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看多少遍,这部还是神作
真诚地对待他人,无论是在感情还是工作中。 #生活知识# #情感沟通#
原标题:无论看多少遍,这部还是神作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三部曲已经完结20年。这些年里,不止像“红药丸蓝药丸”等电影里的元素成为了经典的文化符号,它也被反复地提及和分析,却依然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原因之一,就是这系列作品指涉了一个经典哲学议题:何为真实,何为虚幻?
或许人生,就是“梦与梦的交际,形成了梦的旋涡”,而所谓的“事实”也不过就是“虚构”,“虚构”在一些情况下也能成为“事实”。
今天,我们换一个视角,跟着佛学研究者成庆一起,从佛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经典议题——一个我们可能都很熟悉,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甚至常常产生误解的概念,“空”。
来源 | 看理想节目《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
讲述 | 成庆
01.
什么是“空”?
在一般人认知里,“空”是一个带有负面意涵的词汇。要问大家对佛教大概有什么印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四大皆空啊!”但是如果继续追问详细含义,大多数人都难以作答,或者勉强回道:那大概是说生命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吧。
这就如同理解“无常”的态度一样,我们都倾向于把这一类词汇视为人生困境的自我安慰与调剂,可是这一类对于“无常”和“空”的理解,其实都是偏向于否定意义上的“虚无感”,而并非佛教的本意。
“空”,无疑是佛教最难理解的观念,自东汉年间佛教传入华夏,“空”的思想大概历经了五百年才被中国人充分理解。在此之前,先秦思想中虽然也有像老子的“有无相生”等等,但这与佛教的“空”还是有所区别。
不过早期的译经僧们,还停留在理解和转译的阶段,最初常常把“空”翻译为“本无”等带有玄学气息的词汇。直到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创造性地翻译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从此“空”也逐渐成为佛教最为代表性的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空”的阐释,对于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而言,内涵其实是有深浅不同的差别。虽然佛教界和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存在非常多的争论,但是我尽量会避开各种纷杂新奇的观点,而是更多依照传统的说法来给大家介绍。
佛学中有几个重要观念,比如“无常”、“苦”和“无我”等,其内在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无常”,所以一切都会变化。而一般人所感受的“苦与乐”,都无法维持恒常不变,因此会说人生皆苦,即人世间毫无安稳之处。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则说明不变之“我”的不可能,而与“我”相对的一切外物,也就是“我所”自然就不成立了。
《野蛮人入侵》
所谓“空”,哲学化的表达就是“无自性”,也就是“无本质”的意思。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缘起而成,必须依赖条件,所以不是独存的实体。但我们的认知却常常是错把个体的生命,乃至世间万物都看成是某种实体化的存在。
小乘佛教经典《阿含经》,重在通过“无常”和“无我”去说明“空”,使用的方法多是“析空”,也就是将五蕴身心进行拆解,直到解剖到不可再分的“极微”,最终无法找到“我”的本质,也就自然证明了“无我”。
但是这种“析空”并不是唯一理解“空”的途径,对于大乘佛教而言,这是一种相对“笨拙”的方法,称之为“拙度”,而大乘佛教采用的是“体空”的方法,称之为“巧度”。
所谓“体空”,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去体认,“当体即空”,无需借助逐层的拆解与化约,便可当下直接洞察到一切法皆是无本质的。比如《心经》中的“色即是空”,意思就是“色法”的当下即是“空”,这是一种直观的结果,而非是通过繁琐的剖析而达成。
而这一类关于大乘“体空”的解说,主要存在于大乘经典当中,比如《般若经》。
简单解释一下,“般若”是梵文Prajñā的音译,也就是“智慧”的意思。之所以没有直译为“智慧”,是因为佛经翻译有一些原则,玄奘大师提出“五不翻”,也就是五种情况下会采用音译,比如佛经词语有深奥秘密含义或包含多种内涵的,华夏中土没有对应事物的,表达对某些词汇的特别尊重等。
而“般若”与一般意义上的“智慧”虽然意思相似,但并不局限于此,它还包含“无分别的知识”“直觉性的洞见”等内涵。并且“般若智慧”其义深邃,值得尊重,而一般的“智慧”较为浅薄。
所谓的般若经典,指的是某一类主要讲述般若思想和实践的经典,目前最为完整的汉文译本,就是玄奘大师所译的共有六百卷之多的《大般若经》。还有一些稍微简略的版本,比如我们都比较熟悉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尽管很多人可能并不太了解佛学,但也会阅读和抄写这两部流传很广的佛经。这两本佛经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关于“空”的智慧。
02.
也许并不存在某种“本质”
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的“空”,其实都是要说明,一切事物皆“无本质”。在佛陀时期的印度,有一些修行外道认为,世界是由自在天神所创造的,存在一个造物主。还有人则认为,万物的本质其实是非常细微、不可再分的物质;当然有的观点和柏拉图的观点接近,认为万物其实由一套理念法则所主宰。
这些观点都具有普遍的共性,就是认为万物存在一个可追溯的本质,无论是某种基本的物质单位还是某种基本法则。
佛陀当年反对婆罗门,不仅是看到种姓制度的不平等而起身反抗,更是从根源深处的真理层面发现了婆罗门及其他学说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他们错认为世间万物存在某种本质。
但是佛教却认为,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本质,关于这个认知,有不同角度的命名,比如“无我”、“缘起”乃至“真如”等等,而“空”就是其中最常见的说法。
我们一般会习惯将“空”理解为“无”,这或许是汉语翻译容易引起的误解,但其深层的原因,其实是我们习惯将“有”视为拥有不可抹杀的本质性存在。肯定“有”,其实是将这种存在实体化了。而佛教的“空“是在承认一切事物的存在基础之上,进一步告诉你,不是你内心中所认知的那个“恒常自洽”的存在。
虽然“空”听上去是如此的简洁明了,但是要把握这种与我们习惯认知相悖的思想,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成为无数修行者毕生努力的方向。
《鲭鱼罐头》
除了直接去体验“空”之外,我们仍然可以在《般若经》中,看到佛陀针对各种可能的错误认知,从各个角度来解释“空”,甚至还展开为“十八空”。下面挑几个来简单介绍。
所谓“内空”,就是针对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处,皆无有一物是有本质的存在;而“外空”,则是指在六根所对的六尘处,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处,也没有自主的实体存在,这也被称为“境无我”,也就是外境中也找不到“我”的存在。
如果说“内空”,偏向于说明“人无我”,也就是五蕴身心中没有“我”的存在,那么“外空”则是大乘佛教特有的“法无我”观念。接下来是“内外空”,其实不过是六根、六处合为十二入,在这十二入中也找不到实有之“我”存在。
“空空”是当我们理解了“内空”、“外空”和“内外空”后,就会自然产生的一种关于“空”的真实观念,并且认为可以用外在的方式“得到”这种关于空的认知。这时候就需要打破“空空”这种对于“空”的错误执着。而“胜义空”则是说,有人听到“空”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便又将“空”执着为实有的法则,这也是需要破除执着的。
至于“有为空”和“无为空”,说的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皆是无本质的。所谓的“有为法”,指的是一切依着因缘而显现的世间生灭现象,生生灭灭,起起落落,但对于这种现象的归纳与总结,也就是“有为法”本身,其实并不是实有的。
而与之对应的“无为法”,也就是解脱与涅槃法,是相对于“有为法”而安立的概念,自然也不是实有存在之法。
接下来是“毕竟空”,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万法皆空”。但是我们一旦宣示“一切绝对空”时,却像是又留下了一个多余的尾巴。就像是用扫帚去打扫房间,扫得干干净净后,却又将扫帚丢下。这就不算是真正的空,而需要进一步的将这个“尾巴”和“扫帚”破除,方算彻底。
通过对这“十八空”部分内容的简要介绍,可以初步了解到,由于我们思维的某种惯性,以至于虽然在谈“空”,却很容易又掉入将“空”实有的陷阱,以至于要不断地反观审思,这也是佛教修行方法中非常重要的“思维修”。
03.
何为真实,何为虚妄
佛教的“空”,针对的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真实”,从而通过析空或者是体空,将这种“真实性”加以解构。
《黑客帝国》是沃卓斯基姐妹导演的名作,一度因为其内容包含有大量宗教、哲学的问题而引起广泛的讨论,里面涉及到的宗教包括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犹太教几乎所有的主流宗教,还涉及相当多的哲学议题,所以也常常被哲学课程拿来讨论。
《黑客帝国》主要描绘了一个由矩阵(MATRIX)程序控制的人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由于真实的地球已经濒临毁灭,资源短缺,人类都被人工智能掌控,而被集中浸泡在培养皿工厂之中,矩阵通过程序指令让这些浸泡在营养液里的人类,获得普通日常生活的体验。
人们在这个通过程序编码所构建的虚幻世界中生、老、病、死,将此视为唯一真实的世界,但事实上,他们却只不过是身处培养皿中的一个个依靠电子讯号的躯壳而已。
主人公尼奥正是在这样的虚幻世界中逐渐感觉到生命的异样,从而展开了一场逃离矩阵控制的惊险历程。撷取一个场景重点讨论——当尼奥从培养皿中苏醒并且逃离之后,墨菲斯为了让他了解曾经令他沉醉的虚拟世界的运作模式,通过人机输入接口,让他进入了程序所设定的虚拟情境,在这个程序所建构的世界里,墨菲斯问了尼奥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黑客帝国》
所谓“真实”(reality),在哲学意义上大概可以分两个角度切入。一个是认知者角度,一个则是认知对象角度。前者为主,后者为客。从认知者出发,我们通过感官或理性去认知世界,最终获得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当然像休谟这样的人认为,人类的认知存在缺陷,其实无法了解普遍的真理;如果从认知对象的角度出发,会认为被认知的对象具备超越认知主体的绝对真实性,不以认知主体的能力而改变。后者在哲学史上一般被称为形而上学,而前者则属于认识论的哲学范畴。
从认知对象角度来看,尽管认知主体能够确认自己的感官体验,但因为认知可能是不可靠的,从而无法准确把握对象的真实特质。那么“真实”的问题在这里转变成:被认知的对象的“真实性”到底是什么?认知者是否又有能力把握“真实性”?
这里的“真实性”则指的是存在的本质,而这种“本质”不以人类的有限感官和认知为标准,而另有其绝对性。这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用感官所感受到的,或者是用抽象理性思维去认知的世界,它都应具有恒常不变的真实本质,那代表着世界的“真实”。这就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人类的思想总是习惯去寻找世间的本质。按照柏拉图的说法,万物存在的背后其实有一个独立的“理念”或者“理型”。简单而言,一张桌子之所以为桌子,不是我们通过感官能够认知的,恰恰相反,感官是有缺陷的,无法认知其本质。
所以我们要通过“灵魂之眼”去把握桌子背后那纯粹的“理念”知识,那是桌子之所以为桌子的关键。柏拉图认为,万物皆有其本质,这个本质不依赖人的认知和其他条件而改变,人类只能通过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灵魂之眼)才能去把握它。
回到认知者的角度,我们通过什么来确认“真实性”?在《黑客帝国》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墨菲斯回答尼奥:“什么叫‘真实’?你怎样给‘真实’下定义,如果你说‘真实’就是你能感觉到的东西,你能闻到的气味,你能尝的味道,那么这个‘真实’就是你大脑作出反应的电子信号。”
这里的质疑直接针对是感官的不可信问题。既然我们的感官所获得的经验可以通过电子讯号输入大脑进行模拟,那就说明没有绝对性,不是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的。
尼奥在未觉醒之前对于“真实”的理解,就是感官所感知的一切: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乃至触碰到。但问题是,感官是否可信?在古希腊的哲学家里,如赫拉克利特是相信感官经验的,但是巴门尼德、柏拉图则对感官所获得的经验表示怀疑,认为感官世界是变动的,无法认知永恒普遍的真理。
在电影中,墨菲斯质疑,我们的感官经验表面上是如此的真实,但那只不过是电子讯号的模拟而已。既然经验可以无限复制,且不必通过感官获得,显然并不真实。
《黑客帝国》
不过《黑客帝国》讨论的内容显然并没有这么复杂,在电影中,“真实”与“虚假”的界线泾渭分明,荒芜贫瘠的地球为真实的处境,那个熟悉的繁荣城市却是虚假的幻象。只是我们的感官认知系统无法辨别当下所处的环境是真是假,也就是说,是矩阵这个超越人类的程序乃至主宰者在决定我们的感知结果。
04.
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
那么,如果从身处其中的认知者的角度来看的话,“真实”这一问题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我们认为“真实”是已经确定的状态,或是一个具体的时空环境,或是一个确定的法则,那么其他自然可以归类为“虚幻”。
但悖论在于,像《黑客帝国》电影讲的一样,要想辨别是否“真实”,事实上需要认识到“虚幻”,也就是从矩阵中醒过来。当尼奥从培养皿中被拯救之后,才知道何者为真实,何者为虚幻。而且他还曾经历了一个半信半疑的阶段,最后才终于确认。也就是说,在单一的状态下,我们其实无法做出真实与否的判断。
比如有人告诉你,你现在的感受只不过是虚幻的体验,真实的你的躯体泡在一个器皿里,脑部连接着各种电线。那么,你是否能确定是真还是假呢?当然不能。
就算你用理性推断感官可能是不可靠的,但从直接感受出发,你仍然无法确认当下的状态是真实还是虚幻,因为你所感觉到的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真实感”,就你当下的认知能力而言,你根本无法辨别。
在哲学史上,普特南曾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中提出这个“缸中之脑”的哲学假设:
一个人被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
这个大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缸中之脑”无法确认自己是否在真实地感受世界,抑或是依赖外在的电子信号输入来获得各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但问题是:“当下的你要靠什么确认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在今敏的《红辣椒》中,“梦境”和“现实”却是以更为复杂的镜像与交涉关系,让“梦境”与“现实”不断的来回切换,现实生活中的主人公千叶与梦境中的红辣椒最终已经很难分别谁才是真实,谁才是虚幻。
《红辣椒》
这种彼此都真实、彼此都虚幻的意象,其实更接近于佛教中对于“真实性”的表达,也就是《金刚经》中的著名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有的“真实”都如梦如幻,而所有的“梦境”却也都同时真实不虚,所以人生其实就是“梦与梦的交际,形成了梦的旋涡”,而所谓的“事实”也不过就是“虚构”,“虚构”也成为了“事实”。
在二元论的思想架构里,我们会依着某个认知基础来预设某种实有的存在,或是感官的感受,或是造物主的意志等等,一旦感受到存在的脆弱性与无常性,就往往会掉入“有”的对立面,也就是“无”,感受到虚无与无意义感。
而佛学的“空”则从消解世间的本质实有出发,反而跳出了需要借助某个不可能存在的基础所安立的认知陷阱,从而消融掉根深蒂固的“我执”所在,便可洞察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尽管这个“本来面目”,也并非是实有存在的某个境界或者法则。
*本文编辑整理自《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第18讲《何为虚幻,何为真实?| 般若与空》,有大量删减整理,原内容可移步“看理想”收听。
编辑部诚意推荐,看理想年度力作!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
音频编辑:夏夏
微信内容编辑:青鸾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封面图:《黑客帝国》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linl@vistopia.com.cn
责任编辑:
网址:无论看多少遍,这部还是神作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744
相关内容
无论看多少遍,这部还是神作不管看多少遍都还是会笑的场面,武艺你是我的神
邱淑贞下车那个镜头,无论看多少遍,每一遍都会被惊艳到
看多少遍都回味无穷!
邓紫棋和李荣浩连麦这段看多少遍都很好笑,有没有人替李荣浩的眼睛发声啊!
女娲神作张元英,简直美的惨绝人寰!
我的独特CP,不论重温多少遍,依旧让我心潮澎湃,泪眼婆娑
网上看到:《繁花》这部看片后虽然业内不看好,但是胡歌和唐嫣两人还是相当重视的
删减8处上映,国内无人问津,却被国外奉为神作,太敢拍了
2021年6月8日,诠释 的魅力,每一帧生图都堪称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