋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柘荣彭鼓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通过“支部领办公司+非遗工坊”延伸发展庭院经济,开发非遗文创产品40余种,带动27户群众户均增收8000元/年。
今年,霞洋村继续挖掘“家门口”的非遗文化圈,围绕整村制鼓发展模式,探索打造集鼓乐演绎、鼓文化展示、鼓制作体验等为一体的“鼓旅体验”基地。6月28日,霞洋村迎来第一个过夜旅游团。制鼓特色产业正在不断成为乡村发展、群众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在柘荣,这样的非遗主题村庄并非个例。靴岭尾村探索“剪纸+文旅”,让更多村民通过剪纸实现“家门口”就业;宝鉴宅村深耕畲族文化,将畲族民歌、畲族舞蹈、畲族木雕、畲族青草医等少数民族特色非遗凝聚为村庄文化内涵,成为闽东知名的畲族文化旅游村……
剪纸体验已成为柘荣研学旅游的保留项目。新华网 刘丰 摄
“乡村是非遗发展最好的土壤。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乡村挖掘能够成为他们支撑品牌的非遗文化,将非遗内涵挖掘得更深、传播得更广。”柘荣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袁芸菁介绍,近年来,柘荣在乡村打造特色非遗小镇,让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支撑点。接下来,柘荣还将引导不同非遗项目融合,例如开发“彭鼓+剪纸”“紫砂+剪纸”等混搭型的文创产品,为柘荣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开辟更多新思路。
责任编辑:
网址:乡村振兴在行动|古村新韵 艺术唤醒闽东山村的“诗和远方”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2062
相关内容
乡村振兴在行动|古村新韵 艺术唤醒闽东山村的“诗和远方”浙江浦江:画院与古村“乡约” 以艺术点亮乡村
清溪模式火了,文学乡村振兴为什么获得观众喜爱?
苏州吴中香山街道舟山村须泉元:以笔尖启智润心对话村史 培根铸魂振兴乡村
吉林白山: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探索振兴新途径
将艺术之种,播撒在乡村大地上——从“十三村——艺术建构在乡村”展览说起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清镇市美丽乡村建设开出“艺术之花”
写农业画农村 四川广安用诗书画描绘乡村振兴新色彩
“盛夏的果实”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成果展在贵阳市花溪区开展
张恢艺术工作室在青浦区朱家角林家村正式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