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与“三暑”是一回事吗?

发布时间:2024-07-22 08:36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指魏、蜀、吴三个政权并立的时期。 #生活知识# #历史文化#

今年7月22日,我们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民谚有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又说“小暑大暑,日蒸夜煮”。“三伏”的日子是怎么确定的?和小暑、大暑有什么关系?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它的日期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共同决定,所以也被归为“杂节气”一类。民谚云“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日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开始入伏,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为初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为末伏。两者之间是中伏。在“十天干”中,每个庚日相隔10天,所以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的长短取决于入伏早晚。经计算,入伏的日子在阳历7月10日至21日之间。如果在7月18日前入伏,则中伏为20天,三伏天共40天;在18日后入伏,则中伏为10天,三伏天共30天。今年是在7月15日入伏,三伏天就是40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年三伏天的全国平均气温看,三伏天长并不意味着这一年要比三伏天短的年份热。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3个节气带有“暑”字:小暑、大暑和处暑,合称“三暑”。“三暑”反映的是暑热变化趋势。从小暑到大暑,暑热不断加强。经过立秋节气,到处暑时,“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处”是终止、结束的意思,所以“处暑”也俗称“出暑”。如果将入伏和出伏的时间对应到节气时段的话,通常是在小暑节气期间入伏,立秋、处暑节气出伏。也就是说,“三伏”与“三暑”的时段基本重合。

既然如此,古人为何又要设置一个“三伏”呢?

“暑”与“伏”的含义不同。“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既热又湿,是小暑和大暑节气的典型特征。小暑是我国全年降水最多的节气,开始进入“高温高湿”阶段。大暑是我国全年平均气温最高、高温日数最多的节气,“湿热交蒸”至此达到顶峰。而三伏之“伏”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说阴气伏藏;二是指人的伏藏,“隐伏避盛暑也”。基于这种认识,民间还衍生出吃伏羊、贴三伏贴等多种饮食习俗和保健传统。

相对而言,“三暑”是客观的气象表达,对于农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特别是小暑和大暑“雨热同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三伏”是中国古人对于暑热的观念认知,体现着传统的阴阳观,是民众调适生活方式的指南。换言之,“三暑”主要是自然时间的科学表达,“三伏”蕴含着人文时间里的生活智慧。

(作者为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报记者常钦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2日 14 版)

(责编:李慧博、孙娜)

作者:张建军

本文分享自人民网科普频道,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网址:“三伏”与“三暑”是一回事吗?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7141

相关内容

“三伏”与“三暑”是一回事吗?
这不是怎么一回事,真得忍住不笑呢
加长版“三伏天”到来,三伏贴火了!医生提醒
金庸《倚天》《笑傲》《碧血剑》中的华山派,是同一个门派吗?
三伏贴怎么贴才有效?你需要注意这些事项
曹植子健三公子与甄宓蜜姐的故事,你有看过这部剧吗? 故事
小暑:避暑养阳 健康入伏
单依纯难道不是薛之谦的克星吗?三年后再掀“创飞”热潮
终于,如愿以偿目睹萧北辰的疯狂,三哥,你能体会我这期待的心情吗?
华山一论已成绝唱,二论三论纯属狗尾续貂,理由仅三个字:不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