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很骄傲,“我们这里有两个圣:一个是诗圣,一个是情圣。”

发布时间:2024-07-19 20:15

[旅游] 在土耳其旅行时,你可以参观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这是一个历史遗迹。 #生活常识# #旅游攻略#

成都人很骄傲,“我们这里有两个圣:一个是诗圣,一个是情圣。”

“诗圣”杜甫

成都似乎是与诗人有各种因缘的地方。若提起与成都有缘的诗人,大家自然地想到唐代“诗圣”杜甫。

成都有个“杜甫草堂”,这是唐末杜甫为躲避战乱,到成都后搭建并住过几年的草房。据说,杜甫在余年不多的后半生中,在这里写出了很多优秀的律诗。

杜甫虽然目睹并经历了当时战乱的凄惨,但在他遗留下来的诗作中,却找不到怨世之语,而是充满对经受同样苦痛的同胞的怜悯。

杜甫所写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这是因为他通过自己的诗,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上元二年(761年)八月的一天,秋风把草堂屋顶的茅草卷走了。大雨下了整整一夜,诗人无眠,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所见所想,抒所思所感——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歌行体,通过描写杜甫自家茅屋被秋风所破的痛苦,来表现社会和时代的苦难,体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疾呼的忧国忧民情感,是全部杜诗的典范之作。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扎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经久不衰地震撼着读者,就在于狂风急雨袭击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他不仅为自家的不幸哀叹,而且为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疾呼。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和境界,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其相似乃尔!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个伟大的诗魂栖居在杜甫草堂,那里成了后人拜谒或凭吊的胜地。

“情圣”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在中国流传非常广,人们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一般是这样来描述的: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大文豪叫司马相如,他到临邛去参加一个大富翁卓王孙举办的酒宴,在酒宴上弹非常有名的琴曲《凤求凰》。卓王孙有一个女儿叫卓文君,卓文君听到曲子以后非常仰慕司马相如,然后就跟他连夜私奔了,她的父亲不同意这门亲事,过了很长时间,最终她的父亲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人们赋予了故事这样一个含义: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是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前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典范。司马相如是成都人,卓文君是临邛人,这样一来,成都人把司马相如封为“情圣”。

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期非常有名的文学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在汉代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但是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其实古人早就有过很多评价,我举几个例子:

颜之推写了一本书叫《颜氏家训》,是教育子女最有名的一本书。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篇》中写了八个字:“司马长卿,窃赀无操。”他的意思是司马相如偷人家的钱,没有道德。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了一句话“司马相如窃妻而受金”。扬雄和颜之推说他是劫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他是窃妻,那就是劫色。

如果我们按照这么一个讲法来说,就会有人告诉我:“照你这么讲,我原来脑子里司马相如的地位一落千丈,司马相如太丑陋了,原来是这么一个人,劫财、劫色。”

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有一个是不可回避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究竟占多大的比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把道德评价看得更重一点的话,司马相如这个人就应当一笔抹掉了。这个人的道德品质太差了,开始的动机不纯,后来又想包二奶,如此恶劣。

依我来看,道德评价是必要的,但是道德评价的比重大家千万不要看得太重。司马相如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不能因为他婚姻上的一点瑕疵就把他这个人否定掉,而且我们讲的是历史事实,绝不是为了伤害成都百姓对司马相如的崇敬之情,我们讲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

责任编辑:

网址:成都人很骄傲,“我们这里有两个圣:一个是诗圣,一个是情圣。”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6716

相关内容

成都人很骄傲,“我们这里有两个圣:一个是诗圣,一个是情圣。”
一个是不敢质疑,一个是不敢表达
姜大卫:我和哥哥都是演弟弟的戏获奖!一个是傻子、一个是疯子
西游记三个最厉害的鬼,前两个是玉帝亲信悟空军师,最后一个是谁
水浒传中,只有这两位才称得上是英雄,一个是鲁智深,一个是他
赵本山在舞台上的动作没有一个是多余的!
西游记后传,三界内两人无人可杀死,一个是孙悟空,另一个是谁呢
新垣结衣回应丈夫星野源婚外情:传闻没有任何一个是事实
谭胖:一个是蠢,一个是坏,“翟欣欣速成班”一教一个不吱声
诗圣杜甫:巩义的文化遗产与现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