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 | 文物里的中国龙
[宠物] 猫咪喜欢在黑暗中寻找食物 #生活知识# #宠物护理#
原标题:欢欢喜喜过大年 | 文物里的中国龙
古人夜观天象时,将位于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宿组合想象成龙的形象,称为“东方苍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数千年来,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发展,龙的演化也出现了包容性的融合。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龙文化贯穿和影响中华文明悠久发展历程,也可为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物里的中国龙多姿多彩,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挖掘。龙年将至,让我们倾听古老文明的深沉回响,发扬龙马精神和龙腾虎跃的干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1955年,中国考古学界将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的中国古代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命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年至5000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了一批包括龙在内的动物题材玉器,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玉龙就是1971年出土于此,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红山文化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光洁温润,完整无缺,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躯体卷曲若钩,呈“C”字形,仿佛瞬间就要腾空而起。头部刻画生动,简洁圆润,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自头部向后颈背长鬣飘逸,向上卷扬,使玉龙的身形有了变化,神气生动,边缘呈刃状。龙身大部光素无纹,无肢无爪,无角无鳞,躯体似蛇,遒劲有力,只在额及额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这件器物涵盖了玉器圆雕工艺切、磨、碾、轧、打孔、勾线等方法和工序,有着圆雕技艺的基本技术表现。红山文化玉龙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关于其用途尚无定论,龙背有对称的孔可悬挂,但显然并非配饰之物,专家推测是一种用于祭祀的礼器或是作为宗教图腾象征。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蕴含丰富的远古华夏文化元素,是当之无愧、实至名归的国宝级重器,也是研究中国龙起源的重要资料。龙的起源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闻一多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蛇首人身,有圣德”。《拾遗记》描述伏羲出生时的样貌,就是后世传说中龙的形象。据《史记》记载,传说黄帝草创华夏文明后,采首山之铜,铸成一个大鼎,鼎成之日,有神龙现世,下迎黄帝,黄帝遂乘龙升天而去,从者七十余人。最先以龙为图腾的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夏,传说夏朝第一个君王禹受禅登基时,蟠龙迅速从它藏身的地方飞出来。另外,中国古代北方的匈奴,南方的楚人、越人、粤人,西南的哀牢人和苗人,都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
1975年在陕西西安南郊草场坡出土的唐代鎏金铁芯铜龙,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文物高34厘米、长28厘米、重2.8千克,通体鎏金,身体细长,造型流畅,颇具神韵。高昂的龙头与上身呈“S”形,龙嘴大张,露出锐利的牙齿,长舌在口内卷曲上翘。双目圆睁,直视前方,炯炯有神。前肢蹬直,两只前爪弯曲,紧紧抓住地面,肢爪骨节尤为清晰,隐藏着力量之美。下腹、后肢与细长的尾巴还飘在空中,龙尾从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背上带有两朵祥云,仿佛从天而降,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鎏金是中国古代最高超的工艺之一,工艺流程十分复杂。这件鎏金铁芯铜龙由金、铁、铜三种金属构成,用铁铸芯,用青铜铸造龙身,最后再镀上金箔,其鎏金层极薄,与原胎器物贴合紧密,几乎与金器一模一样。
唐鎏金铁芯铜龙
专家推测,鎏金铁芯铜龙有三种功能。一是镇宅避邪之用。草场坡一带为唐代长安城永乐坊所在地,在此居住者都是门庭显赫的达官贵人。唐玄宗时期,此处是宰相燕国公张说的宅第。文献记载,法师曾告诉张说,其宅西北处有王气,不宜取土,一个月后,法师又告诉张说,其地已被取土,恐有祸事。埋龙于地,或许就是为了恢复王气,达到消灾免祸、祈福求瑞的目的。二是宗教祭祀之用。唐朝初年,奉道教为国教,而道教文化中就有“蘸祭投龙”的仪式,唐朝历代帝王对这种斋蘸祭祀活动尤其重视。三是车马装饰之用。龙是皇家的象征,这件鎏金铁芯铜龙也可能是宫廷马车上的装饰物品。
历史上,各朝代均按当时的审美观创作龙的形状形态。唐初的龙显得非常活跃,一般都是张口鼓舌、俯仰翻腾,其鳞多为斜方格纹,外形逐渐固定下来,基本已是我们后来常见的“三停九似”龙了。“三停”为上停、中停、下停,分别为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到尾;“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唐人眼中,龙为“天之四灵”中的“东方之神”,是镇邪扶正、守财护土、守江护海、呼风唤雨的祥瑞之兽,李白有诗云:“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
把龙的姿态刻在铜镜上、把龙的纹样织在丝绸上,龙就把面孔、把衣袖变成了翱翔的天空。1998年在陕西西安长安县(今长安区)出土的葵形千秋龙纹镜,现藏于西安博物院。其直径21厘米、重1.21千克,呈八出葵花形,圆钮。龙首近钮,身躯向上作“C”形绕钮盘曲。龙头结构清晰,双角后发须细密,张口吐舌,枕向镜钮。前肢一立一伸,后肢一曲一展,伸直的后肢与尾部纠缠,四肢都露出尖利的三爪。龙周围着三朵祥云,凸弦纹与镜缘形成的八瓣小区内,花叶、流云、方胜三种纹饰相间环列,方胜中的方格内有“千”“秋”二字。
千秋龙纹镜
此物与唐玄宗寿诞有关。开元十七年,唐玄宗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并作为全国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铜镜,群臣祝寿也要进献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而龙纹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龙是天子受命的象征,云龙是千秋镜特征最鲜明的纹样,龙镜有着辟邪、鉴万物的寓意,被认为可以佑护皇帝、泽被万民。唐玄宗有《千秋节赐群臣镜》诗云:“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按白居易当时的官职,获赐千秋镜应是常事,所以他写了很多“镜诗”,如在《感镜》诗中有“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在《百炼镜》中有“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的诗句。
责编:勾晓庆
责任编辑:
网址:欢欢喜喜过大年 | 文物里的中国龙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5167
相关内容
欢欢喜喜过大年 | 文物里的中国龙欢欢喜喜过大年 | 农民画里庆新年
河北围场:创业路上闹元宵 欢欢喜喜过大年
沈阳故宫以86件(套)院藏龙纹文物阐释纹饰里的中国龙
欢欢喜喜过大年 | 黑龙江:烟火气里年味浓
“千龙千狮闹新春 欢欢喜喜过大年” 四川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在巴中正式启动
陕北榆林:红红火火闹秧歌 欢欢喜喜过大年
欢欢喜喜备年货 红红火火过大年
欢欢喜喜过大年 | 国博“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
河北涞水:图书馆过大年 品味书香里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