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双鱼】唐寅:人生屡屡低谷,却从未点过秋香

发布时间:2024-03-06 07:10

通过日记或博客记录生活点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生活乐趣# #积极向上#

原标题:【今日双鱼】唐寅:人生屡屡低谷,却从未点过秋香

楚先生的星光名人录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楚怡

博雅小学堂文史主编

本音频选自博雅小学课APP

大家好,我是楚先生,欢迎来到《楚先生的星光名人录》。

宋朝可谓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光嘉佑二年的一场科举就为国家贡献了那么多人才。明朝的读书人就十分悲惨了,全国的顶级知识分子,有被腰斩的,有被凌迟处死的,有被埋在雪堆里冻死的,有被下狱任意折磨拷打致死的,有以77岁高龄被捕风捉影罗织罪名杀害全家的,有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而被发配云南软禁35年的。同样是科举,明朝的科举,不光考试内容僵化死板,真正的人才无法选进来,而且科考舞弊的不正之风盛行全国。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明朝人,就是被一场科举拦腰斩断了人生,使他本来明朗的前途黯淡无光,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浪迹天涯,潦倒而死。这个人就是明朝最有名的书画家——唐寅。

明代中期书画家、诗人——唐寅

大明成化六年,唐寅生于苏州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开着一家兼做屠宰生意的小酒馆。因为是家里老大,又出生于农历庚寅年,而“寅”在十二生肖里代表老虎,所以取名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晚年自号六如居士。唐寅从小聪明伶俐,家里都盼着他能好好读书,他年高中,出人头地。小时候的唐寅经常伏在他爸剁肉的案板上认真写字,朗朗读书。此外,唐寅九岁就跟着苏州本地的大画家沈周学画,是那一批小孩中画画天赋最好的。

小孩儿都爱跟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仿的人一起玩,这叫志趣相投。唐寅十二岁结识本县祝允明,十四岁结识和他同岁的文璧,他们仨都很喜欢读书,于是结成挚友。文璧的父亲文林,是南宋文天祥的后人,在当时的陪都南京做着官。他非常看好唐寅,认为这小孩儿比自己的孩子文璧更聪明。能得到文林这么有学问的老先生的赞许,唐寅的父母都很高兴。

成化二十一年,15岁的唐寅在府试中考中第一名,少年得志的唐寅渐渐对功名失去兴趣,在弘治元年娶妻徐氏之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与朋友交游上,不是跟一帮纨绔子弟饮酒作画,就是与一群狐朋狗友寻花问柳,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

很快,变故就接踵而至,命运的巴掌像不要钱似的接连抽在唐寅脸上。弘治七年的年底,唐寅的父亲唐广德去世了,丧事还没办完,妻子徐氏也因难产去世了,二十四岁的唐寅以为这就到了人生谷底了,没想到转过年之后,他的母亲和妹妹也相继离世。一连失去四位亲人,唐寅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三年服丧之后,唐寅依然无法从悲伤中缓过劲儿来,成天恍恍惚惚,犹如行尸走肉,家境也逐渐衰落下去。

好友祝允明实在看不下去了,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祝允明比唐寅大九岁,因为一只手长了六根手指,于是自嘲般地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枝山”。祝允明不希望唐寅就此沉沦下去,不希望这样一棵好苗子就此荒废,就以自己为例,激励唐寅奋起读书。他说他自己也是自小读书,19岁中了秀才,此后连续五次参加乡试,终于在弘治五年考中了举人,而唐寅自幼聪慧,何不努力一番,前去南京应考呢?上可安邦定国,下能光宗耀祖,安慰泉下的父母。这不挺好的吗?唐寅被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言辞触动了,于是听从规劝,戒烟戒酒戒赌,告别堕落的生活,认认真真准备了一年,就去了南京应天府参加乡试。

唐伯虎毕竟是唐伯虎,天才少年可不是白叫的。就在这年的秋天,唐寅考中了应天府乡试的第一名。乡试考中的学生,都称为举人,而举人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所以唐寅此后经常自称为“唐解元”。这次乡试,唐寅的少年好友文璧也跟他一同赴考,没有考中。好大哥祝允明也是考到第五次才考上。而唐寅在仅仅复习备考了一年的情况下,只去了一次就考了解元回来,这无疑更加说明唐寅的才华之横溢,同时也一扫唐寅这几年家道中落和失去亲人的愁闷与伤怀。

唐寅在乡试中解元之后刻的“南京解元”印章

回到苏州,唐寅再一次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于是又飘飘然起来,明明第二年就要进京会试了,他也不好好复习功课,整天和一些酒肉朋友混在一起,喝得醉醺醺,还刻了一个叫“南京解元”的章,四处招摇。好友祝允明和文璧等人,纷纷出来规劝,说人人都考前复习,慎重对待,你不能如此轻浮,不然恐怕前程要毁于一旦。但唐寅对这种规劝十分反感,大哥祝允明他不敢不敬,但同龄的文璧他一点儿也不怕,于是唐寅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书信,叫《与文徵明书》,信里说:我生来就是如此,你看我不顺眼,那就别和我交朋友。态度嚣张,言辞尖刻,文笔华美,叙述铺陈,对文璧的劝告不但不领情,还要与文璧断绝关系。

弘治十二年,唐寅和隔壁江阴县的一位举人结伴而行,坐船北上,参加当年在北京举办的会试。

这里我们要普及一个古代文化的小常识,就是关于科举制。话说科举制发源于隋朝,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到明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全国的读书人,一般都要参加县府院乡会殿六级考试。县试、府试一般在县里或府里举行,选拔出来的叫童生;院试一般由好几个府联合举办,由地方上管理教育的提督学政主持,选拔出来的叫生员,也叫秀才;然后所有的秀才参加下一级别的考试,叫乡试,一般在省城举办,例如你是山西的秀才,那么你就要去太原参加乡试,乡试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所有举人都会在隔年去遥远的京城参加会试,录取的叫贡士,意思是贡献给国家的贤能士子,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这些贡士们再进宫上殿,参加最后一个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不刷人,所有的贡士不再淘汰,殿试只是给他们排个名次。殿试结束后,定好名次的这波人就叫进士,前三名组成第一批,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第二批若干名叫进士出身;第三批若干名叫同进士出身。中了进士,才算完成了这个漫长而艰辛的升级打怪的过程,会被朝廷授予各种官职,成为朝廷命官,至此十年寒窗总算有了结果,是生是死是升还是贬,就要各凭本事和运气了。这就是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县府院乡会殿。

古代科举考试场景

那么回到我们的叙述中。这个时候的唐寅,刚刚通过了乡试,中了头名的解元,准备进京参加会试。和他同船北上的另一位举人,叫徐经,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地理学家徐弘祖的曾祖父,出身于江阴县家财万贯的巨富人家。唐寅和他其实并不熟,只是因为都要去北京考试这才结识。这个徐经没什么大才华,多半也是靠着家里的关系才中了举人,是个夸夸其谈的纨绔子弟。而唐寅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没有防备之心,和徐经同船的一路,俨然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

到了北京以后,唐寅乖乖在旅店看书,而徐经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哪里看得进去。他仗着自己有钱,四处结交京城权贵。有一天徐经拉着唐寅去拜访礼部侍郎程敏政。程敏政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很有学问,当时京城中流传着一句话:“学问渊博程敏政,文章最好李东阳”。而程李二人正好是当年科举的正副主考官。其实考试之前去拜访主考官,这事儿不太应该,如果被人看见免不了说闲话。因此唐寅有些踌躇,不太想去;但大大咧咧的徐经自知没什么才学,拉上才子唐寅,老师肯定会高看一眼,于是非要唐寅和自己一起去。唐寅拗不过,只好陪他一起去了程敏政府上。

在程府具体聊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可就是这次拜访,给唐寅惹来了滔天大祸。

弘治十二年二月,会试结束之后,给事中华昶突然陈奏,举报程敏政泄题给苏州举子徐经、唐寅,要求彻查卷宗,暂缓放榜。科举,是给国家储备人才,选拔国家公务员的重要考试。科举出现舞弊,这是重大的政治事件。于是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考前徐经曾出入多位朝廷命官府邸,以重金贿赂达官显贵,有人说亲眼看见徐经唐寅二人进入程敏政家,还有人说程敏政对唐寅的卷子赞赏有加,朝野议论,一时鼎沸。明孝宗朱佑樘勃然大怒,立刻将主考官程敏政和涉事考生徐经、唐寅分别下狱,并责令李东阳迅速展开调查。唐寅就这样从意气风发的新科举子,莫名其妙地成为了阶下囚。

负责查案的李东阳,在这次会试中担任副主考,因为他文章写得好,在明朝中叶成为了全国文坛领袖,在文学史上被归类为茶陵派的代表人物。此刻的他,接到皇帝命令,不敢怠慢,经过调查,发现涉嫌舞弊的那批卷子里,唐寅和徐经的卷子并不在内,而得到程敏政赞赏并推荐的卷子,也并不是唐寅的。调查结果报给皇帝后,孝宗责怪华昶捕风捉影,诬告他人,于是把华昶也下了狱。这个时候,徐经已经在监狱里屈打成招,承认自己行贿给程敏政买题,唐寅哪儿见过这种阵势,也跟着徐经稀里糊涂就招供了;但程敏政一身正气,在牢里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认罪。后来徐经听说真相已经查明,又立刻翻供,说自己只是送礼,并未买题。案件越发扑朔迷离,连皇帝都被绕晕了。

后来明孝宗大笔一挥,亲自对本案做了批示,一干人等都遭到了惩罚。程敏政因不主动避嫌私下会见新科举子引发舆论,给朝廷科举造成坏的影响而被强令致仕,回到家乡不久后郁郁而终;华昶因为诬告他人被贬到南京;而徐经和唐寅因考前向主考官送礼,影响科举公正性,被革除举人资格,终身不得科考。于是,震动天下并在中国科举史上赫赫有名的“弘治会试舞弊案”至此结案。从史料中留下来的本案卷宗可以看出,这些人被贬的被贬,被革的被革,理由基本都是给国家的科举考试抹了黑,并不是因为舞弊。可见其实皇帝也知道程敏政和徐经唐寅都是冤枉的。然而,一代大才子唐寅的人生轨迹,却已悄然发生了改变。

徐经本来就是当地巨富,无意功名,考试实际上就是玩票,因此终身禁考对他影响不大;但唐寅不同,考试是他的正经事,是他作为一介文人,报效国家的必由之路。可一场荒唐的所谓舞弊案,把唐寅的前途,彻底葬送了。虽然最终被证实了清白,但削除仕籍,贬为小吏,一辈子不能做官,去做下等人才去干的跑腿杂役,实在是对一个读书人巨大的侮辱。人生大起大落,其中辛酸甘苦,都被唐寅在一年之内体验到了。

从狱中出来,坐船南下回乡,相比离家时的意气风发,此刻的唐寅心情已是无比失落。回想出发当日,祝允明带着一帮朋友为唐寅践行,仰慕唐寅的苏中名妓沈九娘为他弹琴歌唱,沿岸起舞,对他一朝高中充满了期待,大家都觉得以唐寅的才华,考个状元什么的简直就是探囊取物。可他如今灰溜溜地回来,原先笑脸相迎的乡亲已经换了面孔,到处都是数不尽的白眼;他的书童、下人也不再尊敬他,有时竟然还敢反客为主,大声训斥他;他的老婆非但不体谅他,还时常恶语相向;连家里的狗都对着他狺狺狂吠,凶恶至极。不久之后,唐寅的第二任妻子何氏也离开了他。唐寅心灰意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再读书,不再相信圣人之言,开始了醉生梦死的生活。他把家里的事托付给好友文璧,开始漫游华中和江南各地,纵情于山水之间,放浪于形骸之外,流连于烟花柳巷,烂醉于通衢大街。由于才华实在爆表,在各地青楼,唐寅不乏仰慕者,时不时在生活上接济他。也多亏了这些女子,唐寅才没有三餐不继饿死野地,也没有在大雪中烂醉如泥冻死街头。

弘治十八年,在沈九娘的帮助下,唐寅在苏州城北的一处宋代庄园废墟上,营建了自己的小屋,因为周围种满了桃树,故取名“桃花别业”,又称桃花坞。这个时期,唐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有诗也有画,他的绘画技巧也日趋完善,卖出的画在市场上越来越受追捧,可唐寅从不经营财物,卖画所得,往往一夜散尽,挥霍于酒色之中。风流才子的绰号也是这个时期流传开去的。人人都道唐寅快乐逍遥,谁知他内心的酸楚,其实巨大而深沉,只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正德九年的某一天,唐寅接到了江西宁王寄来的聘书。原来宁王朱宸濠久慕唐寅贤才雅名,想聘请唐寅为幕僚。朱宸濠是明朝宗室,封地在南昌,素来喜欢交结贤士,经常重金礼聘为自己服务。唐寅对此也有所耳闻,一直视宁王为明主。这是他已经44岁了,本来人生已经无望的唐寅非常重视这次聘任,以为自己终于得到了大展宏图的机会,于是重新振作,不顾文璧等好友的劝阻,在稍作准备之后,便启程前往江西南昌。

可是到了宁王府上,唐寅才知道,原来宁王交结各地人才,文人墨客,江湖豪侠,其实有图谋不轨之意。作为王府幕僚,唐寅很快发现宁王在暗中招兵买马,正在策划一场大型的叛乱。唐寅大失所望,虽然不谋进取,但他也不想卷入宁王的政变中。想当年李白就是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后来永王造反,李白也被牵连而流放夜郎。为了早点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唐寅开始装疯卖傻,经常在陪宁王接待贵宾时突然发作,让客人一脸尴尬,让宁王下不来台。宁王有点怀疑唐寅是不是真的疯了。于是唐寅一不做二不休,竟然浑身一丝不挂跑到大街上,一边裸奔一边胡言乱语,整个南昌城沸沸扬扬,全城人民都在嘲笑宁王怎么找了个疯子做幕僚。宁王忍无可忍,于是把披头散发的唐寅从街上请回来,恭恭敬敬把这位疯大爷送回了苏州。不久之后,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果然发动叛乱,从南昌出兵,意图在攻占南京之后称帝。但是叛乱很快就被文武双全的赣南巡抚王守仁平定,宁王本人也被处死了。在苏州得到这个消息的唐寅,想必很后怕吧。

从南昌回来,唐寅更加放荡不羁,或蜗居桃花坞写诗作画,或浪迹江湖,沉溺于酒色之中。所幸有沈九娘陪伴照顾,才让尝尽世态炎凉的唐寅感受到一丝家庭的温暖。然而好景不长,沈九娘去世后,唐寅更加沉沦堕落,入不敷出,全靠亲家接济过活。夜以继日的饮酒作乐、纵情声色,摧垮了他的身体,却也成就了他的艺术,他晚年的画作,水平极高,特别是他的人物画、人物画中的仕女画,被认为是千古第一。

经历了如此坎坷而幻灭的人生,晚年的唐寅对人世间的虚妄和莫测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感受和洞察。《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于是唐寅自号“六如居士”,以佛家的智慧诠释着他所在的世界与人生。

唐寅画像

大明嘉靖二年,由于肺病恶化,唐寅在桃花坞中去世。好友祝允明为他料理后事,并写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唐子畏墓志铭》。朋友们把这位少年成名、中年失意、晚年潦倒的大才子,安葬在了桃花坞的北面。唐寅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了苏州另一位书画家王宠的儿子王子阳。十几年后,民间开始流传唐伯虎的故事,经过添枝加叶,越来越生动,并被小说家们写进书里,被戏剧家搬到了舞台上。明末作家冯梦龙在他的小说集《警世通言》中写了《唐解元一笑姻缘》的故事,从此唐伯虎变得家喻户晓,全国知名。只是与真实历史不同的是,人们不忍看这位大才子最后落魄倒霉的晚年生活,于是给唐寅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戏剧舞台上的唐伯虎,不仅一生风流潇洒,快意无穷,还在最后挫败了宁王的阴谋,抱得美人归。

唐寅墓

唐寅的故居桃花坞,在现在的苏州城西,从高耸的地标性建筑报恩寺塔一直往西走,经过长长的桃花坞大街,不多久就能看到一幢白墙黑瓦的房子。我2019年的鲁苏浙之旅路过此地,唐寅祠正在维修,游人不得进入。我在路边看了明人雕像,读了关于唐寅生平的介绍文字,走在苏州的街巷里,想象着这就是唐寅以及当时那一大批艺术家生活过的地方。我又想唐伯虎少年成名,本拟北上会试,一举高中,出入朝廷,位列宰辅,致君尧舜,光宗耀祖,哪知突遭横祸,晚年凄凉,卖画饮酒,浪迹江湖,不由得喟然长叹。

唐寅从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到怀才不遇的中年人,最后成了一个心灰意冷的老头。他的悲剧,我们既可以说是时代造成的,却也跟他自己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作为唐寅人生转捩点的“弘治会试舞弊案”,看似是个偶然事件,其实也在冥冥中蕴含了一种必然。京城是政治博弈的所在,其中的关节和玄机,极为微妙,人心之复杂,也实在难测。唐伯虎天真烂漫,恃才放旷,活脱脱一个性情中人,哪里能玩得转复杂的政治呢?当初文林老先生就说过:“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老先生独具慧眼,既看到少年唐寅的才华,也预言了他在仕途上一事无成的人生。同龄好友文璧,与唐寅完全相反,从小就老成持重,可谓大器晚成,一生九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后来凭借着书画的水平和德操品行的优异,成名于江浙,晚年更是受人推崇敬重,门生遍天下,年近九十依然每日作画不休,最后在嘉靖三十年伏案写字时溘然长逝。

下面我们来聊聊唐寅的艺术成就。客观地说,唐寅的诗、书、画都极具个人特色,在中国艺术史上享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因诗文的才华,与祝允明、文璧、徐祯卿并称唐祝文徐“吴中四子”,又因书法和绘画才能,与文璧、沈周、仇英并称文沈唐仇“明四家”。我在图文区放了一些“吴中四子”和“明四家”的书画作品,大家可以点开细细观赏。需要指出的是,“吴中四子”和“明四家”,全是苏州人。可见这地方人杰地灵到了什么程度。

唐寅的绘画作品融宋代院体技巧与元人笔墨韵味为一体,呈现出劲峭而不失秀雅的品貌风骨。沈周之后,吴门画派便以文璧为代表。而唐寅却能糅合南北,身属吴门却能超越吴门的窠臼。因此后世艺术史家都不把唐寅归入吴门画派。唐寅的画,整体来看,构图简约清朗,画面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用笔清隽,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寓有刚柔相济之美;而且墨色淋漓多变,和泽有神;意境平淡朗逸,清雅幽丽,超凡脱俗,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被认为三百年中无人可望其项背。

唐寅的书法也很好,先学颜真卿,后学赵孟頫,晚年笔风,更是深得赵孟頫精髓,八面出锋,沉着痛快,挥洒自如,虽然与他的好大哥祝允明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唐寅的诗,则以才情取胜。初期还比较工整,讲究技巧,后期往往不事雕琢,尤其是在会试舞弊案之后,更加不拘成法,任凭情绪在诗句内纵横激荡,而且不避口语,意境清新,常含傲岸不平之气,感情真挚,直吐胸臆,部分诗作才气横溢,用词回环往复,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

我们就以一首他的名作《桃花庵歌》,结束这一讲吧。这首诗作于弘治十八年,在平实语句中蕴含深意,在我读的时候,大家注意想象诗句营造的画面感,体会诗句中蕴含了唐寅怎样的人生观: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楚先生的星光名人录

十二星座x名人故事

让每个时代那些耀眼的星

照亮你成长的天空

主讲人:楚怡

博雅小学堂文史主编

小老虎社团创办人

扫码收听更多精彩内容

了解更多包拯的故事

博雅爆款

《楚河说历史》

以史为鉴 于历史中获得成长的营养

潜心求道 于故事中体会人性、人情

最适合全家一起听的历史故事

打破历史的沉重包装

幽默逗趣 知识和趣味并重

颠覆传统的历史视角

旁征博引 以正史为准绳

说的是历史 聊的是人性

揭示历史名人的逗趣真相

诠释真实的历史原貌

适合年龄

8岁及以上孩子和家长

博雅·开学季福利

扫码立即充能

责任编辑:

网址:【今日双鱼】唐寅:人生屡屡低谷,却从未点过秋香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7307

相关内容

【今日双鱼】唐寅:人生屡屡低谷,却从未点过秋香
精品赏析--唐寅《侍女图》
迎接2024!一起重温2023我们点过的赞比过的心
唐寅的《伥伥词》: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钵院门前
如果人生处于低谷,请一定要看完这部电影!
唐伯虎《李白图》:夜郎不免长流去,今日书生敢望谁
2011年,他以1138万天价拍下唐寅名作,却从此人间蒸发
人在低谷:闭嘴、关门、归零
在影视圈的纷繁复杂中,巩俐向周星驰表达歉意,直言自己诠释的秋香并非上乘…
有些人的脊梁永远挺直,有些人却从未站起来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