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6天,我大彻大悟
挑战自己,尝试复杂的项目,如大型雕塑或复杂图案的刺绣。 #生活乐趣# #手工艺#
原标题:复工6天,我大彻大悟
《年会不能停!》
终于马上要熬到春节复工的第一个周末,想必大家的第一周都浑浑噩噩,一事无成,那么今日继续摸鱼摆烂也再合适不过。
说到现代人熟悉的摆烂或消极自由,其实庄子非常有发言权。我们甚至可以说,摆烂是一种文化基因。
当然,这么说就僭越了。庄子的自由自在,应当看作一种智慧状态:游。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著 | 中华书局
庄子的《逍遥游》是这么写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种意象所呈现出的豪放之气,逍遥之感构成很多中国人对自由的理解,即无拘无束的洒脱。
但真正理解《逍遥游》还是要回到庄子的思想体系中。这种自由自在其实有非常困苦的思想铺垫。
今天分享《庄子今注今译》的解读,我们一起看看庄子是如何产生这种人生态度的,以及他所说的自由究竟是什么意思,如何达成。
作者| 张新刚
来源| 看理想音频节目《自由之路》
1.
退一步,与世界保持距离
在庄子的时代,诸子百家都给出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看法,而不同的思想派别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最熟悉的是孔子周游列国,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他试图深度介入世界,借助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但庄子的态度则是拒绝世界,特别是面对权力的召唤。出任一个国家的丞相,获得很多钱财和地位听起来不错,但是他并不想为此劳心被束缚一生,这是庄子的回答。
庄子看到,人活在世上,是无法逃避世界的,但是你可以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庄子有一个知名理念,“游”。游的姿态是要和世界若即若离,这是庄子面对世界的态度。
为什么庄子会有这种态度?因为庄子的时代是一个很难让人乐观的时代。
他有一句话,叫“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后面紧接着说,“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意思是,如果天下有道,圣人就能出来积极做事,成就一番事业,而天下无道,圣人则想着如何保命,苟全于乱世。
庄子面对的是无道的世界。什么叫“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就是说人无法选择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庄子也只能生活在一个令他无奈的当下。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不足以让你依赖,那应该做什么?儒家是要积极入世去改变世界,庄子则希望在这种人间世中找到可以生存的空间。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使自己的生命不受到伤害。如果说儒家更关心秩序,庄子则更关心个体的生命,即在乱世之中如何安顿。所以他是一个冷眼旁观世界的看客。儒家和庄子的态度其实也是历代知识分子处理世界的基本态度之一。
《东邪西毒》
在当时的世界,一国所有的要害基本都寄托在君主手里。作为知识分子,想改变时代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改变君主,做帝师。但你并不能保证遇到的国君是善于倾听意见的国君。
庄子则看透了这个世界,他认为如果你不能改变君主,你谈的那些理想的道德秩序,治国理政的方略,不就化为乌有了吗?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尝试这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所以庄子选择不进入这种处境。庄子所说的“心斋”,就是心在完全虚静的状态里,没有任何欲望、坚持、偏见,便可以在世界中游走而不发生冲突。
面对这个世界要有一种不动心,不动心不是伪装的不动心,而是超越世俗世界。所以庄子更看重的是无心,是对知识的排除。
这个知识是什么呢?还是以儒家为例,他们认为知识、德性都很重要。人必须要有知识,要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庄子则认为首先忘掉人为的知识,你才能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
在动荡的世界里,庄子选择的方式是退却。退出一个空间,你才能到达让生命安顿的地方。不要想着拯救世界,也不要想着为了拯救世界,而积极地学习无尽的知识和才能。你应该成为一个无用之人。
庄子经常讲“无用之用”。比如有一种树叫栎社树,在木匠看来,把这种树建成舟就会沉;建造工具很快就坏掉;建成柱子很快就被虫蛀。恰好因为栎社树干什么都没用,就没人砍伐它,反而最后长得很大,很长寿。
当然,庄子并不是想把我们都变成残废。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变成一颗无用之心,做一个散人,而不是一个有材之人。
庄子试图揭示这个世界的艰难和无奈,然后提出安全空间的重要性。人要先安顿自己,和世界保持距离。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起点,来处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
2.
身处复杂社会,遨游于缝隙之间
有这样一个起点后,庄子特别批判用一生去追逐外来的知识。《庄子·内篇》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核心道理是说,人的一生不断求知,会把你带到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里,这是很危险的。生命并不是为了求知,知识是要服务生命的。
儒家会把道德秩序视为核心,人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都在讲道德比生命更高。但庄子认为这些东西相对生命来说是次要的、从属性的东西。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庄子是超越道德的,他不论善恶,觉得善恶都不对。庄子的核心是“虚心以游世”,“缘督以为经”。“虚心以游世”就是把心放空,在世界上游。“缘督以为经”,“督”其实就是人脊背上的中脉,何为“缘督以为经”,就是不论是非善恶,而要循着事物的脉络空隙在其中游戏。
《九品芝麻官》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部分中国人都很熟悉。在庖人、牛、刀这三种东西里,庄子特别关心刀,他说普通的庖人一个月换一把刀,好一点的庖人一年换一把刀,但是庖丁解牛的主角庖丁,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都像新的一样,这不得了。
为什么庖丁能够让刀越用越锋利?是因为他看透了牛,知道牛的所有纹理,所以可以做到字面意义的“游刃有余”。庖丁看到的牛不是一整头牛,而是一个早已被分解为各个部分的牛。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已经和牛浑然一体,他不是一个在杀牛的人,而是庖丁、刀刃和牛在一起游走。
这就好像诸子百家和世界不同的打交道方式。有一些人是儒家,积极参与到世界里,干预世界。而在庄子看来正确的方式,该像庖丁中的刀一样游刃有余。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应该尽可能学会如何不受社会的伤害,且游刃有余,自由自在地活着。
《东邪西毒》
庄子的养生,不是避世躲到深山老林里,他知道人离不开社会关系,因此他在社会关系里游走,找游的姿态与空间,而不是追逐知识,以有涯随无涯。一旦你找到生活的缝隙和游弋的姿态,其实缝隙之中可能有无限的空间。
实现这个的关键是养心。养心首先要解除人的心结。我们要把对功名利禄的执念去除,这样面对世界时,才会发现缝隙中的无限空间,才能在其中遨游。所以庄子追求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和真正的人。
在当下的社会里,庄子的态度可能会被描述为“躺平”。但恐怕他不是简单的、消极的躺平,要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在有限中寻找无限,需要对世界有十分深入的理解。
3.
真正的知识是对生命的真理解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在《大宗师》这一篇里,庄子谈到何谓真人。总结地说,真人不是算计的,而是无心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
在《齐物论》里,他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就是你睡觉的时候不做梦,无忧,是因为你无心,你不会天天追求各种欲望,所以你感受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生命。所以真正的知识对庄子来说,就是对生命的真理解。
庄子不太同意孔子的仁义道德,他还用颜回和孔子作为主角编了一则寓言,寓言里是他们师徒二人的对话。
这个寓言中,核心是一个忘字,庄子戏谑地否定了儒家的思想。从忘掉仁义,忘掉礼乐,返回到真实的状态。在庄子看来,如果有仁义,仁义就会成为藩篱,有礼乐,礼乐就成为桎梏。
不难看出,庄子有一些极端的想法。他还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就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的意思是,如果每条鱼都能在江湖里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那么他们是不需要爱的,他们甚至没有爱和被爱的意识。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就像池塘里游泳的鱼一样,只要有水它就别无它求。体会到道的人也是这样。
《东邪西毒》
最后我们来看看,开篇时提到的逍遥游究竟是什么意思。逍遥游是庄子面对一个让人无奈的社会,做出的一种决绝的回应。
逍遥游很重要的两点是要“大”和“化”。化而为鸟,鱼变成了鸟,是多么荒唐的事情,鱼在水里游,鸟在天上飞,飞得越来越高。在天上飞是用俯瞰的视角看世界,化就是把自己忘掉,把自己扔掉。
因为在人世间你是父子君臣,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所以你要面对这个命运。你能做的是化,由鲲化成鹏。外形不能化,那么你的心就要做出转化。
游不是对世界的超离,而是我们要在世界里生,然后在世界里死。所以就在这世界里游,和世界保持距离,不完全地投入这个世界。
如此,人才能达到悠游自在的智慧状态。这是庄子心目中最高的人,智人没有自我,无心也就对世界了无牵挂。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庄子是一个狂人,我们才能理解他那些奇怪的态度。
4.
从庄子到冈比西斯
关于自由的人生哲学,庄子的思想是东方思想的其中一种代表。而在西方古典文明中,也有不少有趣的解读。
在希罗多德写的《历史》里,波斯帝国的第二位大王冈比西斯做了很多荒唐疯狂的事情。他被认为是疯子,因为他经常嘲弄习俗。
《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
张新刚 著 | 湖南人民出版社
冈比西斯嘲弄的习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被冈比西斯和波斯帝国征服的地区,各个地方尊奉的的习俗。比如在埃及,人们会把一头不能再受孕的母牛所生的牛犊,称为阿皮斯(Apis)神。按照习俗,母牛是受天光感孕而生下阿皮斯,阿皮斯通常有一系列外貌特征,如通体乌黑等,而一旦阿皮斯在埃及出现,埃及人则要身着盛装,举办盛宴来庆祝。
冈比西斯从埃及祭司那里得知这一习俗后,并没有表示尊重,而是拔出自己的短剑刺向阿皮斯,并说:“你们这些愚蠢的埃及人,这有血有肉能被剑刺的算什么神?也就是你们埃及人才信这种神。”说完后还下令全埃及不许再庆祝该节日。
同样在埃及,冈比西斯还进入埃及前任统治者阿玛西斯的王宫里,下令将阿玛西斯的尸体从坟墓中抬出,对尸体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凌辱。冈比西斯有意嘲弄和挑战各个地区最神圣的事物,并且要让这些地区的人看到长期奉行的信仰被摧毁的后果。
第二种习俗,是波斯自己的习俗。刚才说他曾经凌辱阿玛西斯的尸体,冈比西斯最后下令将阿玛西斯的木乃伊进行焚烧。
希罗多德对此特别评论,焚烧木乃伊的行为不但违背埃及的习俗,还违背了波斯的习俗,因为火在波斯人看来是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人的尸体给神。所以,“冈比西斯的这道命令是违背两个民族的习俗的”。
冈比西斯对习俗的第三种挑战形式是改变波斯的成文法。希罗多德记载,冈比西斯爱上了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姐妹,想娶她们为妻,但是波斯人并没有娶自己姐妹为妻的习俗。冈比西斯便召集王室的法官,问他们是否有一条波斯法律允许兄妹结婚。
这些王室法官找了半天,他们没有找到允许兄妹结婚的成文法,但又怕给自己找来杀身之祸,便告诉冈比西斯:“波斯人的国王可以做他愿意做的任何事情”。于是冈比西斯娶了自己的两个姐妹。这就是他疯子般的行为。
那是否真的可以用疯狂来解释冈比西斯呢?我认为不是。因为当你认为某个人疯了,你并不是在给出一种解释,而是承认自己解释不了这些事情。
《英雄》
作为波斯帝国的大王,冈比西斯统治着从中东到小亚细亚,从埃及到黑海的广大疆域。去过不同区域,见过不同的群体后,冈比西斯注意到不同族群的习俗其实大相径庭。
最初,他意识到习俗的相对性,并且拒绝尊重各地习俗的神圣性。他还不断嘲弄被征服地区最神圣的习俗与崇拜,使被征服地区的人认为他是疯子。
但是如果大家想,当你走遍世界,看到了不同地方的人尊奉不同的神圣之物,你还会相信唯一的神圣性吗?很可能不会。
洞悉了习俗的相对性和人为性后,冈比西斯反省波斯自身的习俗也不过是世界上众多习俗之一,本质上与埃及的、叙利亚的无异,进而开始挑战波斯的习俗和成文法。
如果这种解读成立,那么冈比西斯其实也和庄子有着某种相似性。芸芸众生在世界不同的角落遵从着不同的仁义道德,人类的习俗越是相对,习俗的真实性就要打上一个问号。
只不过庄子和冈比西斯选择的方式不一样。庄子是在世界中找到游的空隙,为自己保全生命,旁观这个世界,而冈比西斯看到世界的相对性后戏弄这个世界。
当然,冈比西斯是一个帝国的大王,拥有极大的权力,而庄子是一个特别智慧,不愿介入这个世界的思想者而已。
《东邪西毒》
哲学家也看到人类生活的虚伪性,人类给自己制造了种种伦理道德、生活习惯、习俗法律,就像一个个洞穴。你从这个洞穴走出,又可以看到另一个洞穴中,不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只不过哲学家认为世界上有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存在,当你走出洞穴看到真正的世界时,你会爱上真正的知识。
庄子也希望能成为真人,真正地了解天地之道,但那个东西真的存在吗?冈比西斯可能会说,压根儿就没有“真”。所以冈比西斯就用他的权力为所欲为,给后世留下疯癫的形象。
如何看待庄子和冈比西斯身上的自由,就见仁见智了。最后,想借《庄子·逍遥游》结尾的一段话来结束: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忽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祝愿大家都可以游于世,虚心以游世。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原创音频节目《自由之路:无限人生书单第15季》第10集,完整内容请至“看理想”收听,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音频编辑:Nina
微信编辑:黄寺的卡夫卡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封面图:《年会不能停!》
商业合作或投稿:linl@vistopia.com.cn
责任编辑:
网址:复工6天,我大彻大悟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6385
相关内容
复工6天,我大彻大悟原谅出轨啦?42岁王鸥被曝与德云社何九华未婚生女,产后急复工
小S因公公去世将停工一周,葬礼结束后预计下周会复工
王鸥复工了。 网传她和德云社何九华有一个孩子……
刘禹锡:64岁时大彻大悟,写了一首诗,把人生活明白了
复工一周了,只有我还惦记着春节回家发生的那些吗?
董宇辉官宣:下周开播!新号6天涨粉近300万!顶流主播可以复制吗?
李湘宣布退休后又复出,没钱炫富了吗
这谁顶得住啊,她是真的很好看啊,非常有韵味的一位女明星……
中俄“海上联合-2024”联合演习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