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染梅描九消寒法

发布时间:2024-01-15 09:17

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 #生活知识# #老年人#

原标题:古人染梅描九消寒法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耳熟能详的《数九歌》读来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地记录着冬至到来年春分的物候变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即从冬至这天算起,人们开始数九。每九天算成一段,依次类推,当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后,就到了来年春分,冰雪融化、草长莺飞了。

在御寒条件有限的古代,既没有电视电脑,也没有手机互联网,人们如何度过这漫长而又寂寞的寒冬呢?贴绘《九九消寒图》则让古人把萧索的冬天过得雅致有趣。每年冬至前,家家都要忙的一件事就是绘制一幅消寒图,或贴于自己家中的墙上,或赠给亲朋好友。消寒图形式主要有文字图式、圆圈图式和梅花图式,上下横竖九格,总数为八十一。冬至时节一天描写一笔,八十一天后一幅消寒图便诞生了,相当于完成了一份过冬日志,非常有意义。

据说,《九九消寒图》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创。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被投进大都(现北京)牢房关押。他孤身独处狱中,心情郁愤,为了度过漫长的严冬,同时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意志,于冬至这天在墙壁上画了一株凌霜盛开的腊梅,枝上共有九朵梅花,每朵九叶花瓣。他每天涂抹一瓣,待到梅花涂遍之时,“九九”正好结束,借以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后人为了纪念文天祥,就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图。

元末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有诗曰:“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冬至那天,深锁闺阁的女子在闺房的窗间贴一枝梅花,每日晨起化妆的时候顺便用胭脂画点一个圆圈,九九八十一个胭脂斑点画完之时,窗外早已是杏花吐蕊,多么美的意境!

现存较早的梅花《九九消寒图》是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刊刻的木版年画,图中央画一树瓶中梅花,枝桠横斜,簇放出八十一朵梅花,花瓶四周绘有一九至九九的气候和景物。人们可在花瓣上染色或记录每天风雪阴晴等变化。每天染色一个,染的时候有讲究,“上点阴,下点晴,左点雨,右点风,若是下雪点当中”。等到数九结束,再来看时,一幅鲜艳欲滴的红梅图便出现在面前,如一束静静擎举的火焰,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心中顿生温暖。

还有一种画九,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九个大方格,每个格子里画上九个圆圈,根据每天天气情况在圆圈不同位置上涂黑。其涂抹方法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除了传统的黑色,《康熙遗俗轶事饰物考》还记载了用不同颜色的涂法:“晴涂红色,阴蓝色,雨涂绿色,风涂黄色,雪可以空白不涂,或填铅粉。九九完成,已是冬去春来,每格笔画颜色不同,五颜六色,美不胜收。”

“写九”消寒,始于清代道光初年。据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值翰林诸臣,按日填廓,细注阴晴风雪。”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繁体),让大臣们每天在钩好的轮廓内填写一笔,九字填完,刚好八十一天,“数九天”正好数尽。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寓意凛冬随着九九八十一天过去,暖春便会如约而至。

九九消寒的方法传到民间后,文人墨客趋之若鹜,总喜欢聚在一起舞文弄墨,有写作“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的;也有写作“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的。不管内容如何变化,都是意境优美引人无穷遐想的诗句,通称为“九九消寒句”,这比“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更写实更生动,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漫漫冬日,九九消寒。古人们是在一日一笔中,随着时光雅致地消磨着这段冰天雪地的日子。有了这样恬淡闲适的心态,不经意间,冬日灰暗的天空便渐行渐远,万紫千红的春景就在眼前。

□钟芳

责任编辑:

网址:古人染梅描九消寒法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388

相关内容

古人染梅描九消寒法
非遗IN节气·冬至 | 九九消寒图,在智能游戏里“熬冬”
立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逛消博|海南“活化石”黎族织锦绽放消博会
古人书斋里的“御寒神器”
难道 的消失和这面具存在某种联系?
原来,今天是“九九艳阳天”开始的日子......
明清山水写生画家之领袖梅清——纪念梅清诞辰400周年(下)
墨染青春 妙笔生花(89)|低调做人纷华不染,高调做事造炬成阳
秤砣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