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物讲故事|科技助力还原古书画气质神韵

发布时间:2024-01-26 12:47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 #生活知识# #历史文化#

原标题:听文物讲故事|科技助力还原古书画气质神韵

案板上平铺着绫绢、宣纸;窗边挂着羊毛排刷、鬃刷、马蹄刀等工具;药品柜里摆放着赭石、藤黄、花青等矿物颜料……这些“稀奇”的陈设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的书画修复室。

“85后”文物修复师赵晓龙每天沉浸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一张大红漆案上摆满了几十幅卷轴,这是近期赵晓龙刚刚修复完成、等待验收的一批湖北籍书画名家作品,包括张裕钊、赵半跛、甘鹏云、钱越荪和刘心源等人的作品,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印象最深的是这件《赵垓山水图轴》。”赵晓龙边说着边展开修复后的图轴,只见2.6米长的登瀛洲图气势宏伟、景象逼真,朱红色楼阁掩映在峥嵘林木之间,如入蓬莱仙界,题跋处题写“天策英才聚一堂,帘栊清昼海波凉……”。

修复后的《赵垓山水图轴》。(受访者供图)

“当初打开这件作品,就被它的装裱风格所惊叹。”赵晓龙说,虽局部有残破但整体没有缺失,主要病害为断裂、破损、污渍和水渍。从原始签条题写“戊子冬绫装”可知是1948年装裱的作品。历经70多年的风雨沧桑,还能较完好地保存,实属不易,因此赵晓龙想尝试进行原裱件整体复原修复。

这是工作十余年以来,赵晓龙第一次萌生“整体复原修复”的想法,即替代仅修复好画心,再重新对文物进行装裱的传统操作,而是对保存完好的绫料、签条、轴头等装裱材料都进行有效复原与利用,最大程度还原文物的原始形貌。

赵晓龙坦言,他的师傅付明华做了40多年古书画修复工作,也没有对书画进行过还原装裱的操作。在师傅的理念里,整体修复费时费力不讨好,看似完好的镶料,其实早已糟朽。“修复1套绫边的时间都可以修复6幅画心了,师傅曾经这样‘敲打’我。”赵晓龙说。

修复前,对《赵垓山水图轴》测试厚度。(受访者供图)

一系列科技手段的“加持”使赵晓龙更加笃定自己的想法,也据此一点一点说服师傅——通过显微镜观察镶料,清晰可见绫料经纬排列整齐;通过红外光谱判断镶料是否老化;拍摄红外照片,辅助观察和判断书画内部存有的断裂和折痕情况……这些通过科技助力分析出来的数据,帮助赵晓龙进一步细化修复方案。

“从前期科技检测到后期修复,历经一年时间,前后想了五六种方案,直到2023年底正式完成。”赵晓龙说,修复前,首先进行48小时的低氧充氮杀虫灭菌,再运用多种仪器对书画文物的厚度、酸碱度、纸张纤维种类、加工工艺、溶解性、色差等进行科学检测分析。随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清洗、染色命纸、闷润画心与镶料、揭裱、托裱画心、全色、镶嵌、上墙等20多个保护修复步骤,基本实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修复理念。

帮助赵晓龙实现设想的正是他的妻子、同事,名字同音、年龄同龄、同修文物的张晓珑。如果说学习文物保护专业的赵晓龙是“文物迷”,那么学习材料学的张晓珑则是“技术控”。

张晓珑(前)和赵晓龙(后)在文物修复室。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修复期的检测环节是文物保护修复的第一步骤。”张晓珑说,2010年来到湖北省博物馆之前,学习理科的她对文保工作毫无概念,而现在她负责全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日常进行材料检测工作;通过显微镜等精密仪器分析各类文物的材质、成分,判断文物的年代;后期用何种化学试剂辅助文物修复……

走进文保中心的负一层,依次是光谱分析、X射线分析、扫描电镜、显微分析、预防性保护等多个独立的工作室。这些精密仪器助力年轻的“文物医生”更细致地了解文物背后蕴含的工艺和思想,最大可能地保存和复原了文物的气质和神韵。

记者:喻珮

编辑:白纯、吴梦桐

责任编辑:

网址:听文物讲故事|科技助力还原古书画气质神韵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4329

相关内容

听文物讲故事|科技助力还原古书画气质神韵
文物修复师张孝宅从事书画修复60余年——妙手再现文物风华(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13部门:加强新时代文物科技创新
听文物讲故事|长卷《迎春图》:跨越时空的立春“留影”
妙手再现文物风华(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莫言对话古尔纳:关于讲故事的人
听文物讲故事|农耕文化博物馆:“一锄一镰”见乡愁
科技助力电影,看见无限魅力!表演艺术家巩汉林为宣传打call!
科技助力,电影更给力,演员关晓彤为宣传打call!
元境|阿里元境用科技创新助力文化传承,让《辋川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