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的改革推动了18世纪俄国文化和文学的迅速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31 17:39

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不仅提供了宗教服务,也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常识#

引言

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权威受到冲击,出现了以罗蒙诺索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和文学家,但东正教传统观念仍相当普遍。在改革的推动和影响下,俄国知识界出现了以开明君主主义为政治理念,提倡科学与文化的新思潮。

18世纪初叶,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1682年-1725年在位)所推行的改革对振兴俄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决定了整个18世纪俄国的近代化进程。他在年轻时代亲自赴西欧学习航海和造船业。1698年回国后,他采取激烈措施,改变俄国中世纪形态的国家机器和社会风尚,振兴工业,发展教育,组建近代化军队,并且与瑞典查理二世争夺涅瓦河口,在那里修建新都彼得堡,打开了通向西欧的窗口。1709年的波尔塔瓦战役是彼得一世对瑞典的决定性胜利。彼得一世是在强化封建农奴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近代化的专制帝国的,他还废除了宗主教制,设立“东正教最高会议”,使教权服从于专制王权。

彼得一世逝世后,从1725年到1741年是宫廷政变频仍,改革派与保守派纷争以及皇室宠臣争权夺利的时期。直到彼得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二世治世(1741年-1761年在位),政局才趋稳定。18世纪下半叶,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在位)时代是俄国国力继续增强,但社会矛盾也进一步激化的时期。她曾经与法国启蒙派学者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交往,标榜开明进步,但她惧怕革命,残酷镇压了普加乔夫农民起义(1773-1775),并迫害著名的俄国启蒙作家诺维科夫和拉季舍夫。

叶卡捷琳娜二世虽然试图推行法制,但她所颁布的法令都旨在强化贵族的特权,而广大农奴仍处在无权的地位。这样,受西欧文化教养的俄国贵族阶层和广大农民之间的文化鸿沟严重加深。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俄国军事力量更为增强,对外采取扩张主义政策,取得对土耳其战争的胜利。她晚年惧怕发生法国革命那样的动乱,1793年曾下令焚毁法国启蒙派学者的著作。彼得一世的改革推动了18世纪俄国文化和文学的迅速发展。近代化的建筑、绘画、雕刻和书籍印刷业取得长足进步。

彼得宫、冬宫等豪华和杰出的建筑闻名于世。科学院(1726)、莫斯科大学(1755)、俄罗斯悲剧、喜剧院(1756)相继设立,促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振兴。彼得大帝的改革揭开了俄国启蒙主义时代的序幕。在这种改革的推动和影响下,俄国知识界出现了以开明君主主义为政治理念,提倡科学与文化的新思潮。其代表人物之一是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1765)。他出身于白海边的渔民家庭,19岁进入莫斯科的斯拉夫-希腊一拉丁学院学习,1736年去德国学习自然科学,1741年回国后,任职于俄国科学院,在他的努力下创办了莫斯科大学。

罗蒙诺索夫博闻强记,博学多才,集科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等于一身,对俄国的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罗蒙诺索夫的文学创作中,诗歌,尤其是颂诗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颂诗主要有:《攻占霍丁颂》(1739)、《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1747)等。罗蒙诺索夫认为诗歌的任务不是歌唱鲜花、美酒和爱情,而在于抒发公民感和爱国激情,比如诗篇《与阿那克里翁的对话》(1747-1762)。

因此,他的颂诗以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题,歌颂俄罗斯的宏伟和富饶,军队的胜利和人民的力量,呼唤掌握科学、进行生产劳动,以开发祖国的大自然宝藏。罗蒙诺索夫的颂诗大多是歌颂君主的,因为他认为像彼得大帝、伊丽莎白女皇这样的君主代表全民族的利益。他颂扬他们,是希望君主接受他的启蒙思想,重视科学与文化,把俄国引上繁荣富强之路。例如,在《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中,他歌颂科学,认为科学能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有一组诗作,可视为自然哲学的颂诗,如《夜思上天之伟大》(1748),《晨思上天之伟大》(1751)和《论玻璃的益处》(1752)等。

这组诗篇表达出具有唯物思想的自然神论的观点,对普及科学知识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在《晨思上天之伟大》诗作中他歌颂太阳的力量时这样写道:“那里有火红的旋风飞卷,/许多世纪搏击不停。/那里岩浆像水一样沸腾,/雨水灼热,响声隆隆。”这是诗人对太阳上物质运动的一种假说,后来,他根据这种假说提出热是由于微粒运动而形成的理论。罗蒙诺索夫还写过两部悲剧和未完成的长诗《彼得大帝》(1760)。他的诗歌富于隐喻,常使用夸张手法,把巴罗克风格的自由和激情与古典主义的规范化体裁糅合在一起。

罗蒙诺索夫的语言学论著颇丰。主要撰有《论俄文诗律书》(1739)、《修辞学》(1748)、《俄语语法》(1755)、《论俄语宗教书籍的裨益》(1758)等。他按照俄语的语言特点,提出把音节诗体改为重音诗体,大大推进了俄语诗歌形式的发展。针对当时俄语词汇的混杂状况,罗蒙诺索夫将俄语词汇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成斯拉夫语词汇、斯拉夫语和俄语共用的词汇和俄语口语词汇三大类。后来,又提出“三级文体论”,即高级体、中级体和低级体三级文体,并具体指出哪一类词汇适用于哪一种文体,这是罗蒙诺索夫对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苏马罗科夫(1717-1777)出生于破落的名门贵族家庭,毕业于贵族武备学校。他反对暴政,呼唤开明的君主。1756年至1761年任国家剧院院长,因与上司不合而退职。1769年从彼得堡迁往莫斯科,以示对宫廷的不满。他因娶农奴为妻而与贵族亲属决裂,常年贫困,晚景凄惨。苏马罗科夫写过悲剧、喜剧、颂诗、讽刺诗、寓言、歌曲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而以悲剧体裁为主。是他第一个把悲剧引入俄国文学,丰富了俄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体裁,被誉为“北方的拉辛”。

他一生共写了《霍列夫》(1747)、《哈姆莱特》(1748)、《辛纳夫和特鲁沃夫》(1750)、《阿尔季斯多娜》(1750)、《谢米拉》(1751)、《雅罗波尔克和捷米莎》(1768)等九部悲剧。苏马罗科夫的大部分悲剧取材于俄罗斯古代。例如在《霍列夫》中,俄罗斯大公居伊夺取了基辅大公扎夫罗赫的王位。居伊的弟弟、王位继承人霍列夫与扎夫罗赫的女儿阿斯涅尔达相爱,却不得不与扎夫罗赫作战。

但他在击败扎夫罗赫之后,因得知阿斯涅尔达被居伊毒死,而自刎身亡。在《僭称为王者德米特里》(1771)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暴君的形象。暴君德米特里占领莫斯科后把这个“美丽的城市”变成了“大贵族的监狱”,并惩罚了许多的“无辜者”。他还企图毒死自己的妻子,并强迫大贵族舒伊斯基的女儿克谢尼亚嫁给他。舒伊斯基佯装降服,但在暗中组织民众,准备起事。

当暴动的民众占据了沙皇的宫殿之后,德米特里声言如不立即停止暴动,就将刺死克谢尼亚。舒伊斯基认为,爱国主义的原则应当高于一切,他表示宁肯牺牲爱女,也决不妥协。这种精神感动了德米特里的一个宠臣,他冒死把克谢尼亚解救了出来。暴君遭到彻底孤立,终于自杀。

杰尼斯·伊万诺维奇·冯维辛(1744-1792)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后长期在外交部供职。1769年,创作了喜剧《旅长》,他在剧中嘲笑了贵族的粗暴、愚昧和盲目崇外的心态,因而受到外交大臣、政府的反对派潘宁的注意,并被聘为潘宁的私人秘书。1782年,其代表作喜剧《纨绔少年》上演,获得成功。1783年以后,发表了讽刺作品:《某些能引起聪明和正直的人们特别注意的问题》、《宫廷语法》等,揭露宠臣的专权、宫廷权贵的恶习。1782年至1783年在潘宁的授意下他写作了《论国家大法之必要》一文,这篇政论文后来曾被十二月党人用来宣传限制君权的思想。

结语

西欧诗歌体裁(颂歌、哀歌、讽刺诗、寓言、史诗、长诗、悲剧和喜剧等)逐渐为俄国诗人所掌握。他们进行了文学语言的改革,并结合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推出了一批描写历史和反映现实的作品。在罗蒙诺索夫的文学创作中,诗歌,尤其是颂诗占有重要的地位。古典主义悲剧中常见的理性和私欲、社会职责与个人感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几乎构成了苏马罗科夫全部悲剧的情节冲突基础。苏马罗科夫在悲剧中极力宣扬克制个人感情,履行公民职责的思想。

责任编辑:

网址:彼得一世的改革推动了18世纪俄国文化和文学的迅速发展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8686

相关内容

彼得一世的改革推动了18世纪俄国文化和文学的迅速发展
吕如羽:中国话本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研究
苏州昆山:系列改革让昆曲“活”起来
隐哥哥这个替身文学真是触动了我的泪腺?
京津冀与长三角文学对话,以文学的方式促进南北文化“碰撞与融合”
鲁奖作家钟求是推新作 用文学捕捉日常生活里的隐秘
俄国防部:俄紧急出动两架战机拦截美战略轰炸机
《飞起来的村庄》:文学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滋养乡村未来
同一个导演的剧集和电影梦幻联动了!
阎晶明委员:文学彰显新魅力新活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