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重读鲁迅笔下的“他”

发布时间:2024-08-06 08:56

读书可以增加你的词汇量 #生活乐趣# #阅读推荐#

如今的年轻人,说起打卡名人故居,鲁迅先生的故居必然榜上有名。当我们有了一定的阅历,才发现当初课本上被要求“解读”的作家,竟成了最懂自己的人。他的作品,文笔之微妙,谈锋之犀利,洞察之深刻,结构之精巧,就像一把盐,让人足够疼痛,也足够清醒。

年少时读《故乡》,我们爱极了月光下的刺猹少年闰土。长大后重读,我们方才体会中年闰土的心酸。无法融入社会的“阿Q”,我们取笑他活在了别人的评价里,用自欺去麻痹苦痛。而我们自己呢,始终在外界寻求存在感,却无法构筑出充实的内在和自我。曾几何时,你才读懂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他”?

重读鲁迅之我见

趁着暑假,我和孩子一同在家整理书柜,偶然翻到一套《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难得四册俱在,十分欣喜。搬家数次,书页早已泛黄,我仍爱不释手,翻卷首册开篇即是鲁迅的作品,独特的“鲁式幽默”扑面而来,读来发人深省、笑中带泪。“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先生笔下绝妙的文字常读常新,似乎每隔一段时间,他的思想之潮就会引领社交媒体。

我读鲁迅是很早的,印象中二年级就开始接触先生的全集,内容大抵读不明白,但读到被打断腿、用手走路的孔乙己,痛失爱儿、反复诉说的祥林嫂,竟沉浸在作品中,莫名的两眼汪汪,足见先生的笔力。这些书是姥爷从集市书摊上淘回来的,母亲担心有错别字,坚决反对我看,但越反对我就越喜欢,对鲁迅的文字简直着了迷。

从初中到高中,鲁迅的文章多次在语文教材中出现,连高考文科附加卷也选用了先生的作品。一直以来,我眼中的鲁迅是弃医从文的热血青年,是笔锋犀利的文坛斗士,也是信仰真理的理论巨匠,他的刻板形象如同做过的那一套套试卷,蓄着胡须、表情冷峻,让人难以亲近。如今重读,倒觉得先生有血有肉,可敬可佩亦可爱。

从读懂鲁迅文字的那一刻,许多人生的困惑,似乎找到了答案。以前我看不懂少年闰土口中那句唯唯诺诺的“老爷”,直到步入社会,才明白每一个幸福家庭的背后,都有一个负重前行的父亲。我逐渐理解了孔乙己那身脱不掉的长衫,这是专属读书人的“保护色”,如同当代年轻人在就业过程中“期望匹配不上现实”的心境,学历是敲门砖,也是下不来的高台。如果你对梦想和现实的平衡产生疑虑,鲁迅直接给出了建议: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梦是好的,钱是要紧的。先生的话直白坦率,一语道破世间真相。

重读鲁迅,我感受最深就是:写得酣畅淋漓,活得兴致勃勃。

——董红

“他”照亮了我成长之路

在我成长的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鲁迅笔下的那个“他”悄然在我心中扎下了根,让我开始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实体会。那并不是某个特定的日子,而是生活阅历的积累,以及心灵深处对自我与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化,我逐渐读懂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深刻。

初读鲁迅时,我还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懵懂无知的少年。课本上的《故乡》让我记住了那个月光下刺猹的少年闰土,他的形象如此鲜明,仿佛能穿越纸张,直接跃入我的眼帘。但那时的我,更多是被故事的表面所吸引,未曾深究其中蕴含的深意。

直到多年后,当我再次翻开鲁迅的作品,那些曾经熟悉的名字和场景,突然变得陌生而深刻起来。中年闰土的辛酸与无奈,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社会中摸爬滚打,逐渐失去纯真与梦想的过程。我开始意识到,鲁迅笔下的“他”,不仅仅是一个个虚构的人物,更是现实生活中无数个你我他的缩影,他们面对生活的重压,或抗争、或妥协、或逃避,但无论如何,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存的意义。

阿Q,那个曾经被我视作笑柄的角色,如今却成了我心灵深处的一抹复杂情感。我开始理解,他的自欺欺人并非纯粹的逃避,而是在绝望中寻找一丝慰藉的无奈之举。他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丰满起来,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普通人。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个阿Q,他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出现,给予我们暂时的安慰,同时也提醒我们,面对现实,需要更加坚强和勇敢。

随着对鲁迅作品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渐渐发现,他笔下的每一个“他”,都是对人性、社会、历史的一次深刻剖析。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周志轩

从“不解”到“共鸣”

于时代浩瀚的洪流之中,鲁迅先生的名字,宛若一颗璀璨星辰,悬于夜空,化作永不熄灭的灯塔,温柔而坚定地引领着无数青年穿越迷雾,踏上心灵的征途。

年少时,我对鲁迅的印象或许仅停留在课本上那些需要背诵的段落。月光下的刺猹场景虽美,却难以触及心灵深处。重读《故乡》,中年闰土的形象不再只是童年的玩伴,他成为了社会变迁下个体命运沉浮的缩影。从月光到尘埃,那双曾经灵动、充满好奇的眼睛,如今却布满了生活的风霜。然而,正如鲁迅在《热风》中所写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再次凝视这位文学界的巨人,不再是懵懂孩童的仰望,而是灵魂深处的对话。面对现实的种种挑战与困惑,那些曾经看似遥远的故事与人物,竟悄然间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的作品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社会的脓疮,也剖析人性的幽暗,让我们在疼痛中清醒,在清醒中反思。对于年轻人而言,这种清醒与疼痛的成长过程尤为宝贵。它教会我们如何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与自我判断。正如《狂人日记》中的呐喊:“救救孩子!”这不仅是对社会的控诉,也是对年轻人保持纯真与清醒的呼唤。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更是对自我、对社会、对人性深刻理解与接纳的过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同一股清流,滋养着年轻人的心田。不仅因为他的文学才华与思想深度,更因为他那颗始终关注社会、关注人性的赤子之心。

——李程锦

“他”让我重新审视自己

年少时的我,通过课本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总带着一种朦胧的认识和被迫的解读任务。然而,当成年后的我再次捧起那些泛黄的书页,鲁迅先生的文字似乎有了新的生命力,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

还记得初次读《故乡》,目光都被那个在月光下手持钢叉、敏捷地刺向猹的少年闰土所吸引。他是那样的充满活力,那样的灵动鲜活。然而,当岁月流逝,我们长大之后再次翻开这篇文章,才惊觉中年闰土的形象是如此令人心酸。生活的重压让他失去了曾经的光芒,变得麻木、迟钝,那一声“老爷”更是刺痛了我们的心。我们曾经以为这样的变化离我们很远,可当我们在现实的打磨中逐渐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开始被生活的琐碎所困扰,才真正理解了闰土的无奈和悲哀。每一个闰土,或多或少,都是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影子。

再看《药》中的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愚昧地去买人血馒头。我起初只是对他的无知感到悲哀,可当看到在现代社会中,仍有许多人盲目跟风、轻信谣言,为了一些不科学的“偏方”而付出沉重代价,这才深刻体会到这种愚昧的可怕。在鲁迅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角色,他们或悲或喜,或怒或哀,但无一不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这些角色,仿佛是我身边的朋友,甚至是自己,让我找到了共鸣,也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我开始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他”,不仅仅是书页上的某个角色,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那个“我”。这个“我”,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或许会遭遇挫折和迷茫,但也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自我。如同伤口上的一滴滴盐,虽让人感到疼痛,却也让人保持清醒,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地自我完善。在鲁迅的笔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与独立,找到那个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自己。

——毛佳凯

我眼中的阿Q与自己

还记得第一次读《阿Q正传》时,我对这个可怜又可笑的小人物不屑一顾,从未想过,自己会像他那样可悲。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我们又何尝不是阿Q呢?

工作中,我对同事的评价异常敏感。一句夸奖让我兴奋不已,一次批评足以让我焦虑一整天。生活中,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我会在朋友圈上分享过度修饰的自己:精心修图的美食照片、刻意摆拍的旅行照片,甚至连加班到深夜我都要发个朋友圈,接着便是不停刷新手机来更新别人的评论和点赞。我开始明白,我早已活在了别人的评价里。

有一天,我再次翻开《阿Q正传》。这一次,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正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自我安慰吗?慢慢地,我开始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他塑造阿Q这个角色,不是为了让我们嘲笑他,而是要我们从中看清自己。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总是在外界寻求存在感?为什么无法构筑出充实的内在和自我?也许,我们渴望被认可,却忽视了自我价值的建立;我们追求外在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的成长。重读鲁迅的作品,我仿佛找到了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不足。我开始尝试改变:不再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是更多地关注自我提升;不再沉溺于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感,而是努力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有时候,我还是会不自觉地陷入“阿Q式”的思维。但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摆脱对外界评价的执着。

——陈琪

七嘴八舌

意志消沉时,读鲁迅的作品,他会用力敲打那些年纪轻轻却两鬓斑白的灵魂,叫人大胆往前走。——天一健

读鲁迅,并非为时时刻刻要拿起解剖时代的手术刀。听听他怼人不倦的“毒舌”,看看他上进时偶尔的“躺平”,也是当代打工人难得的乐趣。——乐乐

我对鲁迅先生的爱始于中学时代,延续至今。他笔下的人物大都令人警醒。——Tony

读鲁迅的作品,也许能够让我们始终直视黑暗,做时代里清醒的那个人。——橙子

鲁迅的小说、杂文大多篇幅不长,适合现代人用碎片化时间阅读。——黄点点

我眼中的闰土,就是我自己,从懵懂少年到融入社会,只有经历过才会懂。——怡然

嘉定报

责任编辑:

网址:热词|重读鲁迅笔下的“他”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39266

相关内容

热词|重读鲁迅笔下的“他”
鲁迅,以前看不懂,现在再看满眼泪花
鲁迅的字称不上书法?怀念鲁迅,从他的书法谈起……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鲁迅“抄书”,使他取得巨大成就
拆书帮丨《我的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张旭东:成为“网红”的鲁迅,如何依靠我们“活下去”?
解锁文学巨匠的艺术之路 6月20日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
鲁迅的实录
从余华“讨厌过”鲁迅,看“去鲁迅化”的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