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苏67 再忆黄州:东坡心中不可取代的乡土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常识#
元丰七年(1084)十月十九日,第一份《乞常州居住表》呈出之后,苏轼便留在扬州等候消息,依他的设想,如果皇帝批复得快,他甚至可以就从扬州原地调头,南返宜兴去了。
到了十月下旬,没有等到朝廷的消息,苏轼却等来了一封来自黄州的故人信函。
这位故人名叫孙贲,字公素,黄州本地人,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经常交往的朋友,但二人还有另一层关系。
孙贲是北宋三朝名臣韩琦的门生,韩琦(魏公)在苏轼心中的地位极高,早在庆历三年(1043),年仅六七岁的苏轼,已将韩、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位仁宗朝重臣视作毕生追效的目标。
嘉祐元年(1056),进京科考的苏轼在汴京生活学习期间,曾在路边见过时任枢密大臣的韩琦车驾经过,远远望见这位风度翩翩的韩大人,心生无限向往。
英宗登基后,想立即提拔已经文名甚高的苏轼,韩琦却认为,苏轼虽为栋梁之才,但若不按规矩选拔官员,怕有不妥。苏轼得知此事,并未气恼,反而相信这位前辈的本意是“君子爱人以德者”。
更何况,当年苏轼初入京城,投入欧阳修门下之后,欧公立即将这位不世出的青年才俊引荐给了韩、富等几位朝中大佬,在苏轼心中,早已将韩魏公视同师门。
如今,孙贲在来信中提到,恩师韩琦少年时曾在黄州求学,后来又为黄州作诗,为了缅怀先人,准备将韩诗刻于石上,希望苏轼可以在诗后撰文。
“缅怀韩魏公”这条引线,牵扯出来的,却是苏轼对于黄州的无尽眷恋与对过去四五年黄州生涯的丝丝记忆。
总总算来,到此时节,苏轼已经离开黄州半年多了,游山玩水,访友问田,但黄州在他心中的分量与浓度,却从未减轻半分。
从这篇《书韩魏公黄州诗后》的开篇,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东坡先生对于黄州化不开的浓情深意——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
苏轼在诗词文章中从不吝惜对黄州的溢美之词,这一篇,更体现了他对黄州情感的极致表达。
站在今世的视角,黄州本地名人甚多,但大多是近古及近代人物。中古期之前的黄州,生于本地的历史名人不多,被这座小城影响过的大人物却很多,单论北宋中前期,就有在此求学的韩琦,以及贬谪至此的王禹偁(元之)两位引领时代新风的大人物。
及至神宗朝,拜熙宁变法所赐,坡仙谪黄,成就了这座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贬谪文化集大成之城。公号:无犀之谈
作为北宋最著名的宰相之一,青少年时期的韩琦曾因父母早亡生计无着而投奔任黄州太守的哥哥韩琚,并在黄州著名的安国寺寒窗三载,之后赴汴京科考,一举成名。
此后四十余载,韩琦再未回过黄州,但心中时常惦念当年的苦读之地,有一次,孙贲给他看了一篇当年他在黄州的旧文章,心生感慨,遂以《孙贲书记以齐安旧文为示感而成咏》一诗为寄。
余兄天圣中,尚抑齐安守。
余遭所生忧,得归侍左右。
……
于今四十年,日月甚奔走。
当时相聚者,十已丧八九。
……
另一位黄州名人王禹偁,是北宋初期的著名文学家,一生中曾三遭贬谪,这一点,与此时苏轼尚未到来的人生际遇颇多相似。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时年四十四岁的王禹偁,因修史时直言不讳,得罪同僚,被贬黄州,这是他在八年之中的第三次遭到贬黜。
王禹偁在贬谪黄州后,留下了著名的《三黜赋》,历数三次贬谪的心路,却无悔无怨,反倒在文末慷慨明志——
夫如是,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
三年后,王禹偁自黄州迁往蕲州后不久离世,从此之后,世人皆尊称其为“王黄州”,而黄州本地人每每提到他,也总是自豪地说“我们黄州的王禹偁”。(“吾元之也”)
苏轼将这些事迹写入《书韩魏公黄州诗后》,在文章的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
苏轼早已经将自己看成了一个黄州本地人,本以为就要在这里度过余生,哪里知道,身不由己,本就是他最初选择进入仕途之后的宿命。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至今三载余,以地点或事件为章节,讲述苏轼人生片段。
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是为跋
责任编辑:
网址:泊苏67 再忆黄州:东坡心中不可取代的乡土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42935
相关内容
泊苏67 再忆黄州:东坡心中不可取代的乡土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真的就因为黄州东边那块地?其实原因在这里
《诗忆东坡》开启美国双城巡演
“东坡大家讲”寻春三苏祠
寻春三苏祠,“东坡大家讲”3月25日迎来第一季最后一讲
首届岭南东坡人文论坛在惠州召开
寿苏会与民同乐,这正是东坡喜爱的形式
说不尽的东坡先生
文化有光 一起向上 | 诗韵东坡答题抢门票,3月25日共赴眉山三苏祠东坡大家讲文化盛宴
东坡诞辰日在东坡故里扮演东坡 海南大学教授海滨:这是“泼天的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