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荐读 | 约翰·华特生:谢林先验唯心论的批判性阐释

发布时间:2024-02-08 14:50

阅读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生活乐趣# #阅读体验#

原标题:新书荐读 | 约翰·华特生:谢林先验唯心论的批判性阐释

本书精悍简洁地勾勒了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问题域由来和基本内容,以及谢林哲学在这部著作之后的后续发展,并对谢林哲学总体做了简短的回顾和评论。英国观念论者华特生不仅从近代先验哲学发展之路径出发梳理了谢林这部名著,也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眺望了谢林的晚期哲学。这体现出英国观念论与德国观念论自身理路的不同和特质。

——编辑推荐

—— “观念与社会”丛书 ——

《谢林先验唯心论的批判性阐释》

约翰·华特生 著

解清钰 译

ISBN 978-7-100-22758-2

定价:36.00元

商务印书馆2023年12月版

了解谢林先验唯心论思想的入门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勾勒了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问题域的由来和基本内容,以及谢林哲学在这部著作之后的后续发展。本书的第一、二、三章分别简要叙述了康德的批判哲学、费希特的早期哲学和谢林哲学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之前的发展,第四、五、六、七章分别阐述了《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问题域与方法、理论哲学部分、实践哲学部分和目的论与艺术部分,第八和第九章粗略地讲述了谢林哲学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之后的发展,即同一哲学和以1809年《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为始的中后期哲学,第十章则对谢林哲学总体做了简短的回顾和评论。

目录(滑动阅读)

第一章 康德的哲学

第二章 费希特的早期哲学

第三章 谢林的早期著作

第四章 先验唯心论的问题

第五章 理论哲学

第六章 实践哲学

第七章 目的论与艺术

第八章 同一性体系

第九章 谢林的后期哲学

第十章 总结性评论

唯心论学派:沉思的平信徒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约翰·华特生(John Watson,1847—1939),第二代英国观念论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加拿大王后大学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讲席教授,加拿大王家学会会员。

本书译者解清钰,武汉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

第十章 总结性评论(节选)

在跟随谢林思辨的进程中,有一种激动人心的趣味,但这与学习黑格尔那被完整表达出来的体系不尽相同。谢林哲学的起点和终点似乎在某种意义上是彼此尖锐对立的;他的发展过程也不太像进化,而更像革命的过程。在起点上,我们拥有对不同于道德之完满理想的上帝的无条件否认;在终点上,我们拥有对上帝实在性的坚定肯定,这个上帝是解释所有有限实存的唯一根据。对于谢林来说,在他思辨的第一个阶段,人是一切中的一切;并且人还是一个实践地行动着的或道德的存在者,人被当作解释所有事物的中心和根据。但在谢林的生涯结尾处,人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是超越中介的存在者,而只不过是神圣存在者显现其无限完满性的中介,尽管这一点并不与人类的自由相抵触。如何对这两个极端进行统一的进程,构成谢林哲学的主要价值,并且思考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就像思考联系实在性的三大领域(人、世界和上帝)如何统一在一起的问题一样,是有趣的。不管如何评论谢林的解决方案,他至少给我们留下一条可追随的道路,即一条试图努力解释人生所有事实的哲学的必经之路。

在回顾谢林发展过程的主题时,我们不能忽略他的哲学起始之处正是经验论哲学——直到近期这种哲学仍在英格兰和其他地方占据显著地位——不可避免地朝向之处。英格兰的许多思想领袖都似乎导向这样的结论,即唯一的“超感性”的实在性——如果可以这么指称的话——就是道德法则的实在性,“悲苦地球之谜”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尽力勇敢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很大程度上是孔德、卡莱尔、阿诺德等人的追随者和其他许多人所传递的信条;该信条要表达的核心在于:“停止为那些不可解决的形而上问题寻找答案,并将自己的精力放到你现在所处的现实上。”将这当作思辨的最后定论的做法是一种自以为是,它至少在反对着朝向这定论的思辨方法的真理,因为“不要思辨”这一建议是不可取的。不可知论(Agnosticism)至多是思想的一个暂时阶段,它必须被带有更多肯定性的东西所替代。并且,当我们认识到不可知论的源头——这源头也塑造了谢林的思辨开端——在于对超感性之物的否定态度之时,它给贫瘠的经验论带来了崭新的启发。……总之,虽然谢林早期思辨的第一种形式的结果与经验论的相似,但他的哲学倾向与其大不相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的倾向才使得它不断提升到,或者至少倾向于提升到某种更高且更好的东西上。经验论者对超感性者的否认不过是他论断的一个方面,即所有实在实存都是独立于理智的,并且因此人同时作为理智和道德的存在者,被适用于外在自然界的同一种法则所统治。绝对者不能够被限制在适用于特殊者和有限者的框架中,它并不是一种可以被规定为实体、原因或与他物处于交互作用中的感性物的东西。……谢林对“客观”上帝采取否定性态度是有一定理由的;其中一种理由就是(1)他否定具有实在性的上帝是自然神论的超验上帝,并且实际上是有限的这一事实,以及(2)康德的理论在其开端处陷入自相矛盾。但是,我们很难将谢林对术语“公设”(postulate)的解释归于康德——按照这一解释,它类似于几何学的公设,意味着某种要被造成的东西,而不是某种要被信仰的客观东西——我们必须承认,它是从康德理论的字面意思中得出的公正推论。因为,一方面,如果上帝仅仅被当成一种“信仰”的对象,那么他作为一个超越了我们意识的实存者,就因此成为一个超验存在者,这一超验存在者脱离所有与我们理性的实在关系,对于我们来说“几乎相当于无”。另一方面,一种建立在康德学说的精神而非字面意思之上的解释,会导向一个不同的结论。上帝也许在无条件或非—有限的意义上是超越知识的,但上帝仍然是理性的一个客体。这正是康德奋力想要说明的,但是他也许没能成功以一种明确和首尾一致的方式进行说明;并且由此我们能够理解,谢林如何从批判性的立场——在理智之外无物实存出发,首先否认了一个超验上帝的实在性,并进而通过导致了这一否认的内在辩证法,最终不得不肯定上帝的实在性。

这将我们导向谢林思辨活动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表现为他的自然哲学、先验哲学以及两者在同一体系中的统一。谢林思想第一阶段是伦理性的唯心论——一种撇开上帝的唯心论,它显然无法让深深受惠于批判唯心论的人获得持久的满意。……当谢林拒绝默许费希特的伦理性的唯心论,以及在康德的指引下“向自然突围”时,他是正确的。但甚至在这一“突入自然”的阶段——他通过该阶段指明了他与费希特的差异,谢林立即就表明了他在一种唯心论哲学的行进中所持的特殊立场的弱点和强项。新观点的强项在于,它认为一种关于自然的认识对于完整解决哲学问题来说是本质性的;它的弱点在于,其仍然将思维与存在相对立,仿佛它们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两个分离的实在。沿着思想之线索,你确实会发现,一方面,不存在不将存在作为其对象的思维;但是另一方面,这一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仅仅被把握为实在性的表象或图像,而不是实在性自身。若贯彻存在的进展,你将最终抵达思维,但这思维以某种方式只是存在的产物。显然,谢林没有摆脱二元论,但他向自己承诺的二元论是精致的二元论。由此,他觉得自己不得不寻求一个能完成统一的本原,这本原将能够把他已不正当地分隔开的两者结合起来。这个本原或绝对者因此成为一种“前定和谐”,它能够解释“主观主—客体”和“客观主—客体”的一致。现在,一种前定和谐的理念仅仅是对问题的清晰表达,而不是对问题的解决。两个相对领域被不合法地分隔开,并被人为地统一起来。谢林的错误根源在于——正如我在第八章试图表明的那样——他没有使自然附属于精神,并且他随之就将自我意识从宇宙中排除出去了。对此的论证不需要被重述,但是也许表明谢林思辨的第二阶段与康德哲学的关系是有好处的。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所达到的洞见是,现象世界必然导向本体世界的理念,有条件者必然导向无条件者,相对者必然导向绝对者,部分必然导向整体。……在思辨的第二阶段,谢林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主张康德哲学中这一阶段的终极性: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其结果是去精神化的自然,因为他使精神去自然化。在此,实际上当我们发现谢林与费希特的决裂时,他的哲学走向了一个错误方向。在寻求结合心灵和自然两者的一个统一体理念这一点上,他是完全正确的,并且就这一点来说他完全与黑格尔一致;但事实上他使那统一体成为抽象的而非具体的统一体,这让他远离了一种首尾一贯的唯心论原则。因为如果正如谢林与康德打算肯定的那样,自然在它与理智的关联之外就是无,那么我们显然无法通过抽象地排除精神与自然的差异而寻得绝对者,但具体的统一体会包纳两者,并由此将自然提升到精神的纯粹以太中。……在谢林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正像在第一阶段中那样,我们看到两个对抗者正在要求获得力量,但没有一方能够获得对另一方的统治权。

在谢林思辨的最后阶段,他凭借着沉潜的精神和零星灵光的指引,试图建立上帝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格性。从他实际的成就来判断,他的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谢林不能放弃将宇宙作为精神之寓所的信念,他认为这是诸真理之真理;但是,他还不知道如何通过纯粹思辨的艰难攀升道路,来为这种信念做出辩护,因此他留给我们的不是哲学,而是诗。当他背离伦理唯心论的狭隘道路后,谢林所犯的致命错误是让自然和精神并列,这使他似乎不能够恢复原本的精神活力,而只能倒退到非批判的直观上。在此,他与康德的关联表现得最为密切。在这一观点,即世界是作为一种对我们来说只能被描绘为目的东西的表现中,批判哲学已经发现了能推翻经验论的反对意见的那个支点,从而建立了至高理性的实存。但是康德不能够说服自己,宇宙实际上是一个目的论体系;他所试图抵达的极限只是,我们不能够以除目的论以外的其他方式来理解宇宙。因此直到最后,由世界的经验性构想所抛出的阴影,也还萦绕在康德和那位“与我们每一个都相隔不远”者之间。因为康德否认目的论是一种绝对真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他假设知识仅仅只能关涉有限者、现象或相对者;或者说,在根本上是因为他已经证明了只有那些对有限事物成立的范畴才是建构性的。因此谢林由于仅从字面意思对待康德而犯了错,并且忽视了康德哲学的精神。因为从康德优秀著作中提取出的这种精神,肯定会得出这一有理由的确信,即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是精神的自我启示,并因此也是目的的体现。黑格尔通过让批判哲学摆脱依附于其上的贫瘠要素,并将其提升到精神的更高领域,而成为康德的真正继承者。黑格尔也同费希特一样,抛弃了一个不必要的对超越认识的自在之物的虚构,在关于自然在理智之外是无的这一观点上,他赞同谢林;但是,他不是通过将理智同化到自然之中使理智降级,而是将自然提升到理智中。他也不会允许任何从最低范畴到最高范畴的跳跃,而是尝试让每一范畴各安其位,并通过一种有机运动的纽带将它们全部连接起来。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各种功能进行分别考察,世界通过这些不同的功能而被思维,并最终被看作一个完全圆满的体系。以同样的方式,具体世界从其在时空中最低的观念性开端出发,直到成为一个具有人格性的上帝的光与爱之中的宇宙光点。对谢林研究的最佳成果是,它让我们对其后继者黑格尔的无限丰富与完满的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忽视费希特和谢林也许不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尽管对他们著作的研究并不应该被轻视,但是忽视康德和黑格尔,就等于丧失了人类思想长河流淌下来并置于我们脚下的最优秀的哲学教育。

“观念与社会”丛书已出书目

揭示黑格尔通达历史哲学的导引之作

国内首部大哲学家鲍桑葵人物传记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柯林武德的代表作

责任编辑:

网址:新书荐读 | 约翰·华特生:谢林先验唯心论的批判性阐释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5357

相关内容

新书荐读 | 约翰·华特生:谢林先验唯心论的批判性阐释
7月读书|第一时间读何伟的新书
“中西书院文库”新书荐读 | 论语古义 论语征
从母亲留下的厨房老物说起丨荐书悦读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丛书”出版
西医药 or 中医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撞”到了丨荐书悦读
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 | 《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新书荐读
【荐读】让开心成为一种习惯
新书荐读 | 社会工作导论(外一种:卢家村)
读创今日荐书 | 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