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不幸,始于高考,毁于学霸心态

发布时间:2024-08-09 16:17

保持乐观的心态对于获得幸福感至关重要。 #生活乐趣# #幸福感#

死去了一个苏轼,活过来一个东坡。

这是学者蒋勋先生,对苏轼谪居黄州四年那段清苦岁月的点评。

苏轼,一个与大宋完美锲合在一起的历史人物。

小时候,背过最多他的诗词,可能除了李白杜甫以外,苏轼的文学作品曝光率最高。

念奴娇、临江仙、江城子、水调歌头……

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豪放洒脱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乐观,已经远远超越诗仙李白的境界。

如果说李白的内心真与他的诗词一样洒脱的话,“诗仙”代表的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乐观。

李白的人生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包括他的死都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

有人说他是喝醉酒,看到水中的月亮后,以为自己活在天宫里,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结果溺死在水中。

实际上,李白是穷困潦倒,死在当涂的一条游船上。

相比而言,苏轼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更加鲜活的形象。苏轼用诗词记录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向后人传达着一股实实在在的精神,当一个人遇到不可预料的人生起伏时,应该如何从中解脱出来。

苏轼,是一个包揽世间“幸与不幸”的人。

幸运的部分是他在文学艺术上的天赋,以及毕生所取得的成就。

不幸的部分是他的生活与他的艺术修为完全背道而驰。

嘉佑二年,一鸣惊人

嘉佑二年,宋仁宗钦点欧阳修与梅尧臣为主副考官,谋划北宋第十一次高考。

正月里春寒料峭,各地的考生纷纷启程前往京师汴梁。

家住四川眉州的苏洵带着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乘舟而上,参加笔试。

结果,兄弟二人共同入围。

这一年,苏轼20岁,苏辙18岁。

20岁的年纪考中进士是什么概念?不亚于天纵奇才。

距离后人较近的清代文豪蒲松龄,一生参加乡试无数次,到70岁连个举人没考上,终生止步于秀才。

而苏轼与苏辙,一击即中。比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次考中公务员更厉害。

副主考官梅尧臣在阅卷时,发现一份考卷《刑赏忠厚之至论》,字迹优美,文章朴实无华而掷地有声。

梅尧臣眼前一亮,把考卷送到主考官欧阳修面前,并向欧阳修提出自己的意见,应该评为第一名。

欧阳修认为不妥,因为文章极有可能出自爱徒曾巩。

自己的主考官,徒弟被点名为第一,恐遭天下人流言蜚语。欧阳修决定将其判为第二,并把试卷交给宋仁宗,由皇帝亲自开封。

仁宗皇帝打开后,考生的名字跃然纸上,原来是来自四川眉州的苏轼。

后来,欧阳修内心觉得有所亏欠。因为第一本来属于苏轼,自己因一时私心,把苏轼放到第二的位置。

所以,他想见见苏轼,并问他考卷中那句“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出自哪里?

苏轼坦诚地说,何必刨根问底,那是我自创的。

欧阳修听后更加看好苏轼的才华与人品,他直接写信给梅尧臣说: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包括仁宗皇帝在阅读苏轼与苏辙的文章时,也是赞口不绝地说:

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人生走到这一步,苏轼还算幸运的。但接下来的命运,远远超出苏轼的意料。

被区别对待的苏轼

如果用一颗功利心去看待苏轼的话,苏轼的一生是不幸的,而且是大不幸。

虽然自己的名字在皇榜中排第二,但大宋朝都知道苏轼才是扛把子。

再加上欧阳修将他收为徒弟。在如此多的光环加持下,苏轼的仕途应该顺风顺水,至少能留在京师辅佐帝王。

但现实给了苏轼一记闷棍。

除了头几年在京师,往后的人生,苏轼一直在地方游走,甚至活在一贬再贬的窘境。

苏轼的官运不通并不是能力不及,而是他的性格所致。

用古人的话讲,叫“文人的狂傲”;用现在的话说,叫“学霸的心态”。

当苏轼踏入仕途后,北宋迎来那场非常有名的“变法”。朝廷中分为两派,一派是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一派是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

封建官场上,有一条莫可名状的潜规则,你的选择站队。要么站左,要么站右。

苏轼的不幸是他想遵从于自己的内心,他给自己设置了独立于左右的第三种选择。

这样的结果是,导致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官场上都不待见他,甚至极力排挤他。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力量势均力敌,双方不敢轻易火拼。突然冒出一个对双方评头论足的苏轼,自然会成为他们打压的首选目标。

这就成为苏轼一贬再贬的根源。

元丰二年(1079年),北宋在位的是宋神宗。

神宗皇帝意气风发,很想改变北宋积弱的现状,大胆启用王安石变法。

这一年,苏东坡从徐州调任湖州,距离京师更远了。赴任湖州的路上,苏轼看到王安石变法在地方存在的弊端,再加上自己内心的气不顺。

随手写了《湖州谢上表》,当中提到: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是说,皇帝知道我是个糊涂人,跟不上形势发展的变化,且年纪大了没有用了,想让我告老还乡。

御史台的李定、何正臣、舒亶以此为借口,弹劾苏轼讽刺皇帝昏庸。

三个月后,苏轼被投入大狱,被关了一百多天。

宋神宗的脾气不是很好,乌台诗案也差点要了苏轼的命。幸亏朝中权贵私心营救,不然苏轼的生命应该止步于元丰二年。

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

苏轼明明得罪了王安石变法派和司马光、高太后的守旧派,但是两边的人都很欣赏他,都不想他白白死掉。

两边的人都在极力与御史台周旋,希望神宗皇帝能够放了苏轼,高太后更是直接找到神宗皇帝,说:皇儿不可杀苏轼,要不然你在历史上会留下昏君的名声。

我想这就是宋朝可爱的一面。

跟启蒙运动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的那样: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凭良心说,满朝文武没有多少人喜欢苏轼,但大家不约而同地爱惜他的才华。

观点与才华是两码事,要分开来看。我想,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人生要学会转念

如果只看知识分子的“耿直”性格,我觉得历史上比苏轼敢说敢做的人,大有人在。

苏轼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是,他能够给我们的人生提供一个指引。

即,人要在适当的时机学会“转念”。

乌台诗案后,苏轼保住性命,但活罪难逃,被发配到荒凉的黄州,并且一待便是四年。

正是黄州的四年岁月,历史上出现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东坡先生”。

初到黄州,苏轼全家老小没有立足之地,只能住在黄州城外的亭子里。

苏轼的朋友与黄州官府打招呼说,城东有块荒地没有人开垦,不如送给苏轼,让他们家盖两间屋,种两亩地,全家能够讨个生活。

而这块地,便叫“东坡”。

后来,苏轼“东坡先生”的外号,便是这么来的。

从这一件事中,我们看到苏轼是一个真性情、真豁达的人。

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来到黄州,既然在一块叫“东坡”的土地上讨生活,不如干脆起名叫“东坡先生”。

我想,换做一般人是很难有如此的“雅兴”。

在黄州住了四年,恰恰是这四年中,苏轼创作了他毕生最伟大的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我感觉“临江仙”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深刻的借鉴意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先说苏轼的文风,我在初读苏轼的这首词时,感到十分惊讶。怎么能够用如此朴素的文字,来写成一首词呢?

晚上到东坡喝酒喝大了,回家的时候已经是三更半夜。书童已经熟睡,打呼噜的声音跟打雷一样响亮。我敲了半天的门,他都听不见。不如靠在柱杖上,听一听江水流逝的声音。

上半段体现出苏轼乐观豁达的一面,既然回不了家,抱怨也没有用,看一会江水,听一会水声,人生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当然,这里所谓“敲门都不应”,也暗含着苏轼不受朝廷待见,想留在朝中,结果没有人愿意搭理他。

到了后半段,苏轼的高度真正的体现出来。

实在感到悔恨,自己的身体从来没有自己说了算过,整天为了功名利禄忙东忙西,都不知道忙的是什么,也忘了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难得今晚能够看到夜深、风静、江波平的景象,后半生真想乘一只小舟,无拘无束地游荡在江河湖海。

确实如此。

在浮躁喧哗的社会,人人都渴望并且钻营于功名利禄,总想着把别人踩在脚下,以此出人头地。

整天有家不回,在外面东奔西跑、蝇营狗苟。殊不知,已经忘了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人,来到世间一回,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功名利禄与亲朋好友哪个更重要,到底是不是非要成为大富大贵大官才是所谓的成功。

说实话,没有多少人去思考过。

包括笔者在内,过去的我并不喜欢苏轼,准确地说是35岁以前,我对苏轼没有任何好感,很大的原因是有限的人生经历,不足以读懂苏轼。

那时的我,相比苏轼更喜欢李白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

而现在的我更感觉,苏轼才是我现阶段的“良师益友”。

而我也经常会提醒自己,人生不要跟自己过意不去,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别人的成就可以羡慕,但不要强迫自己拥有,时刻记住: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责任编辑:

网址:苏轼的不幸,始于高考,毁于学霸心态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40150

相关内容

苏轼的不幸,始于高考,毁于学霸心态
近日,汪小菲在直播中自夸学霸,还透露儿子不是学霸……
高考最重要的还是心态,高考生隔离后情绪崩溃,连老师和医护人员都拦不住
你的学霸外甥可能是我男朋友哟
酒吧女倒追内向学霸,男孩从学霸到废柴,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冷艳学霸动心,满眼的柔情,主动为淘气女背黑锅
不懂装懂?啪啪打脸?“学霸人设”可不是谁都能立住的
马伯庸:跟着苏轼学历史
富家女在课堂上分心,腼腆的学霸悄悄相助,为了表达感激之情…
温柔女主×学霸男主,主人公从小城到大都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