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直面欲望不丢人”
生活就像一台机器,需要我们不断的调整,不断的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完美。 #生活知识# #人生哲理#
当一个活在高度竞争的社会里的普通人,无法成为那一小撮“赢家”,他会如何面对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
还好,当关于意义的问题失去了那些最为明显的答案——成功变得难以触及、成功的定义模糊不清,我们也许能够去一身轻松地寻找新的活法。原本不被看见的群体,外卖员、家政工、小镇青年……在人们的普遍失落里,他们站上了空荡的舞台,展示一种种近在咫尺的、“不失败”的活法。
在快手 We 我们工作室和单读共同推出的新书《编织活法的人:快手人物故事集》里,你可以看到,身处劣势不等同于丧失主动,接受普通不代表放弃野心。不堪忍受的生活,也未必是不值得被表达的故事。
今天单读分享作家淡豹为本书作的序,《清清嗓子,发出自己的声音》。她说:“正是靠发出自己的声音,人才能挑战他人那些猎奇的态度,反对那些带着偏见的浅薄同情。”本周五,北京单向空间郎园 station 店还会迎来一场新书分享会,淡豹将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以及书中人物福饮沸别、小宇吖一起,聊聊编织活法的力量。
清清嗓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撰文:淡豹
在智能手机发明之后的那些年里,手机是肢体的延伸,成为手臂的一部分。不拿着手机,手就空落落的。短视频到来之后,手机进一步成为嘴巴、表情、脸庞的延伸。这带来了诸多变化,但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变化在于,普通人从“被记录”到主动去记录。这些记录不是锁在抽屉里的笔记本中,不是留存在家信的来往间,而是能够向外表达。它具有强烈的交流性质,每一次记录都是一份日记,同时,也开启着一次对话,就像对无数的陌生人投递一封充满感情的航空信。那些对话富有细节,清晰可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你能从中听到语态,看到物候,甚至闻到灰尘的气息。
这些记录构成了一种回答。它回答着那个我们时不时会问自己的问题:我们作为普通人,能为自己的生命做什么,能以什么样的动作把我们平凡的进行时下的“生活”,转化为蓬勃跳动的“生命”?
答案正在这本书中:记录下来,为自己的生活发出声音。并且,如果你有热情,甚至有一点点野心;如果不时感到孤独,甚至渴望改变;如果也想听到别人的声音,甚至想多少改变一点别人的人生,挑战一些现有的偏见——那么,还可以像这本书中的人所做的那样,把这些声音细细记录,自我表达,再向外传播。
梁开宇(小宇吖)和他的义肢
正是靠发出自己的声音,人才能挑战他人那些猎奇的态度,反对那些带着偏见的浅薄同情。书中在机械事故后截肢又重新站起来、研发智能义肢的山东工程师梁开宇不介意成为“赛博朋克”,他希望肢体残障者能光明正大地被看见。女孩沸别不断地告诉别人自己对身材的看法,制作更合理的大码女装,对抗羞辱和冒犯。高空作业的电工李超发出一条条视频,手机那一侧的关注者开始想象他的生活实景,问他“高空铁塔上想上厕所怎么办?”不可避免地,交流常常从挑战眼球的新奇感开始,但交流也能够一步步地从“身临其境”,走向“感同身受”与“设身处地”。
在这个意义上,“编织活法”或许有着几层含义:
——它意味着用一把小梳子,轻轻梳理自己的故事。故事不一定要完整,更不需要幸福结局,起承转合或许不完全,疑惑和不甘仍然在,但是,将那些“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的疑问摆在桌面上,不再纷乱,人生也就有了头绪。
——它也意味着向他人展示自己生活的纹理,给出关于自己是谁、要做什么的解释,让他人看明那些来路与去处。那些陪伴和反馈,告慰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以及生活中往往与喜悦相伴而来的失落和疲惫。
——同时,它还能产出“织物”,编织出告慰自己人生的一个个视频作品。在理想情况下,织物还能使人获得收益。这收益有经济意义,也有超越物质的层面,让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意义,把生计变成事业,把需要忍耐的人生变成自己愿意表达的内容。
记录的动作能推动人思考,带来人生的改变。每天无数件小事从我们生活的缝隙间擦肩而过,我们以为它们不重要,也以为自己的生活没那么重要。正视自己的职业、轨迹、性别,做自己人生的记录者、思考者、观察者,这本身会改变我们人生的意义——实际上,编织活法,本身就是一种活法。这本小书让我们看到了许多种活法、许多位编织活法的人。大家年龄、职业、性别、视频创作能力各异,身处祖国各地,甚至其中还有远在日本、以收废品为业、帮助在日华人的中国女孩,但他们的共同点可以用高空电工李超的一句话表达——心里有过“浪漫主义的念头”。浪漫的意思并非不切实际,也不是追寻爱情,而是那种想到别的地方去、想看看别的生活的冲动。这股冲动背后,是一颗颗不满足、想要成长的心,其中有激情,有鲁莽,有坚决,甚至有旁人眼中一种执拗的憨劲。这几股力量结成绳,拴住了腼腆的河南小伙周伟,让他不放弃,学拉面,做飞饼,买来孙悟空服装,每天十几个小时练手艺,像耍金箍棒一样转飞饼,直到把表演孙悟空做饼变成自己赖以为生的技艺。他说,“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直面欲望不丢人”。那些少年时的浪漫主义念头,即使到老年也没有逝去,在养家糊口的压力中,浪漫仍然有其余烬,又在短视频的年代春风吹又生——演皮影戏的老艺人魏宗富,小学三年级时寻死觅活地一定要学皮影,中年打零工,而上了年纪后倒把皮影传到了家乡以外,“出头露脸”,就是个例子。
2023 年沸别(福饮沸别)穿着自己品牌“标准尺码”的服装
翻开这本书,恍如看到一个个正清着嗓子、发出自己声音的人,疲乏中还有一丝清亮,年少时浪漫主义的念头和今天的实用目标合流,孤独感和想要交朋友的热切、想要影响他人的壮志雄心合奏,构成每个人执拗的音色。合起来,这些活法读起来宛如今日的“青春之歌”,记录下一个个做事、发声、有热、发光的人。
《编织活法的人》分为三辑,分别有关工作、奋斗人生、女性表达,相信不同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令自己激动的人生,为某一种活法喝彩。尤其打动我的是第一部分关于工作的篇章。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此刻,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愿意戏谑地把自己称为“打工人”或“社畜”的年代,一个人们用“躺平”的姿势抵抗自己对职业和人生的不满、对奋斗的厌倦的年代,一个学者要呼吁努力去认识“附近”的年代。但是,读《编织活法的人》里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读到他们鲜活的讲述和热望,这会激起人对劳作的感情,那也是对人生的感情——敢去蜕变,敢于坚韧,相信未来可能改变,愿意承认沟通有意义,而坚韧让人自由。
上世纪 90 年代,翻译家董乐山曾将一本名字很长的书《工作:人们如何谈论自己做的事,以及人们怎么想》介绍到中国,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摘选本,书名改为《美国人谈美国》。这本书原本由历史学家兼记者斯特茨·特克尔(StudsTerkel)著于 1974 年,是当年的超级畅销书,记录了从事着秘书、演员、电话推销员、超市搬运工等各行各业的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如今走进一家书店,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家族口述史、人生故事、情感经历的“实录”,也当然能看到成功者的事迹与名人的哲思。但普通人在每日劳作中的感受、工作的细节并不多见。《编织活法的人》则将读者引向一份份现实中的工作实录,细述了人们对工作的“讲法”和“想法”,并且还能够给出一条通道,感兴趣的读者大可以在放下书后点一个“关注”,进到那些工作的实况中,身临其境,与乡村支教老师、听障儿童特教老师、女足教练们同在。
而那些实况,也似乎能够解答上面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工作?在糊口之外,还因为人需要意义。这也正是人们会录下短视频,再来到《编织活法的人》的纸页中,讲出自己故事的原因。这些讲述的重要性不那么在于其“社会意义”,而是在于一个人持续讲述、梳理自己生活、形成故事这种动作本身,这些动作创造了另一个层次的现实——就像刚刚去世的作家保罗·奥斯特在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所写的那样:“当一个人有幸生活在故事之中,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这世界的悲苦也就消失了。只要这故事不断延续下去,现实就不再存在。”
淡豹
2024 年 5 月 6 日
⇣
本周五 19:30
张莉 × 淡豹 × 福饮沸别 × 小宇吖
《编织活法的人》新书分享会
普通人如何在逆势中活出自己的人生?
扫码报名,一起寻找编织活法的方式
▼
《编织活法的人》
首发特惠中
责任编辑:
网址:“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直面欲望不丢人”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2464
相关内容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直面欲望不丢人”像我这样的灵魂... 旋律之音 毛不易
赵今麦诠释的大女主台词真挚有力,她说:“像我这样的人为何要等待他人”…
凭借辛勤努力赚取的财富,从不丢人
直面脆弱,是一种「自我赋权」
追击-几十鬼子围攻队长-结果都没打过-太丢人了
丈夫过世女子想改嫁,身边人却嫌她丢人
像你这样的一个女孩
颜宁:与其说“女神”,不如说“女神经”更像我的性格
你讲的这个人除了样子很可恶之外,其他都很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