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下好读书】麓山探“印”
泰山:五岳之首,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旅游景点推荐#
文丨骆志平
岳麓印社寄居古麓山寺禅檐之侧,上抵云麓宫,下连千年书院,儒释道交汇之处,崖坚壁险,乍一看,有如刀冲斧劈而来。然而,麓山古壮,心似金刚,一双菩提慧眼,近观山中来客,远眺江中帆影,楚汉名城的风月全都聚到了眉宇上。
甲骨、古玺、金文、简帛,只有摆上麓山的文案,才能托举起麓山的厚重。沿林间小径,寻找麓山之印,需要穿越古木丛林,当石上溅开的水花,叩响印社的门铛时,林间絮语全都挤了过来。印社不大,轻灵别致,为书院式平房,白墙黛瓦,亭阁檐脊,秀隐于古木苍松之中。
如此文隽,宜与清风叙叙怀!周敦颐的《爱莲说》圆荷戏露,不染尘埃,是否也曾刻入麓山的印堂?一身儒衫,邀半窗明月,细碾朱砂于山房,刀锋未入阵,麓山风骨已入怀。六祖慧能禅心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若将本来二字改一改,换为心中无一物,似乎更显空灵,清凉境界,方为上乘妙理。古麓山寺读过的经书,和麓山古籍一样多,小鸟喧唱于林间,玩累了,就皈依禅檐下,或坐到轩窗前,看看这里的儒生,是否还和古人一样,纶巾盘发髻,背手踱于四书五经中。心境打开了,再凝神屏气,端坐于案前,细引刀纹写千秋,麓山之印,岂不多了几份清风和古韵,风规高远,方可浑然巧拙,古人如此,今人慧悟,自当法门高启。
印章之中的排兵布阵,以朱白相间为主,醒目提神于散淡云烟之中。古人怀揣的印章,谓符、玺花、节,始于仓颉造字,先期为意象图案,与巫蛊同来,驱邪镇宅护身之用。到了春秋战国,印阵中才有了文字之流露,书法之体态,逐渐丰盈,齐楚燕晋秦,民俗不同,意象的文字,各自生根发芽。只到秦统一六国,天下文字,归于一体,才有了天下大同的气象。这其间,虎符、节杖相继出现于朝堂,印成为了权力和信用的象征。
印章归于书法门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披着一层神秘面纱,秦汉时,民间制印之风盛行,材质因人而异,留存的各种图文印章,数以千万枚计,可见秦汉之人对于刻印的认知,类似于今人习字,必做之功课。其中,小印居多、私人随身把玩之物,除了图个吉利,是否还有佐证身份之用意,尚无考究,但带入棺木之物,定存民俗之理,把生命的吉祥,羽化成瑶池的美好,不失为一种民间的向往和憧憬。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汉人字典,说解秦人小篆,为后人留下了有形的血脉,也成了篆刻文案上常见的工具书。从时间上讲,东汉接近秦人的耳鬓,以许慎之才学,辨识起来,应该精准无误,然而,对照出土的先秦文字,逐一校正,仍存不少错解之处。可见,篆书的辨识性,即使在古代文人手上,也显生疏。故秦以后,汉字演绎变化极快,隶、行、楷、草相继出现。文字的美学情感,不亚于诗词歌赋,只是表达的路径和方式不同,且因人而异,空间张力独自绽放,魅力无从揣摩。不过,朝廷文书用印,多以秦篆为本体,稍饰变化,有隐逸守秘之虑。沿袭至今,尚无太多改变。
“印章兴废,绝类于诗。”最早的诗歌《弹词》《蜡辞》等,大多来自于民间,带有农桑狩猎,祭祀唱词的味道,和民俗神话紧密相连。后来屈大夫的《天问》、《九歌》都一样,人类文明的起源,刀耕火种,不避鬼神,浪漫于天地之间。
不知是谁,第一个持锐器,将人类的认知放到了龟板、牙骨上。宋宣和年间,“宣和”之印第一次出现在书法作品上,然而,年号之印,不能算作书法用印的起源。宋人米芾书法放荡癫狂,搅乱了唐人的楷阵,也是文人用印第一人,其在《书史》中写道:“印文须细,圆须与文等。”第一次勾勒出了书法印文的意象。元代赵孟頫将其提升,创造出了婉转流畅,圆润劲挺的印文体,并确其名曰元朱文,同时,赵还第一个提出“印宗秦汉”成为后世篆刻审美的源流。
明代文彭诗书画印俱佳,尤工于篆刻,是继赵孟頫之后文人制印的又一座高峰,其一改赵印圆润秀雅的媚世之风,回归到了秦汉古朴苍莽的雄浑之中。其倡导白文平正壮硕,朱文流畅清雅,打通了印章艺术从秦汉走向现代的壁垒,为后人的刀阵中注入了更多的朱砂美感,一直为后人研习推崇。
岳麓印社创立于2012年,罗光磊先生为持刀破石第一人。此时,文化地域的边界已淡化,流派之分也随之消隐,印依材质、用途、制作方式、布阵形式呈现出千姿百态。可谓从传统的流派传承进入了流派融合发展的时期。早期湘派印人不少,但刀阵之中,刀功卓越者不多。近现代,白石老人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湘派门庭,印界又谓之齐派。为麓山印人励志追随注入了雄强之势,厚植了石破天惊的基因。
白石老人师法自然,以刀习帖,从浙派印风入手,兼研秦汉之平正,后来,又驻足于《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前,印从书出,奇逸之锋顿起。真正的大家,绝非凭一刀之力,可入云端,其天资禀赋,鲜有人能及。白石老人诗书画印浑然一体,早年学做木雕时,便将民俗赋予的图腾引入了手中的刻刀,其作品奇逸酣畅,烟火扑鼻,呛劲十足。麓山印人以其为师,当挽起裤腿,从扶犁耕地开始,当田里的蛙声跑上麓山的崖壁,叩响禅定的门庭时,头顶的明月一定会携万千风情,驱刀入石,抖落出鬼斧神工的印痕。
李立以齐派为师,刀耕不辍,可谓白石之后,湘人印派的代表,其八十年代入西泠印社,当时的麓山之域,仅其一人,立翁对三湘印坛影响甚远,独占鳌头二十年。其艺术成就褒贬不一,非刀功不济,究其原因,在于齐派之树过于高耸,立翁穷尽一生,也没能走出白石老人搭构的檐阶,有人说,一棵大树下,长不出两棵同样的大树,即为此理。
麓山之域,到处可见两汉吴简。蔡伦之前,古人千里传信,都是劲麻卷简牍,然后,系绳结,敷泥封印。后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才有了手翻的书本,想必毕昇也是一个制印的高手,不然,白文转朱文,字模从哪而来?汉长沙国王陵出土的长沙王金玺,放入印史中,应为楚汉名城第一印。湘人以简牍为摹本,精雕细刻,汲取了不少的滋养,也浸润到了岳麓印人刀阵中。
持刀入石,不仅要有铠甲披身的雄强,刀法、字法、阵法、心法,都得浑圆一体。岳麓印社以麓山风骨为魂,四面古木参天,晋人的禅檐,宋人的书卷,见过太多的世面,不管从哪下刀,都文脉通畅,无有瘀堵之痕,搬出几方小石印,谈古论今,有如唐人吟诗语,韵脚落在平仄中。
以文养心,以心化石。真正的高手,琴心剑胆,手中刀锋,可止石崩于险绝,防气滞于平缓。现代流行书风,以技扬法,夸大其势,一身心火,没有了空灵之壤,哪来的清凉自在?艺术的认知,玩的是心境,路子走得对,刀法娴熟,不一定就能够成为印坛高手。很多时候,心法斑斓,远比有形的刀痕还重要。不然,走不出前人的方阵,寄人篱下,终为一个小匠人。
今湘人中七位西泠印社社员,尽为岳麓印社中人。目前站在台面的几位人物,个个刀锋犀利。明斋主人罗光磊,西泠理事,印出谢梅奴,参以黄牧甫,工稳秀雅。谭石光以简帛入印,别出心裁;印社掌门李砺,师法古玺,参以齐陶,印风古朴雄健,且诗文书画齐头并进;张建明取法汉魏,作品刚劲爽利;吴贤军尚法先秦,刀下浑厚朴拙;80后印人李莹波,是继立翁之后湘人中第二位西泠社员,硕博高才,印承吴让之一路,笔意精到,庄重遒劲;文佐为新锐快刀,疏野之风,奇逸多变。朱江的三晋小玺,工稳活泼,古味文味十足,还有与二位同出师门的杨修亮、陈刚、万列平等,皆为刀阵高手,单刀直入,均可扬尘掀沙。
这些印坛才俊,从四面而来,汇聚于麓山脚下,以禅法为师,刀耕不辍,短短10多年,就将岳麓印社的牌匾,抬上了麓山的崖壁,让天下印社,驻足倾目。当然,与西泠印社相比,岳麓印社还只是一个小后生,不过,刀阵中,短兵相接,不单讲刀法老辣,几个回合下来,气势不减,还能策马走单骑,方显印中豪迈。麓山厚重,儒释道浑然一体,岳麓印社年轻,门庭浩荡,假以时日,除了印证岳麓,定能比肩西泠,印证千秋。
作者系长沙市政协社法和民宗委主任
来源丨湖南日报
编辑丨刘慧敏
设计丨李若男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责任编辑:
网址:【岳麓山下好读书】麓山探“印”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50490
相关内容
这个周末,去岳麓山下品浮生书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第三届麓山青年电影短片展
活动预告丨浮生得闲,一麓书香,岳麓书社第二届读者开放日等你来
岳麓山青年戏剧节落幕 三个月呈现85场顶尖剧目
信阳师范大学举行“谭山悦读”读书分享比赛
从古至今,长沙人认“书”不认输 | 山水洲城记
“读书成就了曾国藩”主题讲座在长沙举行
品鉴 | 印石品赏 其乐无穷
立下好愿景,一飞向天歌
为期7天!“春山可望”兰花节在茶夕湾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