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带你展开《鹊华秋色图》的画卷,了解中国文人画的先河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 #生活知识# #历史#
登上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千佛山向北眺望,远方有九座参差错落的山丘,点缀于青山绿水之中。山丘周围水波荡漾,烟雾缭绕,远看如同平原之上的九点青烟。唐代“鬼才”诗人李贺曾登临此地,赋予了此处美景一个雅号“齐烟九点”,而济南市最北郊的鹊山与华不注山就是这“齐烟九点”中的“两点”,它们一左一右遥相呼应,如同守护者一样,矗立在济南北郊。元代大画家赵孟也曾到访此地,两座山峰的绝美景致被深深刻在他的脑中,一幅传世佳品《鹊华秋色图》就此诞生了,整幅画作恬静悠然,描绘出一幅闲适的田园风光,令人看后心驰神往。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也来到这里,欣赏美景的同事也拿出那幅流传了几百年的《鹊华秋色图》作对比,然而看着看着,他突然大怒,命人立刻把画作送回皇宫,再也不得取出。那么这画作究竟是哪里引发了乾隆皇帝的不满?惬意恬淡的风景背后,有隐藏着怎么样的玄机呢?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到山东一带打猎,住在了济南。皇帝登上了济南的城楼,观赏济南周边的自然景色。当他来到济南城的东北眺望的时候,就觉得这景观似曾相识,好像什么时候见过。这不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象吗?《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的代表作之一,鹊华就是眼前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于是派人骑着快马直奔京城而去,把《鹊华秋色图》从宫里取到了济南。乾隆拿到这幅图之后,再次登上城楼,他要拿这个图和自然景观做对比。
经过比对,赵孟把鹊山和华不注山位置完全画反了,因为现实中,鹊山在黄河的北岸,华不注山在黄河的南岸。赵孟却把两座山画在一个画面上,而且本来鹊山在华不注山的西面,赵孟却在题跋中说鹊山在华不注山的东面。乾隆一发现这个错误大怒,于是下旨将这幅画封存,以后不许人观赏。大画家赵孟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呢?这就要说说这个赵孟了。
说起赵赵孟,大家都知道,他是浙江吴兴,也就是现在浙江湖州人。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秦王赵德芳的第十世孙,人称“赵王孙”。赵孟的祖父和父亲在南宋朝廷中担任要职,赵孟在十四岁(一说是十九岁)根据宋代的庇荫制不经过考试,直接由吏部分配官职,分配他到现在江苏仪征市的真州镇做司户参军。宋朝一灭亡,赵孟作为皇室宗亲南宋的遗少,就只能闲居在家了。不过人才是埋没不住的,很快赵孟作为“吴兴八俊”之一就引起元朝地方政府的关注,多次聘请他出山为官,被他拒绝了。因为中国古代读书人恪守“忠臣不事二主”的古训,宋朝是被蒙古人统治的元灭的,作为宋朝的皇室宗亲赵孟当然不能出山仕元了,否则就会被视为变节,被当时的舆论所耻笑。再加上元朝建立四十多年,一直不开科考试,这帮子读书人就失去了读书,做官的道路。没事干只好走向了各种艺术的发展,赵孟就是这种人的代表。
闲来无事,读书作画,练书法。久而久之,赵孟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中大师一级的人物。他的画非常好,而且在理论上也非常有建树。他提出画家们不要只关注绘画技巧,还要好好地苦练书法。赵孟之所以这么提,除了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之间有这样的联系之外,而他的书法水平的确非常高,无论是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都功底深厚。有人评价赵孟的书法,说他是集唐以后到元代之大成者。赵孟不但书法好,而且在元代的画坛上是开一代风气之人。他开启了文人画之先河,文人画对应的工匠画追求的是技巧,追求的是画像对象。文人画就是读书人进入到了绘画领域,把他的知识,审美情感,加入其中,总体上是写意而不追求物象的真实性。赵孟的《鹊华秋色图》就是这一种文人画的代表作。此画纸本设色,画面上画着平原上对峙的两座山,一座叫做鹊山,一座叫华不注山。赵孟在他的题跋中专门注释说华不注山最知名,鹊山在华不注山的东面。这正是乾隆皇帝发现赵孟的错误之处。所以人们就不解了,一个大才子怎么会犯这种错误。
其实这幅画不是虚构的。华不注山这个名字出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就是花,“鄂不”就是花蒂,“韡韡”就是美好的样子。意思就是说这座山就像底朝上的一个花蒂漂浮在水面上。以上的描述无非告诉大家,赵孟这个《鹊华秋色图》中是有客观景物做对象的,所以赵孟就在题跋中注释道“华不注最知名……其东则鹊山也”。为什么明明鹊山在华不注山的西面,而赵孟在题跋中把两座山的位置错位呢?乾隆皇帝认为赵孟犯了错误,所以把画封存了。而我认为不是赵孟错了,而是乾隆皇帝错了。乾隆皇帝虽然喜欢艺术,但是他真的不懂绘画,尤其是不懂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写意画。
在文章的开始我们说过,赵孟是开元代画坛一代风尚的代表性人物,《鹊华秋色图》是文人画的先河。这幅画的风格是写意画,所谓写意画画的是作家心中的记忆,是对客观景物的理解,倾注了作者自己的感情,说白了就是主观性,追求大的写意,而不追求你细节的真实。所以这样的写意山水画就不能当地图看,写意人物画是不能当做照片来确认身份是一个道理。可是乾隆皇帝不懂这个道理,乾隆只看到了山的方位错了,却没有看到在两山之间那些景物的变化,比如赵孟为了营造整个画面的意境,为了弥补自然山水中的不足和缺陷,在鹊山这个脚下画了一些房舍,老农,牛羊等,还画了渔网,近景画了四棵柳树,柳树边还有沼泽,芦苇。这些都在为营造整个意境做陪衬。在自然景观中,虽然不缺这些景观,但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正是写意画最佳任意摆布空间的一种表现。
写意画可以碎一地为了营造画面的气氛和意境摆布空间布局,但是也不能完全虚拟,比如赵孟在题跋中注释道“(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这就说明赵孟非常了解华不注山,曾经是春秋时期的古战场,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顷公和晋国大军决战。齐顷公大意轻敌急着要发动进攻,说打完仗再吃早饭,战马都没披铠甲。结果两军一交战,晋军就把齐国打得大败。齐顷公驾着马车就跑,后边晋国大军就追,绕着华不注山。幸好齐国有个大臣叫做逄丑父和齐顷公换了衣服,这才逃脱了追杀。赵孟之所以引经据典,说明赵孟对济南周边的景色,人文,地理,背景,典故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岁客观景物和背景的熟悉,艺术家才能够摆脱空间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如此如何表达赵孟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呢?
可能有人会说,赵孟画的是济南的景色,而赵孟自己是浙江吴兴人,吴兴到济南之间有一千六百多华里,一个浙江吴兴人怎么会了解济南的景色呢?所以这幅画很可能是根据书本的知识,历史的典故,别人的描述创作出来的。这样一来,犯这样的错误就可以理解了。可是这种解释,反而问题更大了,既然不了解,不熟悉济南,为什么要画《鹊华秋色图》呢?这样做的意图又是什么呢?其实赵孟对济南的景色非常熟悉,赵孟曾经担任过元朝廷的济南路总管府知事,官府就在济南市的东仓,和这两座上遥遥相对。所以他对济南一带的景色非常熟悉。
至元二十三年,即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下旨派朝廷的官员到南方去选拔才子,给他们以官职。一位御史叫程钜夫慕名未来,要把赵孟引荐给皇上。前面我们说赵孟多次拒绝元朝地方政府的征召,可是这一次赵孟接受了皇帝的征召,走上了仕元的道路,这又是为什么呢?可能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建功立业之心。赵孟虽然是宋朝的遗少,又是大宋皇室的宗亲,受着儒家的传统教育,经世致用,安邦治国,是他基本的人生观。第二,就是改变了态度。南宋毕竟亡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之学开始稳定,经济生产又逐渐恢复了,已经呈现出治世的征兆,而且随着读书阅历的增加心胸也变的开阔起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次是忽必烈皇帝的圣旨。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赵孟终于放下了南宋遗少的这种清高,对抗不合作的态度,走上了仕元的道路。
走上仕途道路的赵孟会有怎样的挫折?为何会来到济南为官呢?由于文章篇幅原因,就先写到这里,下篇文章我们继续。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责任编辑:
网址:原创带你展开《鹊华秋色图》的画卷,了解中国文人画的先河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55775
相关内容
后续情节宛如画卷徐徐展开,的宿命纠葛美得令人窒息…北京人艺京味大戏《永定门里》首演 流动转台展开时代画卷
了庐|晚明——文人画史上的岔口(外一篇)
(寻味中华|文博)海上画派:冲破文人画禁锢,引领平民化风潮
在《梦华录》的世界里,各色人物编织出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卷…
一个动作让全网女生着迷,越剧小生陈丽君火出圈!一个视频带你了解陈丽君!
探究茅奖得主东西的文学世界,这套书带你了解作家创作历程
秦施与阳华的前任展开对决,场面却成了狂撒甜蜜的舞台?
雪梅鹊语(国画)
(文化中国行)联播一瞬带你看 镶嵌玻璃的瓷器如何“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