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揭示共情在人际间传递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发布时间:2024-03-02 19:06

与家人或朋友共享兴趣,共同参与活动,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生活乐趣# #兴趣#

原标题:我科学家揭示共情在人际间传递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关键心理过程。作为亲社会行为的基石,共情促进助人、合作、捐助等亲社会行为,而共情缺失则与边缘型人格、情感淡漠等倾向相关。

传统观点认为,共情是一项稳定的能力,在生活早期习得且不会发生改变。近年来,多项实证研究发现,共情具有可塑性,可能受多种社会动机的调控。冷漠的环境是否会催生无情的个体,而互相关爱的环境是否可以将共情传递下去?

基于这一社会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孔亚卓研究组副研究员周雨青,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计算建模技术,针对不同社会环境下共情的可塑性开展了多项系统性研究,旨在刻画个体的共情水平在观察他人的共情反应后发生改变的过程,并揭示背后的计算机制与神经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该研究自主开发了基于疼痛共情的观察学习范式。被试与另外两名假被试同时参加实验,观看他人遭受不幸(此处为接受疼痛刺激)的视频并汇报自己的主观感受。实验分为基线期、观察学习期和泛化期。在基线期和泛化期,被试的任务仅需观看视频并汇报主观感受;而在观察学习期,被试同时将观察到他人的共情反应。通过人为操纵的方式,一部分被试将观察到低共情个体的行为反应,而另一部分被试将观察到高共情个体的行为反应。

行为学结果表明,个体共情(即对疼痛视频的主观评价)会受到他人共情反应的影响,其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受基于观察学习的预期误差(即他人评分出乎意料的程度)的调控。此外,个体共情的改变将进一步造成其亲社会倾向的改变,证明了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推动作用。在神经影像层面,他人共情对个体共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前脑岛(AI)的激活以及前脑岛与颞顶联合区(TPJ)的功能连接上。

大量研究表明,前脑岛(AI)是加工疼痛共情的核心脑区,其激活强度与个体对他人痛苦感同深受的程度相关,而颞顶联合区(TPJ)则是处理社会互动信息的关键脑区。该研究中,颞顶联合区亦是加工观察学习预期误差的核心脑区。因此,左侧TPJ与AI之间功能连接的改变可能反映了观察学习相关脑区通过功能连接的方式作用于疼痛共情的相关脑区,并完成对个体疼痛共情的调节。

该研究证明了成年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改变自身的共情反应,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于个体共情塑造的重要作用,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互相关爱、互相理解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意义。(记者肖春芳)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

网址:我科学家揭示共情在人际间传递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6931

相关内容

我科学家揭示共情在人际间传递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我国科学家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睡眠不足扰乱记忆力机制揭示
颜宁:与其说“女神”,不如说“女神经”更像我的性格
羽墨在中展示沙漠之星,小贤却不经意间揭示了它的真面目
在观看那段情节时,我真是被他们夫妻间那种微妙的距离感深深吸引…
方小宝与李莲花探讨人际相处之道
Quantinuum与Microsoft宣布合作实现量子计算重大突破
看见·她|婚恋中的“无薪情绪劳动”是不是一种压榨?
宁夏话剧与观众共情 与时代同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