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生隐居,足迹未出江浙沪,却也有过相濡以沫的爱情,刻骨铭心的旅行
旅行也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生活乐趣# #旅游#
题图:[明]佚名《沈周像》(局部)
《不必向长安》以沈周晚年名作《卧游图册》为叙事线索,结合沈周及友人诗文集、地方志、画史笔记等大量材料,深入挖掘这位吴门画派宗师、一代隐士不为大众所知的日常生活,我们特约本书作者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硕士金哲为,详细讲述本书创作背后的细节以及如何理解沈周晚年名作《卧游图册》。
新书分享,欢迎参加
不必向长安
来源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回顾了明四家之首沈周的一生,沈周最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金哲为:其实沈周的很多地方都比较吸引我,我一开始只是对他的画比较感兴趣,因为沈周作为“明四家”之首,如果研究艺术史的话,肯定会关注到他。我第一本书里面也有写沈周的部分。沈周的作品在主题上很广,他不一定是画一些很宏大的山水,也会画表现隐世的闲情雅致的事物,这是他跟其他画家不一样的地方。
在沈周那个年代,他的弟子像文征明、唐伯虎,包括他的好友,像吴宽、王蒙等,他们都是在仕途上想要有所追求的,但是沈周却相反,虽然他很有才华,也有那么多人看重他,包括年轻的时候苏州的知府,后来像钦差大臣王恕也是想要举荐他,但沈周都推脱了。
沈周的画作首先是很吸引我,后来去了解他的经历,他的个人魅力同样也很打动我。
《卧游图册·石榴》
《卧游图册·枇杷》
本书是以沈周晚年名作《卧游图册》为叙事线索,金老师能否解读一下《卧游图册》以及科普下册页的形式?
金哲为:《卧游图》我很早就关注了,但一开始没有想很多,因为它的主题比较零碎,你会产生一些疑惑。因为“卧游”这个概念最早是从南朝绘画理论家宗炳提出来的,他是一个很喜欢旅游的人,老了之后腿脚不便,就在他的房间里画上以前去过的山水,挂在他家的墙壁上,这样在家躺着也可以游遍大好河山。宗炳画的应该是曾经去过的一些山水,题材以山水画为主。
而沈周的《卧游图》首先是册页的形式,它不是在具体描绘某一地的山水。因为卧游,如果你要回忆起曾经去过的地方,它应该是一个具体的地点,那些山水应该也有代表性,但是沈周的画里面没有体现,他的画里有很多水果、蔬菜,还有一些家禽,你就觉得他已经超越了原本宗炳提出的“卧游”的概念。
我在想沈周为什么要给这个作品集叫《卧游图册》,所以最开始是以这个疑问去切入的。但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卧游图册》,它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纪年,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画的,但是据考证,应该是晚年所画的,通过他绘画的一些主题,包括中间的一些诗句也提到他已经很老了。我在看明代收藏家、鉴赏家张丑所著的《真迹日录》里面就提到了《卧游图册》,也叫《卧游小册》。他明确写的《卧游图册》是沈周80岁画的。
因为《卧游图册》虽然不一定指向的是山水,但它回忆属性是很重的。因为你肯定是发生过一些事情,你才有内容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现。从这个切入点入手,我就想为什么沈周在晚年画这么一本图册,而且画了这么多奇怪的素材。其实我觉得自己也是慢慢有一些领悟,也是因为我看了沈周的画,包括他的诗文,学者的一些研究,所以隐约地觉得它可能是有一些主题隐含在里面的。
册页的形式其实在宋朝开始出现,在南宋其实就已经比较流行。因为传统的古代的画画就是画在卷轴上,但卷轴不太方便携带,也不太方便欣赏,因为你要打开就得从头拉到底,拉到最后你才能看。册页它有点像现在的书一样,它其实是从书籍装帧的方面引申过来的。首先方便携带,像带一本书一样,随时打开都可以画。
像沈周的很多画,都是画在册页上。我觉得这也跟中国绘画主题的扩展有关,因为以前绘画是画一些宗教主题的,或者是劝诫世人的,还有一些山水题材的,它比较适合那种很大幅的卷轴去绘制,有一种比较神圣的感觉的。但是我觉得到了宋朝之后,我发现原来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进入诗歌和绘画的,当这个题材得到了扩充之后,你就发现小的册页可以去容纳一些,它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作品。就像我们其实如果设想像沈周他画一只鸡或者画一个水果,出现在一本卷轴上,也会有一点奇怪的。
本书含有近180幅珍贵的图片,金老师是以什么顺序来排列这些图片的,以及当时选图有怎样的考虑?
金哲为:因为这本书以沈周《卧游图册》来切入,但是《卧游图册》本身只有十七开,但沈周留下的画非常多,如果作为一个沈周的传记,我肯定不能忽略掉那些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作品。
这个问题也不用去很特别地考虑,因为《卧游图册》是沈周晚年的一些回忆,他那些很重要的作品是他重要的人生时刻,自然地就会在他记忆里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是像我提出抽帧的方式,需要去把它抽取出来,然后安放到每个主题之下。比如说像第一章,写的是《小轩四季》,它其实讲的是沈周祖宅叫西庄,里面建了一个叫“秋轩”的地方。秋轩会种一些花草,大家吃完饭之后会到那里喝喝酒、赏赏花,赋诗、联句,我想要把发生在这里的事情容纳进去,作为引子,是沈周在《卧游图册》里的几幅画花卉的画,为什么这些花卉是属于秋轩里的?因为沈周自己写过一篇叫《秋轩记》,讲了他在里面种的一些秋季的花朵,像芙蓉、黄葵,其实都是在《卧游图册》里有包含到。
沈周他也画过一本图册,就是讲他每次吃饱喝足之后就会对着秋轩里的一些植物花卉画写生,像牡丹或者是栀子花,其实也是存在于秋轩里面。就等于说这个主题可以成立,而且种类繁多,因为沈周他在秋轩里是度过非常长的时间,有很多重要的瞬间。
有一幅图叫《秋轩晤旧图》,画的是他的一个发小陈仪,就是他童年时期老师陈宽的儿子,他们其实都是对秋轩很熟。在陈宽去世之后,陈仪和沈周十年没有见过,陈仪这次来拜访沈周,他们就在秋轩里喝酒,谈论往事。
沈周一些很重要的画作,其实都跟《卧游图册》有一些关联的,我把这些重要的作品都放到每个不同的章节里去,虽然说是从十七开的《卧游图册》出发,但是可以看到串联起沈周一生中所有重要的画作。
《卧游图册·黄葵》
《卧游图册·栀子花》
您在创作本书的时候用了两年的时间去搜集了大量沈周及友人诗文集、地方志、画史笔记等资料,这些资料您是如何找到的,挖掘史料期间令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金哲为:比如说《石田集》《石田稿》《石田先生诗钞》《石田先生文钞》等等,如果你要研究沈周,这肯定是必读的。另外我想要还原沈周生活的话,肯定要去读他朋友的资料,如沈周朋友刘钰的《完庵集》等。
沈周作为一个画家,他在绘画上会留下非常多的题跋,还有当时明朝的书画笔记,通过这一部分的史料可以来弥补我们很多现在看不到的沈周的一些生活片段。我挖掘史料当中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写第二章的时候引用沈周《骑牛图》的诗,这首诗在沈周的《石田稿》里。我觉得这首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沈周60岁对内心的一个剖白,你从这首诗里看到沈周已经很自洽地接受他隐世生活。
我第二章的标题叫《牧牛者说》,是跟牧牛相关的。在沈周晚年的时候,他不太会称赞自己绘画的技艺,但是他对放牧的技艺晚年却很自得,他回忆起小时候放牛,熟练到甚至不需要去牵牛的缰绳。但是因为我们现在看不到《骑牛图》这幅画,我通过去看明代一个很重要的收藏家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里面记录了这幅画,他描绘了这幅画是什么样的状态,并给它取了个名字《春社醉归图》,我通过李日华描述可以去想象沈周到底画的是怎样的画面,可以作为这一章节很好的补充。
《卧游图册·平坡散牧》
您是如何通过分析画作去体会画者本身的内心世界的?有哪些欣赏画作的技巧可以分享么?
金哲为:我觉得画作本身很重要,它用的笔触,用的设色,然后画中用了什么风格也是非常重要。
欣赏画作的技巧,尤其是像沈周是一个明代集大成的画家,前代所有人的画法他都学过,在日本东京很有名的国立博物院有他早年的《九段锦》图册,就是他画不同人的风格的绘画,是他早年练习的图册,我很难说如果一个以前可能没有怎么接触过绘画的人,就直接来欣赏,告诉他这个画哪里好是不现实的。
可能你得看很多的画,包括前代人的画,分析这幅画是学的谁的风格,因为不同的画学的人的风格也不一样,情感也不一样。可能稍微直接点,你去看画,尤其是沈周的作品,他一般都会有提诗和题跋,去读去分析这些题跋和诗句,但这也是有一定门槛,因为他的诗中还是引用蛮多典故的。可能某一个典故又是有不同的意思。
还有要分析他什么时候画了这幅画?画之前发生了什么?他这幅画要送给谁,这也很重要。你就得站在一个授画人的立场去体会他画中的用意是什么?我觉得这很难讲,因为有点像李白说的“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但我觉得去了解中国画不同画派的风格,不同大家,像董其昌所说的北宋的一些山水大师,到南宋的院派,元代四大家,到明代之后的浙派,吴门画派,对不同风格的画派、画家有一定了解,有这么积累之后再去看某一幅画作,其实就能知道它从哪里来。因为中国很早就是你是继承自谁,你也看出它又发展出哪些新的面貌。
《庐山高》
《落花诗意图》
您在2021年完成的《画里浮生:中国画的隐秘记忆》,与您的新作《不必向长安》有着怎样的联系?
金哲为:联系的话,因为第一本书里面我是分了6个主题,最后一个主题以沈周的一幅画叫做《落花诗意图》作为引导的。后面这个章节里的三个人选中,文征明、唐寅也是跟沈周学画,等于沈周是我第一本书最后的一个人物。因为那个时候就看了很多沈周的东西,我第一本书完成之后,我正好是沉浸在一个对沈周非常感兴趣的状态。前文我谈到沈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也会吸引我想去了解他,他为什么可以把很平凡的生活画得妙趣横生,后面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郭老师又找到我,说想要做一个名师家的系列,我本来就在准备沈周的东西,所以出了这本书。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
责任编辑:
网址:他毕生隐居,足迹未出江浙沪,却也有过相濡以沫的爱情,刻骨铭心的旅行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2458
相关内容
他毕生隐居,足迹未出江浙沪,却也有过相濡以沫的爱情,刻骨铭心的旅行这就是江浙沪独生女的快乐吗,不敢想象在这样的家庭里会多幸福
《不必向长安:沈周的记忆抽帧术》|每日一书
深感同情宣宣,当母亲对他产生怀疑时,那份痛苦必定刻骨铭心,裴文宣度华年
于尊虽痴心耿耿,却也懂得感恩图报!为酬谢肖铎,他协助步音楼逃离紫禁城!
于是,如何才能真正放下心中的纠结呢玱玹刻骨铭心
确实是角色塑造的大师,每个形象都刻骨铭心,她的辛勤付出显而易见
元启的确非常像他的父亲白玦,元启从未对他父亲怀有过恨意
凤阁龙楼的壮丽之中,却也潜藏着无尽的风险
刚刚过去的4月,我们选出了16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