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形象体会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味

发布时间:2024-01-24 19:28

文化活动如何成为个人精神生活的源泉? #生活乐趣# #文化活动#

原标题:透过形象体会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味

1月24日,“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深圳)”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开展,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美术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深圳市天工当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支持。展览将持续至2月25日。

此次展览是潘鲁生教授近年来在大湾区进行民艺调研的创作成果,他以丰富的实践感受大湾区的民间风物与风情,感受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中仍然保有的精彩民艺与“非遗”文化,用中国彩墨语言记录当下,感怀历史,展望未来。

“记录当下,也是回望历史、面向未来”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了解到,潘鲁生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民间文艺保护与创作实践。担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总主编,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民艺学论纲》《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手艺农村》《设计论》《美在乡村》等学术专著。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手艺农村扶贫计划”和“为人民而设计”的教育理念,创建“中国民艺博物馆”。

他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创作,探索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美术作品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巴黎小皇宫博物馆、法国皮尔卡丹展览中心、西班牙毕加索博物馆、意大利威尼斯罗塔宫、意大利国家陶瓷博物馆等举办个展。美术作品入选“第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入选第9一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美术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奥委会等机构收藏。

此次展览呈现的是他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民艺调研的创作成果。在展览前言中,潘鲁生表示,“近年来,一直在大湾区进行民艺调研,走了不少乡村社区,到过许多工厂码头,总被这块年轻而又古老、富饶而又神奇的土地打动,拍了不少图片,画了一些写生稿,即时记录所见所想。大湾区的传统村落、传统工艺尤其具有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汇共生的意义,在国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前沿,昔日的传统村落、民间艺术作为文化传统的根脉、日常生活的情境延续和发展,其中包含很多耐人寻味的主题,可观,可思,可画,透过形象体会其中悠远绵长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味。”

关于展览作品他介绍:“这组作品运用的是中国彩墨语言,完全传统的笔墨皴擦点染,求得一种冲淡自然之感。因为大湾区不仅是繁华的、繁忙的,充满工业、商业澎湃的动力,也是宁静的、祥和的、人文的,有着凝聚的内力,能让外来的游子找到奋斗的归属。我们常常找寻和感受生活本来的样子、朴素细微处的美。我想,如果可以用画笔呈现出来,大湾区之景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繁华深处是质朴、包容,沉静而美好。记录当下,也是回望历史、面向未来。希望文化同根、民风同源、经济共融、社会繁荣的大湾区再创神话。”

“展览表现了一种包容,一种情怀,一种格局”

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潘鲁生的彩墨作品是一种富含情感的、诗意的表达,是情与艺的交织。他以当代人的视觉、当代人的观物之法和观象之法表达当代艺术观念,以民艺学观照万物,寻找真情实感,同时以理论家的思考加入自己的真挚之情。潘鲁生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这次展览中作品画面的构图笔法,表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各个阶段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表达都不同。作为主题创作,“寄情大湾区”系列作品在突出主题思想同时,更强调艺术的作用,用艺术的本体语言把主题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中的章法都在为突出主题服务。在绘画语言方面,他善于将民间艺术元素巧妙融入绘画,善于对民艺进行整体把握和转化利用,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多样性显示出他绘画风格的包容性。他的主题创作,引发美术界对艺术与传统、艺术与民间、艺术创造性、艺术创作的本元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展览表现了一种包容,一种情怀,一种格局,而这正是潘鲁生艺术精神的宏大性之所在。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说,潘鲁生先生笔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是繁华繁忙的,焕发出澎湃都市活力。旧与新,古老与摩登,乡村与城市,多视角、多维度呈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新景观。每一幅作品,着眼点不在对象实体,更在关系与韵律。“即使是林立的店铺、交织的绳缆、密集的货箱也是苍茫无声的存在,没有人物,没有喧嚣,是景物自己的叙事。”以充满情感的有意味的形象,以现代笔墨语言,表达艺术家内心最深层的所思所悟,透过这一幅幅充满深挚乡土情结的湾区画面,我们能深入感受其在上下求索中持续寻求突破、在尝试创新中不断完善自我与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而深蕴其中那一股浓浓的“情”,是其画作的精髓所在——题材选择是寻常的,内容是写实的,记录是认真的,但视觉呈现形式却是写意的——对乡士风物的挚爱,在岭南现实生活里汲取养分,对湾区新象的敏知,从湾区改革实践中捕捉灵感,形成一种其独有的艺术情感印记,这种印记是有弹性的、饱满健康的,更因其诚挚而动人!

“他已不只是大湾区建设的旁观者,更成为大湾区建设的一个参与者。”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愷认为,“《寄情大湾区》一改偏重装饰性的风格,用近于写实的方式记录大湾区建设启动伊始的社会面貌,描绘大湾区现实的村舍、街巷、港湾,而这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都会成为历史的记忆。我猜想鲁生用这样的方式记录大湾区的现状,是有特别的历史寄托的,我甚至猜想鲁生会以同样的方式记录大湾区建设的全过程,成就大湾区建设的历史画卷。不仅如此,因为鲁生的所为,他已不只是大湾区建设的旁观者,更成为大湾区建设的一个参与者。”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表示,“鲁生兄的绘画是大地的艺术,他的作品题材多样、形式多变,《寄情大湾区》系列作品就是他在粤港澳大湾区鲜活的民间生活和实地写生的体验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文化思考,虽然这些看起来都是记录性作品,却并没有流于一般层面的表述和借用,更像是鲁生兄心灵与自然、人文与社会对话所创造的内涵丰富的审美场域,表现了鲁生兄对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协同发展融合共生之路的探索与思考,呈现了他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记录与洞察。鲁生兄的艺术是从民间生活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因而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他的《寄情大湾区》系列作品所体现的绘画观念、精神、形式、语言无一不来自于大地,他巧妙地将东西方不同的用笔和着色方式同时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使中国传统绘画与当代审美观念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个严谨的艺术创作者对绘画艺术创作的灵性与感悟,以及又作为一个艺术管理者和艺术学者对艺术创作实践的深刻、鲜活的体验,从而使作品形成自己的一种内涵丰富的个人化艺术图式,并在建构中国式现代文明过程中的当代艺术领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闫平说,“潘鲁生的作品非常通达,他的艺术之源、绘画母题充沛、鲜活,源远流长。潘鲁生‘到民间去’的口号非常响亮、火辣、野生,显示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杭间表示,潘鲁生的作品中凝聚他在田野调查中滋生的对乡愁的思考,对祖国、对文化,对传统民艺的情感。正如德国实践民俗学家鲍辛格所说的“故乡是一种任务”。大湾区快速发展的喧嚣与繁荣,与寂静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很典型地反映出时代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像当代艺术家们借助风景画表现思想和情怀一样,潘鲁生作品中带有一种独特的乡愁,在今天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里面是有新的、独特的价值。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责任编辑:

网址:透过形象体会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味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4181

相关内容

透过形象体会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味
文化扬帆,大湾区并船出海
文化巨轮启航,大湾区文化驶向广阔新天地
2024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开幕
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艺术展演在广州启动,本届新增戏曲展演
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作品邀请展举办,128名艺术家作品呈现和美湾区
2024粤港澳大湾区花展在深圳启幕
2024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开幕音乐会亮相广州
年味里的粤港澳大湾区
八马信记号闪耀亮相2023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文化)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