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纪录片⑬|吴语专家钱乃荣分析《繁花》的上海闲话(下)

发布时间:2024-01-13 08:27

观看纪录片可以增长知识 #生活乐趣# #电影#

原标题:声音纪录片⑬|吴语专家钱乃荣分析《繁花》的上海闲话(下)

【编者按】

2024年1月9日,影视剧《繁花》收官,其中,沪语版引发了人们关于上海话的讨论。去年7月,澎湃新闻记者曾在一个关于上海开埠与现代化发展的视觉专题中采访了中国语言学专家、吴语研究专家钱乃荣,两个多小时里,钱乃荣向记者描绘了上海话从近代到现代的衍变以及其中的特性,并用许多生动的例子加以阐释。这篇文章里,选一些沪语特性将结合《繁花》里的沪语词汇表现加以呈现。

钱乃荣在采访中提及,上海话最关键的两种特征为现代性和商业性。现代性部分已在上篇中提及,此篇则重点落在商业性的展现。

碰哭精、十三点、怪东西、讨债鬼、老甲鱼——海派奇思妙想下的三字词和四字词

在汪小姐驱车赶到诸暨的这场戏里,宝总在她哭得梨花带雨时逗她称“碰哭精”,上海话为“蚌壳精”,汪小姐在剧中也是个爱起绰号的人,回了宝总一句“十三点”,其他地方,汪小姐称魏总“怪东西”,爷叔称玲子“讨债鬼”,玲子称葛老师“老甲鱼”。剧中有许多生动的三字词。

《繁花》剧照

钱乃荣讲上海话里的三字词和四字词

在钱乃荣看来, 上海话里惯用语的发达因为海派的奇思遐想,因此诞生了许多三字词、四字词。“比如,‘牵头皮’(提起过去的错误)、‘收骨头’(严加管束)、‘出风头’(形容光彩了炫耀自己)、‘戳壁脚’(人后挑事)、‘淘浆糊’(做事敷衍圆滑)、‘避风头’、‘炒冷饭’(旧的话重讲)等等。”钱乃荣说,“四字组(方言都是口语)的成语在上海话中也非常发达,《上海话大词典》(钱乃荣编写)中收录了850多个。”

生活词汇商业化,商业词汇生活化

在沪语版影视剧《繁花》里有许多与商业相关的词,其中基本都是字面意思,如找单据、装门面、算账……爷叔讲:“外行看门面,内行看后门。”实际上,上海话中有许多商业词有着其引申意义。“上海词汇的发达还有一点是因为文化长期姓‘商’,其中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生活词汇商业化,另一个是商业词汇生活化。”钱乃荣说。

《繁花》剧照

钱乃荣讲“生活词汇商业化,商业词汇生活化”

生活词汇商业化,钱乃荣举例:“如饭碗(职业)、吃饭家生(工作的工具)、劈硬柴(AA制)、卷铺盖(辞退)、垫台脚(行贿)、翘边(在一旁怂恿别人买东西)等。”更多的是商业词汇生活化,钱乃荣举例:“卖相(人的外表,原指物品卖得好)、一票里货色(一丘之貉)、翻老账(把过去事情抖露出来)、打包票(包在我身上)、打回票(拿来后退回)、讲斤头(各不相让)、耳朵打八折(责怪对方没听清自己的话)等。”

冒险家的乐园和契约精神

影视剧《繁花》里的黄河路和南京路是上海的冒险家乐园。钱乃荣在讲述上海话的商业性时,着重提到了冒险家乐园背后的契约精神。“桥归桥、路归路”、“奉行各人头上一片天,其他与我浑身不搭界。”的一种“自己管好自己”的共识,同时,凡事喜欢立单据,随便什么都要立一张单据。办事情要签单据,关门算数。“有了契约规则后,创新就频频出现,所以上海成了冒险家的乐园。”钱乃荣说。

《繁花》剧照

钱乃荣讲上海的契约精神

澎湃新闻编辑 林柳逸 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

网址:声音纪录片⑬|吴语专家钱乃荣分析《繁花》的上海闲话(下)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234

相关内容

声音纪录片⑬|吴语专家钱乃荣分析《繁花》的上海闲话(下)
语言学家钱乃荣解读《繁花》腔调:三代上海话“同中有异”
对谈《繁花》:去回忆、想象和感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
张学友上海演唱会票价太贵,《繁花》应背锅
书法爱好者必看的6部纪录片,耐心看完,您就是半个专家了!
《繁花》中的90年代上海穿搭,唯一错的是阿宝?
大型文化纪录片《大师》全136集!全面纪录大师的传奇一生!
苏虹小说《秋疯》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举行 变局下的职场人生
国图开展重要纪录片创作者代表作系统性征集 张以庆导演三部作品入藏展映
50年代 钱学森镜头下的蒋英和儿子钱永刚、女儿钱永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