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经典点说《云落》:朱清时佛学中“空”的境界,潘宗光佛教中的“空”

发布时间:2024-07-30 08:13

古印度的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后来传播到亚洲各地,形成了多种佛教分支。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常识#

朱清时

朱清时(1946年2月7日出生),是一位在中国物理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出生于四川彭州,祖籍安徽凤阳,是中国物理化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的院士。在其学术生涯中,朱清时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1998年-2008年)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2009年-2014年)。

朱清时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在他的领导下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提升。然而,他也因为一些争议性的言论和行为而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例如,有报道称他曾经发表了一些高境界的佛学中的“空”,这是最高的思想境界。

尽管如此,朱清时的贡献和影响力仍然不容忽视。他的工作对于中国的物理学教育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他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总的来说,朱清时是一位在中国物理学界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将会被历史所铭记。

潘宗光

潘宗光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及高级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及南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担任校长18年期间,领导大学在多项领域及科学研究上处于世界前列。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潘宗光教授:佛教中的“空”

佛教中的“空”是一个核心概念,它在佛教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个概念在原始佛教中最初被理解为一种普通概念,指的是事物的空虚和幻觉性质,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自己幻像出来的,无形无相。这一理念强调了万物的虚幻性和无自体性,认为所有存在都是因缘聚合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或自我。

佛教中的“空”不仅仅是一种否定性的概念,它还蕴含着对生命和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根据一些解释,空即是本性,也是寂灭,意味着一切皆空,直指人的本性。佛家教导我们要认识到一切万法由心而生,由心而灭,不受外界物质世界的影响,视生老病死为虚幻。

总的来说,“空”在佛教中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概念,它不仅是对世间万物虚幻性质的揭示,也是对心灵自由和超越的一种引导。通过理解“空”,佛教徒寻求达到一种觉悟的状态,即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无我,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潘宗光教授结合科学宇宙观与佛教义理,探讨佛教“空”的深意。认为“空”即无常、无我,强调宇宙包容、平等及慈悲。修行应以此为指导,提升智慧和慈悲心。

潘宗光教授:佛教中的“空”

佛教的“空”

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及大学管理的我,当接触到现今科学的宇宙观(尤其是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发展),再并合佛教的义理,感觉非常震憾,不禁惊叹佛陀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测。

无常—万事万物皆因缘所生,世间一切现象都会随缘而变。

无我—万事万物不能单独存在,必定受外围环境所影响。

佛陀不是创造及主宰一切的神,而是一个经长期修行而觉悟的人。他感悟宇宙本体实在太不可思议,无论用任何语言文字来表达也有偏差。凡人的烦恼源于不依循宇宙本体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事而产生,例如空气污染就是破坏自然的结果;人类大量制造二氧化碳并不断砍伐森林造成生态灾难。所以现在强调环保,便是要回归自然。

宇宙本体无法用语言文字来阐释,于是佛陀便采用“空”一字来表达。一般人未必能完全明白“空”,但佛陀非常慈悲,为了帮助人们离苦得乐,他花了四十九年时间说法解义,以不同方法,如经教、故事、比喻等循循善诱,令大家有所领略。他亦因应各人不同的背景和程度,教导不同的修行方法使人离苦得乐。可见,佛陀既是一位优秀的智者,同时也是一位慈悲的老师。

缘起

从宗教角度来看,道德规律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未报,时辰未到”。表面看来,做善事的人有时并没得到善报,而作恶的人亦未必有恶报,但其实只是“时机还未成熟”,暂时未出现结果而已。《道德经》也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见报应是必然的事,只差迟早。

十二缘起示意图

佛教的自然规律建基于“缘起”,即事物和现象,包括个人身心和精神状况不会无条件发生,也不会独立存在。事物背后必定有原因,再配合适当“助缘”(或简称“缘”)才能产生,称之为因缘所生。例如苹果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必先要有一粒苹果种籽,生成苹果的缘是泥土、阳光、水分和肥料等适当的配合,使种籽发芽成为一棵树,最后结出果实。但若然时辰未到欠缺助缘的配合,那无论再过多久种籽也不会变成苹果。“因”是“必要条件”,“缘”是“辅助条件”,单有一个“因”而没有各种条件配合不能结出“果”来。

由于缘不断在改变,故此果的质素亦有差异。比如说,温室培养的苹果较好吃,因为所有环境条件的助缘都调校到最合适;相反如果泥土缺乏肥料,果子便没那么好吃了。又比如说,学生根据实验室所提供的相同条件来做化学实验,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会得到同一结果;但假如更改实验条件,即改变了东西或程序,结果可能不一样了。“缘”的改变会引致“果”的改变,可惜的是由于人们不能控制所有的“缘”(条件),故此永远无法得出绝对确定的结果。

缘是众多的,亦是千变万化的。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便是说人的能力只可以改变某部份“缘”,却不可能控制全部的“缘”来保证成功。佛教强调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而果的好坏程度要视乎缘的配合,但无论如何,做人应多种善因、广结善缘。

烦恼也是由个人主因和环境外缘结合而形成。个人主因如知识、偏好、情绪等,再经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形成各个不同的特定情况。孟母三迁是个好例子,表明了环境因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无常”是指时间上的变化。万事万物皆因缘所生,世间一切现象都会随缘而变。世事无常,没有人能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而现世不停发生天灾人祸,令人感到无奈,亦深深体会到人生不可预测的特性!

“无我”是指空间上的依存。万事万物也不能单独存在,必定受外围环境所影响。“无我”不是指没有我的个体存在,而是指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世上事物不会静止停下来,必定会随着时间和空间改变。就如不同人对某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评价。比如我潘宗光,你怎么看我,学生怎么看我,太太和家人怎么看我,答案是不尽相同的。又如有一个人以不正当的手段赚到很多钱,在法律上他是一个坏人;但他将钱帮助有需要的人,受助者认定他是善人。那么他其实是坏人还是善人呢?那要视乎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来看他,很难有一个人人皆认同的评价。

作家张楚推出新作《云落》

《云落》是张楚的首部长篇小说,该作品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24年初夏出版,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小说以虚构的“县城宇宙”为背景,生动描绘了县城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般的景象。张楚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万樱及其朋友们的生活和心灵历程,深入展示了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挣扎。此外,《云落》的写作手法独特,前三章就已铺设了所有人物,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些纷繁的感觉,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感觉会逐渐转变为对故事的热爱和上瘾[1]。最近,《云落》的新书分享会在南京市先锋书店五台山店举行,作家张楚与毕飞宇、何平等学者进行了关于小说中县城书写和人物命运的深入交流。

又例如人人都常接触得到的水,大家对水的理解却不会完全相同,活在水中的鱼和人类对水的看法及感受更不会一样。究竟水是什么东西呢?从人类的角度来理解肯定不是全面的答案,因为那只是部分生物对水的某些形态的观点,不是水的全部本质,一般城市人觉得水随手可得而不懂得珍惜,但身处干旱沙漠的人便会觉得水比钻石还要宝贵。可见事物的本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依存于环境因素,故此是“无我”的。

“空”

整个宇宙是什么?整个宇宙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整个宇宙,自性是宇宙的本体,自性是真正的自己。

宇宙本体同样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空”(——“无常”、“无我”的)。虽然我们不能期望能像佛菩萨一样透彻了解“空”,但起码可以依照佛经所言尝试探索一下。

“空”除了是“无常”及“无我”之外,更是绝对的包容,平等及慈悲。

宇宙包容一切:太阳给我们能量温暖,不分贫富,贵贱,动植物;大地承载我们,不因人类的不停苛索而有所抱怨,依旧不偏不倚,无分别地照顾一切众生。

“空”没有确定的时间与空间:无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也无大小的区别。“空”没有开始,亦没有终结,没有增加亦没有减少,不是有亦不是无。一切事物皆众缘会聚而生,又随着因缘改动而变,其中的互动错综复杂,导致变化不停而没有任何固定的实质。

“空”亦不是独立存在,它和人的意识不能分开。弱的人类意识会被外境干扰,而强大的却可改变外境,即佛陀所说“境随心转”及“一切唯心造”。

色即是空

什么叫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概括而言即身体和精神。“色”解作物质,在五蕴中是指身体,包括我们的肉体、感官、头脑。其他四蕴是:受、想、行、识代表了精神的四种功能:感受、思想、意志、分别。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

一般人认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到的一切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但佛教并不认为如此,一切只是事物的表面,并非实存且没有不变的本质,《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宇宙本体是空性,故佛教说“色即是空”,即一切物质都有“空”的特性:“无常”、“无我”、包容、无分别心、无独立性。既然身体和感觉器官,眼睛、耳朵等等是“空”的,所接触的外境也是“空”的,我们的精神(受、想、行、识)也不可能是实在的,是变化无常的。佛教说:“受即是空,想即是空,行即是空,识即是空”即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简言之“五蕴即是空”,或称为“缘起性空”、“妙有真空”。

“空”不是无或什么也没有的意思,而是指不可见、非常神秘、不可以通过言词概念来理解,必须透过世间万事万物来体现。佛教说“空即是色,空即是受,空即是想,空即是行,空即是识”,简言之“空即是五蕴”,或“性空缘起”,“真空妙有”。

学佛必须多了解“空”、“无常”和“无我”等佛理。至于修行方面,外显的行为举止和内在的修心养性皆可以“空”作为指南,以无分别心、包容心及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透过修心养性体证“空”性,这样便能提升本身的智慧和慈悲心。以上所说并不容易做到,要经长期学习,并通过修行禅坐等才能深入了解“空”,如观世音菩萨在甚深禅定境界时才能透彻明白“空”。

潘宗光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对佛教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

他的讲座《佛教与科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在讲座中,潘教授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佛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通过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佛教的一些理念,使得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的内涵。他的讲解不仅让人们对于佛教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于科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讲座在香港理工大学和玉佛禅寺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的观点和见解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潘宗光先生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佛家的研究者。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学与佛教的结合。在他的解读中,他指出佛教和科学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有所不同,但其实它们都在探索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殊途同归,并不互相矛盾。他认为,佛教和科学都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但是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理解世界的本质。

潘宗光教授的研究表明,佛教与科学虽然在理论上存在差异,但在追求真理的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他从学术的高度客观地考察和分析了佛教与科学的结合阶段的特点。总的来说,潘宗光教授通过对佛教与科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点,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责任编辑:

网址:刘先银经典点说《云落》:朱清时佛学中“空”的境界,潘宗光佛教中的“空”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8528

相关内容

刘先银经典点说《云落》:朱清时佛学中“空”的境界,潘宗光佛教中的“空”
刘先银经典点说:逻辑分析老子道德经版本,情,迷茫也。静,觉悟也。归根曰静
刘先银经典点说以《易经》解释《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刘先银经典点说:王弼《论语释疑》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阐述
诗词丨古诗词中的6大人生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论看多少遍,这部还是神作
离婚之后败光家产了 马蓉隔空喊话王宝强
佛教与科技: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宗教的现代化挑战
有没有刷过“空花版”《恋爱的犀牛》?7月它将亮相重庆大剧院
《新雨过后的空山谷》描绘新时代少年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