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比较中深入理解孔子

发布时间:2024-02-04 07:22

尝试将电影中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家人进行比较,以加深理解和共鸣。 #生活乐趣# #电影品味#

原标题:在中西比较中深入理解孔子

□胡雅妮

“察业识莫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精神根脉,在文明赓续与现代变革交融的当下,了解孔子的途径可谓多矣,宣之于口,笔之于书,编之于史,绎之于剧,映之于银幕……而在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孙晓飞所著的《千年孔子:商周之战、春秋之乱与孔子之变》仍独树一帜,足以让读者观史知人,因人而感,足以在文字中纵历千年而掩卷宗覃思。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但其理念可以追溯到孔子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他反对空而无物的说教,鼓励弟子在广阔的政治和社会实践中去体会“仁”的内涵与“君子”的品格。在孙晓飞笔下,孔子的思想体系与行为标准,通过“克己复礼”这一核心而浑然融合在一起。他精辟地指出,克己、复礼是君子践行天道的双腿,也是唯一的路径。关于孔子的“出世”与“入世”,常有“孔子不仕”之论,郭象曾注曰:“圣人无心,仕与不仕随世耳”,不免有无思无虑、玄同彼我的玄学之意;而孙晓飞则在深刻诠释“尊尊”“亲亲”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仕与不仕的选择权不在王与君,而在君子”,从而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君子“行道”的路径,颇有如饮醍醐之感。

穿越千年,再现孔子,是一个整体性的命题,不但要塑造人物的形象,也要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把伟大的人物呈现在符合历史的刻度。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孙晓飞曾经考察帝国都城的变迁,记述三千年的繁盛与衰败,他对中华文明史的潜精研思,让此书在篇章布局和叙述风格上,更具史学的求真与严谨,更多分析与观察的历史视角。

很多人对孔子生平的了解,源于《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极高地推崇了孔子的地位,也表达了对孔子真诚的礼赞与景仰,他在孔子世家的最后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然而,敬之则尊以为圣,崇之则奉以为神,很多学者也曾指出这篇传记中有混乱、矛盾乃至神怪之处。孙晓飞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证,还原史家之曲笔,揭开神迹之面纱,打破“异人、异相、异事、异能”之虚幻,窥见孔子更接近真实的形象。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晓飞在讲述孔子时并未局限于中华,他在部分章节中采用了中西融汇的广博视野。他由春秋时代口述的传统,联想到古希腊伟大的口述者荷马,孔子与荷马都是“知识与传统的传播者与生产者”,从而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孔子所肩负的“口述文化和思想的庄严使命”。

责任编辑:

网址:在中西比较中深入理解孔子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4955

相关内容

在中西比较中深入理解孔子
韩国学者拿出“铁证”,直言孔子是韩国人,我国仅回应了两个字
“中西书院文库”新书荐读 | 论语古义 论语征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孔子主题文物数字艺术展
在真理与逻辑之间——严复译词与日本译词的比较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最后被剁成了肉酱?
孔子后人执导 同名舞剧再现孔子周游列国的一段生命历程
原来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拜他为师
孔子说过一句“脏话”,后世却成为老师的惯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