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长安的荔枝》:安史之乱的根源,就藏在荔枝转运细节里

发布时间:2024-02-03 13:47

如何在户外寻找和使用天然资源,如石头、树枝等来制作工具 #生活知识# #户外生存#

原标题:马伯庸《长安的荔枝》:安史之乱的根源,就藏在荔枝转运细节里

读《长安的荔枝》,虽然没有《两京十五日》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却在小说主人公李善德身上,看到一种被工作生活挟裹而不得不迎难而上的无奈。

从被骗接差、查勘线路、找荔枝,再到规划设计线路、回京求援、亲自督运等,李善德几乎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人们往往感动于唐玄宗与杨贵妃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记住的是伉俪情深,对故事里扮演特殊角色的小小荔枝津津乐道,或许不会留意小小荔枝背后隐藏着的诡谲官场风云,更不会有人关心,那一道从岭南运送荔枝到长安的命令下达后,执行者会付出怎样的艰难和心酸无奈,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什么。

就像马伯庸在后记中所说,“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光是模拟想象一下,头发都会一把一把地掉。”

正因如此,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在序言中所说,《长安的荔枝》是一个古装版的职场小说,是一个职场“社畜”拼命上岸的故事。在这本小说里,马伯庸以一个九品小吏的视角,写了那个为人称道的爱情神话,以及荔枝的故事。

虽然小说围绕着尚食局、太府寺、宫市使、岭南朝集使、司农寺、上林署等等,这些复杂的唐代职官结构和行政运作机制展开,虽然这些名词显得特别新鲜,但不用明白每个词的含义就能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读起来却直摄人心。这是因为,恰如于赓哲教授所言,这个“大盘”背后蕴含的机理是有共性的。

马王爷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

他的小说中,经常以宏大叙事为背景,却着墨于小人物的细节,让我们体味贯穿古今的共性。因此,也就更容易与古代的“自己”共情。

这部小说《长安的荔枝》就是这样。比如,小说一开头就击中了“房奴”的心。李善德买房时,借的香积贷跟今天的按揭买房何其类似,买房过程中的牙人与香积寺典座,与如今买房环节的中介和银行又有何差别?

一个棘手的荔枝转运差事,却经由尚食局推给太府寺,太府寺传给宫市使,宫市使推到岭南朝集使,岭南朝集使又移文至司农寺。司农寺实在传无可传,只好往下压,硬塞到上林署。这一轮踢皮球下来,像不像今天媒体上批判的群众办事中的各种推诿扯皮?

韩洄交给李善德的那种“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职场哲学,像不像今天的打工人经常听到的来自领导和前辈的教导?

只是,荔枝转运过程中所暴露的官场积弊、社会沉疴,让小说中的大唐社稷,无法像保鲜的荔枝那样,避免腐朽的命运。

马伯庸似乎是在说,安史之乱的根源,就藏在一只荔枝的转运细节里。

(来源 老薛读书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网址:马伯庸《长安的荔枝》:安史之乱的根源,就藏在荔枝转运细节里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4899

相关内容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安史之乱的根源,就藏在荔枝转运细节里
《长安的荔枝》:一颗荔枝,一段传奇,马伯庸笔下的人间温情
马伯庸:继续探身于历史的褶皱
《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受聘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曾获朱自清散文奖
马伯庸,履职南大教授
马伯庸,再添新职
马伯庸新作《食南之徒》新书沙龙活动于深圳举办
马伯庸,明日履职南大教授
作家马伯庸将被聘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马伯庸受聘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