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丨未能抛得杭州去——白居易和杭州(上)
杭州西湖,散步赏景,教孩子诗词故事 #生活知识# #家庭生活# #家庭旅行建议# #亲子旅游目的地#
唐穆宗长庆初年(公元821年),诗人白居易在首都长安任职。穆宗是宦官拥立的皇帝,受宦官操纵,只知奢侈享乐,根本不关心朝政。朝内的一些大臣为争权夺利,或者与宦官勾结,或者互相排斥。白居易虽然向穆宗提过改进政治的建议,可不被采用,因而有些灰心,于是请求外放(到外地任职)。长庆二年七月,他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由长安到杭州,本应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徐州一带南下,由于当时这里发生叛乱,于是诗人改道经襄樊、汉阳一带赴任。在出长安经蓝溪(位于今陕西商县西北)时,他写了一首五言长诗,详细叙述了自己申请外放的经过以及接受任命后的心情:
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
白居易
太原一男子,自顾庸且鄙。
老逢不次恩,洗拔出泥滓。
既居可言地,愿助朝廷理。
伏阁三上章,戆愚不称旨。
圣人存大体,优贷容不死。
凤诏停舍人,鱼书除刺史。
予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
我自得此心,於兹十年矣。
余杭乃名郡,郡郭临江汜。
已想海内山,潮声来入耳。
昔予贞元末,羁旅曾游此,
甚觉太守尊,亦谙鱼酒美。
因生江海兴,每羡沧浪水。
尚拟拂衣行,况今兼禄仕。
青山峰峦接,白日烟尘起。
东道既不通,改辕遂南指。
自秦穷楚越,浩荡五千里。
闻有贤主人,而多好山水。
是行颇为惬,所历良可纪。
策马度蓝溪,胜游从此始。
这首诗诗题的"中书舍人",是白居易在长安时所任的官职。诗的意思是:我这个祖籍太原的男人,自知才能平庸、见识低下。年已老大遇到皇上的恩典,将我从污泥中选拔出来。我既然担任了可以说话的官职,愿意协助朝廷治理好国家。跪对皇帝上了三次提意见的奏章,愚鲁直率不合皇上的意思。皇上宽洪大量,没有办我的死罪。下圣旨解除了我的中书舍人职务,另外任命为杭州刺史。我思想上对于升官的荣宠和贬谪的耻辱,看得都一样。一切事都可以随遇而安无所谓。我有这种想法,已经十年了。杭州是著名的大郡,城市在钱塘江边上。我现在已经想到了钱塘江口的海内山,澎湃的钱塘潮声似乎已传入我的耳中。我在贞元末年,曾经到过杭州。当时觉得杭州刺史尊贵得很,并且尝到了杭州鲜鱼和美酒的滋味。因此我就产生了漫游江海名胜的兴趣,常常羡慕沧浪水(即汉水)的美景。原来都想辞官去游历,现在居然带着官职去胜地杭州,更是理想了。在青山峰峦相接的旅途上,不幸发生了战乱(指汴州、徐州一带的叛乱)。走东边去赴任既然道路不通,只好改道直接南下了。从秦地(今陕西)出发经楚至越(楚指今湖北一带,越指浙江北部),行程远达五千里(约数,实际上由长安到杭州约三千里)。听说杭州父老是贤德的主人,当地的山水又十分美好。这次旅行心情颇为愉快,经历的地方值得记述。赶着马儿渡过蓝溪,美好的游历从此开始了。
由上面这首五言长诗的后半段可知,白居易对去杭州是很愉快的。可是,这只是一方面。在他的思想深处,有矛盾的一面。诗人由于看到朝政荒废,藩镇跋扈,自己所提的正确政治主张不被采纳,故有些灰心丧气,甚至想自己独善其身。这在他赴任途中写的一首七律中,就清楚地表露了出来:
舟中晚起
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这农历的八月天,枕头床席已一片清凉。太阳已经老高,还关着船上的窗户睡得那么香甜。停船的地方常挨着酒店,晚上住宿时多半与钓鱼船做伴。我这个人对国家是没有什么用处了,最好退居到边远的江海上。忧国忧民的大事,朝廷中自有贤明的人会考虑。我且到杭州西湖去,吟诗喝酒过两三年安闲的日子吧。
上诗的第五、六句,可以认为是诗人在无可奈何下说的讽刺话。最后两句,是流露了诗人一些真实的消极思想。可是,白居易并没有真的像这两句诗中所说的,到杭州去是为了"冷吟闲醉二三年",他到杭州后,政务处理得很好,并且为杭州人民办了不少好事,使得后人一直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七年前,即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被贬官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次又经过江州时,特地停留并在郡楼上题诗一首,其中有:"……青山满眼在,白发半头生。又较三年老,何會一事成。……郡民犹认得,司马咏诗声。"说明诗人感叹江州的青山依旧,可自己已是半头白发,人又老了三年,但一事无成(当然,诗人这太谦虚了,他在这之前写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已足以使他名垂千古了)。唯一使诗人感到安慰的是:江州的老百姓们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司马白居易在这里咏诗的声音。
唐代的交通是困难的,旅途上如果不是步行,那只有乘坐木船或骑马。现代,从西安到杭州,坐火车只要一天,乘飞机则几个小时就到了。可是在唐代,白居易虽然贵为杭州的最高长官,可旅途上足足走了一个月,还没有到达杭州。我们可以看看他写的五律《夜泊旅望》: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霄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
此诗的意思是:我这个多愁的旅客睡不着,半夜起来眺望家乡。月光照得沙滩上一片通明,寒霜染白了船上的风帆。近海的大江越来越阔,季节入秋夜晚愈来愈长。在烟波笼罩的江上已住了三十个晚上,可还没有到杭州啊!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冬天,诗人白居易到达杭州刺史任上不久,这时他的幕僚中有两个协律郎(低级官名)萧悦和殷尧藩非常贫困,到农历十一月还没穿上棉衣,白居易命人做了两件送给他们。二人写诗表示感谢。白居易就此事写了一首七言诗,诗的后半段谈到自己治理好杭州的方法,以及自己治理杭州的愿望:
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
白居易
余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
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
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
宾客不见涕袍惠,黎庶未沾糯裤恩。
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会有余温。
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
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
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
此裘非增亦非犷,裁以法度絮以仁。
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
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杭州的读书人多半很贫困,其中萧、殷二位协律郎最甚。天气冷了身上还穿着葛布夏衣,太阳老高了饭锅里还布满尘土"甑"为蒸饭用的瓦罐)。在这农历十一月的杭州,北风卷起尘沙雪花纷纷飘。我这个新任太守的宾客,没有得到资助,我管理下的老百姓,也未获得什么恩惠。我自己呢,却穿着厚厚的衣服,盖着一床又一床的被子毫无寒意,真是惭愧得很。因此叫染匠和女裁缝,先缝制两件绵衣送给萧殷二位。缝绵衣用的苏州丝绵又细又软,绵衣面用的桂布(唐代桂管区,即今广西一带出产的木棉织成的布)非常细密,制好的绵衣柔软如狐腋下皮集成的狐裘,洁白如云。你们二人还写信作诗给我表示感谢,其实这点小恩惠真不足道。我有巨大的衣裘你们还未看见,它既宽大又温暖。此裘既不用绸缎作面也不用丝绵絮里。由我根据法律和制度来剪裁,用仁爱作绵絮(意思是自己作为杭州最高长官,一定遵守法律制度,并且宽厚爱民,推行仁政)。由于刀尺不佳尚未裁制完毕,制成后并不是供我一人出门时穿用,如果我能够做满了三年的刺史任期,一定用这件大裘使全杭州人民都得到温暖。
上诗第七句中的"梯袍",是用光亮的丝织品制成的袍子。战国时,范睢作须贾的内客,被须贾诬陷几乎打死,后逃入秦国,改名换姓当了丞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装成落难的样子,衣衫破烂地去求见。须贾看他很可怜,说:"范叔何一寒至此!"于是送给他一件梯袍。后世便将"梯袍"作为朋友不忘旧交,有所赠送资助的典故。诗第八句的"糯"指短袄,"裤"指套裤。东汉时廉范任蜀郡太守,治理得很好,老百姓欢乐地唱道:"……平生无糯今五裤!"最后两句的"五老"指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的规定:诸州刺中,考",指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的规定:诸州刺史,须经过五次考绩,才可转官。
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夏天,白居易到杭州太守任上约半年,对杭州的自然景色、名胜古迹,已经有些熟悉了。这时,诗人写了一首七律《余杭形胜》,概括地描述了杭州的优美风光:
余杭形胜
白居易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成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这首诗的意思是:杭州优美的山水名胜为四方所无,杭州依傍着青山,钱塘县就在西湖之滨(唐代的杭州,下辖钱塘、余杭等八县)。湖中茂盛的荷花绕着城郭连绵三十里,自行春桥至灵隐寺,夹道的成千株苍松青翠迎人。灵隐山上有着古梦谢亭,教妓楼是名妓苏小小的旧居。只有我这当太守的年纪太大,斑白的胡须与杭州的美好风光真是不相称啊!
诗第五句,指晋代时名诗人谢灵运的父亲怕他儿子长不大,要求寄养在高僧杜明禅师处。杜明在头天晚上梦见东南有贤人相访,果然第二天谢灵运来了。于是杜明在杭州城西的灵隐山建了个亭子以作纪念,取名为梦谢亭,又名客儿亭(谢灵运小名"客儿")。第六句"苏"指苏小小,她是南齐时住在西湖附近的著名妓女,年纪很轻时就死了,西湖的西冷桥畔,原有苏小小的坟墓。
来源:王署《唐诗故事》
编辑:苏宏佳
校对:新闻中心
终审:李燕梅、山亘
责任编辑:
网址:唐诗故事丨未能抛得杭州去——白居易和杭州(上)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54394
相关内容
唐诗故事丨贞观之治——任贤渭南文坛 | 郭发红:白居易的治水情结
钱报读书会|怎样才算读懂西湖?文保专家带你“行走杭州山水间”
杭州国家版本馆“上新” 多样版本诠释多面茅盾
“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在杭州启动
2024汪峰《灿烂的你》巡回演唱会—杭州站 杭州
凡尔赛庆典音乐会和数字展在杭州亮相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秀杭州,开启京杭音乐交流新篇章
《一把扇子的基因密码》杭州发布 记载宋韵之扇文化
刘德华杭州首场演唱会激情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