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发现自己成了鲁迅笔下的人物

发布时间:2024-10-09 15:16

在公园荡秋千,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飞人’。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轻松幽默的生活方式# #搞笑生活瞬间#

从前浅薄时不喜欢读鲁迅的文章,什么“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之类,读着便觉晦涩而不知所云。年轻气盛时艰深文章大抵都是读不下去的,等读懂鲁迅的刀笔风骨时,却已人少年。

鲁迅的文章少有欢喜篇目,成年人读的时候难免把自己代入其中,却是越读下去越感悲哀。越读下去越发现那个灰暗的世界,与自己曾憧憬的社会也并无二致;那些或市侩或丑恶或懦弱的面孔,竟在身边一一找到了对应;被生活打磨得黯淡无光的憔悴背影,更是有着自己的一份。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的,试问有几人?被社会的泥沙裹挟而下,读着鲁迅笔下那些自私、凉薄、蒙昧的人物,多多少少也咂摸出了自己的影子。

成为那些林兴宅所谓“争强好胜又屈辱服从、蛮横霸道又怯懦悲切、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安现状又安于现状”的书里人物,何尝不是一个成年人最大的悲哀。

曹文轩

踌躇的灰白

若是给文学作品以颜色定调,我觉得曹文轩是那带些苦味的铜青色,戴望舒像是郁郁凝而不散的靛蓝,木心如同历久弥新的浅木色,而鲁迅,在我脑海中永远是那踌躇的灰白。

读他的文字,能深切感受到“刀笔风骨”这四个字的分量。他笔下的人物绝不是最讨喜的,却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里扎根,几乎成了几十年来的民族记忆。缘何如此?无非是鲜活、真实到令人不忍细思。

他笔下的人物夸张吗?

夸张。愚昧到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愈肺痨的老栓、形同明抢一些杂物还沾沾自喜的裹小脚豆腐西施、无数遍念叨着儿子悲惨死法的祥林嫂、读圣贤书读到饿死街头的孔乙己。这些人的故事带有夸张的色彩,描绘了那个群体畸形的旧社会,和那身陷藩篱却浑然不自知的愚民。

鲁迅本人也是有些可悲的。我常拿他和梵高作对比,他们都是思想超前、目光广阔的伟人,却禁锢于那个昏暗的时代,振臂高呼、奔走呐喊都无济于事。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曾经读到鲁迅借笔下人物的自嘲,我悚然浃背。

但这,仅存于那个时代吗?

大部分人身边不会有孔乙己、阿Q这般夸张的人物,但这些他们的影子从未远去。

现在没有吃人血馒头的愚民了,可我听说有人买“没有良知的补品”煲汤喝。

现在没有纠结“茴”字有几种写法的迂腐儒生了,可我亲戚家的孩子读完大学高不成低不就,已经在家待了两年多,还是没找到满意的工作。

现在没有重复念叨儿子惨死的女佣了,可哪年不听说在股市上被反反复复割韭菜、最后终于上天台的。

夸张吗?

细细一想,我觉得不算夸张。鲁迅笔下的人物夸大了表现形象,可那现象一直都在。

想必身处如今的康平盛世,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荒唐人物,但追溯到那时的年代,贫苦与剥削压榨了人性仅有的善意,那一切腌臜不堪的暗礁就会在水涸时浮现、嶙峋而刺骨。

悲哀不可耻

对一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来说,看懂鲁迅的文字不是太大的问题,将之映射到现实中就不甚容易了。我们习惯性将书中世界与现实剥离开来看,除了传记、客观记叙文和史书之外,书中描绘的人和事都或多或少地与现实有别,不能笼统套入。很多人都只思考了第一层,书看过也就看过了,并未能化用。

事实上,要做到化用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挺痛苦的一件事。民族劣根性并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它其实是人类的劣根性,自私、贪婪、麻木、懒惰也绝非中国人的弊病,这恐怕要让觉得“外国的空气都格外香甜”的某些败犬失望了。

迄今为止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这种人类的劣根性都是存在的。“根”,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是一种近乎本能意识的存在。人终究是最高等的动物,生存本能让我们趋利避害,这无可厚非,但至于如何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对于“人”能否脱胎于动物而更进一步的最重要考量。

作为一个成年人,首先得承认自己身上的劣根性。一味回避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是小孩独有的权利,而作为心智成熟的人先要面对问题、承认问题,再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

悲哀吗?我们与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其实共通之处太多了,都不可避免地有着劣根的缩影。但请牢记,悲哀与可耻,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当然可以感到悲哀,但绝不必感到可耻,可耻的是意识到问题所在却依旧大行其道者。

比混账更可恨的,只有明白混账人。

笔下众生相

《狂人日记》中,那个写下“字里行间都是‘吃人’二字”的狂人,其实看得太明白了,但可曾记得《狂人日记》的小序里,白纸黑字写的是“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那个看透了黑暗的前行者,那个曾发出“救救孩子”呐喊的人,最终融入了这个吃人的社会,成了他曾经最深恶痛绝的“吃人者”。

同流合污。

《阿Q正传》里,那个傻子一样的阿Q真的是缺根筋吗?未必。他的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未必不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手段,他自己心里也清楚的很。打不过狠子就去欺负小尼姑,把痛苦转嫁给他人;喊着“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自以为自轻自贱的本事无人能及,便又精神胜利了。他只不过是表演主义者,依靠这种自欺欺人的表演获得那一些些草芥不值的安慰。

麻木自欺。

我更要说的,不是单一的形象。他们叫看客。看客们是鲁迅塑造的最成功的群像,这些真实而凉薄的众生相最戳人心口。所谓“看客”,重点在那个“看”上。不管男女老少,他们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看一切热闹,看一切表演,看一切“新鲜事”。他们是嘲笑孔乙己的酒客、咸亨酒店的掌柜和小伙计;他们是对单四嫂子戏谑冷漠的红鼻子、蓝皮阿五;他们是老栓茶馆里宣称人血馒头包治百病的茶客;他们是一遍遍询问祥林嫂的儿子悲惨死法的过路人。

他们甚至无需有名字。因为看客们,也是你我他,是每一个人。

对事不关己的惨祸不抱同情,对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愿伸手,对别人的遭遇评头论足,甚至对身处不幸者落井下石。这,就是看客的本质。

姑娘在顶楼天台痛哭犹豫,底下举着手机拍视频的人还在喊“跳啊,怎么不跳?”。

女孩醉酒后遭人强暴,评论区充斥着“穿那么少活该”、“去酒吧不就是找人开房吗”。

知名同人作品交流平台AO3被肖战的脑残粉举报到封禁,这些咬人疯狗还大放厥词“姐妹们再加油举报百度网盘,让这些人再想看同人文都没地方”。

众口铄金。

凉薄最可悲

作为一个能理性思考的成年人,能意识到自己如同鲁迅笔下人物那般有着劣根性,由此感到悲哀是很正常的。但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活成了麻木自欺的傻子、活成了同流合污的明白混账、活成了众口铄金的看客。

鲁迅描绘得最好的,其实便是这众生相。甚至于那些鲜明的个别形象都能涵盖纳入其中、烙刻成芸芸众生的一个剪影。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成了鲁迅笔下的凉薄看客。

责任编辑:

网址: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发现自己成了鲁迅笔下的人物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71983

相关内容

热词|重读鲁迅笔下的“他”
中年女人最大的悲哀,不是穷,而是过了40岁,依旧处于这3种状态
重读《孔乙己》:孔乙己好吃懒做、一事无成,为何独得鲁迅青睐?
突然发现她从不营销自己的美貌……
成年人最大的通透:隔绝生活“噪音”
人到中年,男人最悲哀的不是没钱,而是活成了这4种“样子”!
鲁迅去世前曾提议灭掉汉字,郭沫若:这是鲁迅一生最大的功绩
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哀,既不是兜里没钱,也不是婚姻不幸,而是常做以下两件事
人到中年,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少管闲事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是爸爸越来越“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