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个病句,是鲁迅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发布时间:2024-07-08 18:16

秘鲁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之一,也是徒步旅行的好去处,这里有壮观的冰川和美丽的瀑布。 #生活知识# #旅行目的地#

前言

作为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豪,鲁迅先生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他写下的名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至今还在激励着青年人前行。

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凌驾于许多作家之上,主要是因为其辛辣的文笔和鞭辟入里的深刻批判,在那个民智尚未开启的时代,他成为了人民的一束光。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为知名的作品,但是一直以来,这篇文章的结尾却让人捉摸不透,“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病句是鲁迅刻意为之的吗?

一、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人物塑造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然而,小说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却常常引发读者的困惑。

这句话在语法上似乎存在矛盾,让人不禁怀疑是否是鲁迅先生的疏忽,然而,仔细考虑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和当时文学作品的发表流程,我们可以断定这并非错误,而是鲁迅先生刻意为之的艺术手法。

首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大约的确死了”这种表述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含糊其辞的手法,它反映了小说中其他人物对于孔乙己命运的漠不关心和不确定。

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孔乙己的生死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底层人物的忽视和冷漠,简而言之,这句话在语法上的“错误”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批判。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这种含糊的结尾也符合孔乙己这一角色的边缘性和悲剧性,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遗忘和嘲笑的人物,他的生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重要。

这在小说中也有体现,那就是当“我”从酒店老板的口中得知孔乙己死讯的时候,酒店老板却自顾自的说道“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铜钱呢”。

一条活生生的人命死去,并且这个人曾经经常来店里消费,就算不是朋友,也算是熟人吧,怎么能这么冷漠的对待呢?

因此,用这样一句含糊的话来结束他的故事,既符合他的人物设定,也加深了读者对他的同情和理解。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看,“大约的确死了”这种表述方式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解读可能。

它让读者在思考孔乙己命运的同时,也思考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如社会的不公、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等。这种开放式的结尾使得小说的艺术效果更加深远和持久。

二、另一种深意

“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一结尾为我们展示了旧社会国人的冷漠,而这种冷漠,实际上是由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所导致的,这也许是鲁迅先生写病句的另一种深意。

首先,旧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导致国人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往往只关心自己所在的阶层,对于其他阶层的人,尤其是底层人物,往往采取忽视甚至嘲笑的态度。

孔乙己作为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既不被上层社会所接纳,也不被底层社会所理解,他的生死自然无人问津。这种冷漠的态度实际上是等级制度造成的心理隔阂和疏离。

除此之外,旧社会的道德观念也是导致国人冷漠的因素之一,在那个时代,人们往往遵循着传统的道德观念,认为贫穷和不幸是命中注定,是不可改变的命运。

对于像孔乙己这样的底层人物,他们往往采取一种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认为他们的不幸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值得同情,这种道德观念不仅加深了社会的阶层分化,也使得人们对于他人的苦难缺乏同情和关怀。

旧社会的教育体制也是导致国人冷漠的原因之一,在那个时代,教育往往被上层社会所垄断,底层人民很难有机会接受教育,因此,他们往往缺乏对于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对于他人的苦难也缺乏足够的同理心。

这种教育体制的不公不仅限制了底层人民的发展机会,也使得他们在面对他人的苦难时,往往采取一种冷漠甚至麻木的态度。

综上所述,笔者大胆猜测鲁迅在《孔乙己》中故意使用“病句”来加深读者印象,实际上是在揭示旧社会国人冷漠的根源。

这种冷漠不仅是由等级制度、道德观念和教育体制等多种社会和文化因素所造成的,也是鲁迅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引起人们反思和改变的地方。

在今天看来,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孔乙己仍然存在,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权益,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三、孔乙己的现代意义

如今,当代的“孔乙己”可能不再穿着破旧的长衫,也不再去纠结茴字有几种写法,但青年人的所谓“堕落”则更加令人揪心。

在读书的时候,听老师批判孔乙己,说他只知道喝酒,明明肚子里有点墨水,完全可以去当教书先生养活自己,但他放不下自己的脸,始终对功名抱有滤镜,这才造成了悲剧。

但看看如今,我们的很多年轻人不都是如此吗?每天流连于酒吧,或者一个人在家都能喝个大醉,大学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那就干脆在家“啃老”。

如今的“考研热”和“考公热”不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催生出来的吗?青年人有学历,但无法进入自己想要进入的岗位,基层的工作又不愿意干,只能让自己处于一个被动努力的叠加态,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与孔乙己又有何分别呢?

还是以鲁迅先生的名言来做结尾,“中国青年只需往上走”,想,都是问题,只有做,才能解决问题,希望广大青年们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抛开思想包袱,也许这才是不成为孔乙己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

网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个病句,是鲁迅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3262

相关内容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个病句,是鲁迅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用词精妙的秘诀:看鲁迅如何用一个字刻画好孔乙己
202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发布 “挖呀挖呀挖”、“孔乙己文学”上榜
从余华“讨厌过”鲁迅,看“去鲁迅化”的潮起潮落
鲁迅骂了胡适那么多年,胡适却阻止苏雪林骂鲁迅
解锁文学巨匠的艺术之路 6月20日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
热词|重读鲁迅笔下的“他”
张旭东:成为“网红”的鲁迅,如何依靠我们“活下去”?
鲁迅剪掉辫子后,写下一首流传百年的爱国诗,让无数青年人羞愧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