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影柔肠江湖梦
在宝宝睡觉时给他听一些柔和的音乐或故事,有助于他进入梦乡。 #生活常识# #育儿经验#
原标题:侠影柔肠江湖梦
◎独孤岛主
如果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接触到金庸武侠小说的内地读者,一定不会忘记,在上世纪80-90年代,除了由单行出版到整套授权的金庸书籍,电视荧屏上,也同步上演着他小说中的各类拍案惊奇与侠影柔肠。那正是TVB大行其道的年代,跨越上世纪80-90年代前后两个版本、规整齐全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成为春风拂面的年代里震荡青年人灵魂的直觉影像。在可以看到的东西还不是那么多的阶段,这些曾经被学校老师视为洪水猛兽的“打打杀杀的东西”,重塑了多少年少的梦。
但金庸作品的影视改编图谱,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义,上世纪80-90年代的金庸港剧,仅是这条脉络发展到转折关口,透过电视荧屏向内地观众提供的绝版经验。金庸本人的职业生涯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和电影直接有关的。从1953年开始的五六年间,他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了《王老虎抢亲》《绝代佳人》等电影剧作,直接将报人生涯拓展到电影行业。自1955年开始以连载方式问世的《书剑恩仇录》,开启了他长达将近二十年最辉煌的武侠小说写作生涯。
与“长片时代”共生长
在其展开武侠写作期间,金庸所在的香港城市进入漫长的冷战漩涡期,电影业形成国语/粤语片双线及电影人立场上的“左右互搏”格局。为左派国语片公司长城长期写作的金庸,自己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连载尚未结束,就已经由粤语片机构峨眉电影公司改编成了上下集电影,于1958年上映,导演正是执导了1949年《黄飞鸿》的胡鹏。其时,香港粤语片界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七日鲜”,这两集《射雕英雄传》在今天看来也不免显得粗糙。但作为史上首套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其历史开拓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以当红武侠片明星曹达华饰演郭靖,老牌粤语片花旦容小意饰演黄蓉,形成了影史上最早的金庸武侠IP生旦阵容,而林蛟的杨康、石坚的丘处机等,则呈现出依循传统情节剧叙事的粤语长片在选角方面的多元面向。向以“奸人”角色闻名的石坚在片中饰演的丘处机,与后来我们看到的所有影视版本中的丘处机气质都不相同,正直中透露出无法掩饰的刚猛。其次,因为是根据正在连载的小说文本改编,两部影片都只包含了后来的完整《射雕英雄传》的部分内容,也正因为是在小说文本的初版本基础上做的改编,因此电影从叙事结构到人物关系,与后来最通行的修订版小说有较多出入之处,客观上留下了金庸作品初版影视化的历史见证。
上世纪50-60年代是香港粤语长片的创作高潮,自然也是金庸作品改编的高潮,除了上述《射雕英雄传》两集,后续更有当红小生谢贤、南红主演的《神雕侠侣》(1960)四集,粤语片皇帝张瑛参与编剧、导演及主演的《倚天屠龙记》(一、二集)(1963)等。从影片台前幕后的阵容来看,都是当年粤语长片创作界第一流的大咖,也因此足证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其时的香港商业电影市场拥有多么强大的号召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片多拍摄超过了两集,和当时许多粤语片一样,主打类似后来的电视连续剧功能,以多集分映提升市场占有率,内容结构上则是依赖的传统说书及至连载小说的路子。
金庸的小说连载生涯到1972年的《鹿鼎记》告一段落,香港粤语长片的辉煌也在差不多的时间落幕,这样的同幅共振绝非巧合。尽管金庸的小说被归为“新派武侠”,但连载形式本身,连同粤语长片所代表的旧时片场电影创作制度一起,都很难被战后出生的新一代香港市民所接受。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尽管包括邵氏影业公司在内的制片机构仍有推出《射雕英雄传》三集(1977-1981)(张彻导演,傅声、恬妞主演)、《倚天屠龙记》上下集(1978)(楚原导演,尔冬升主演)、《飞狐外传》(1980)(张彻导演,钱小豪主演)等作品,但大多数是围绕小说中的某一部分展开,且延续了那个时期尤其以张彻导演的武侠片为代表的同类作品因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垂直垄断制片模式,从剧本到调度完全流水线的思路。这些影片生产于金庸封笔并开始对其小说全面修订的阶段,但同我们今天看到的修订版小说品质是天差地别的。随着邵氏公司流水作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停止,这些影片也成为了修复时代新影迷眼中的“邪典”武侠作品。
电视武侠新纪元
与电影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样处身上世纪70-80年代的香港电视业,崛起阶段的“五台山”,首先由佳艺电视打响了电视改编金庸的第一炮,自1976年开始陆续拍摄了电视史上最早的《射雕英雄传》(白彪主演)、《神雕侠侣》(罗乐林主演)、《碧血剑》(陈强主演)及至由女演员反串韦小宝的《鹿鼎记》(文雪儿主演)等剧集。
根据今天可以看到的影像资料,这些剧集大都以无死角打光在摄影棚中结构场景,打斗也非常粗糙,表演欠缺生动,但其文献价值仍然较作品本身的文本价值要大。这批剧集留下了电视荧屏上最早的金庸笔下的群侠样貌,有些演员在佳艺电视倒闭后投向丽的电视(即后来的亚洲电视)和TVB,成为数十年来观众家喻户晓的熟面孔(比如罗乐林)。最早饰演电视版郭靖的白彪在将近二十年后更在TVB第二版《神雕侠侣》里演出了中年郭靖,最早饰演周伯通的秦煌仍在其后多个版本的电视《射雕》《神雕》中出演此角。在香港正在开启经济起飞新时代之际生成的“电视新金庸”,在其后的香港电视鼎盛年代以互文形式完成了小说与电视的文本置换,并成功催发了新一代电视机观众的集体回忆。
在昙花一现的佳艺电视出品之外,最重要的金庸小说电视改编脉络当属TVB,即是香港无线电视台。1976年,正处在超长篇剧集开发阶段的TVB便推出了王天林监制、郑少秋主演的《书剑恩仇录》,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TVB金庸武侠剧时代。第一版《书剑恩仇录》有60集篇幅,远超单集或多集电影所能承载的小说内容,因此除得以巨细靡遗呈现小说中初始情节外,更对小说中大小角色的细部性格进行深入描画。原书中堪称金氏独门情笔的陈家洛与香香公主长城道别,在剧中以极富上世纪70年代港剧风格的话剧舞台式景观展开。在一眼可见是棚内搭建的长城头上,两人依依惜别,留下独属于那个年代的电视观众能够接受的戏剧假定性印记。同佳视《鹿鼎记》的反串噱头类似,1976年《书剑恩仇录》编排郑少秋一人分饰两角,制造荧屏幻梦,也加速促成了郑少秋成为上世纪70年代TVB第一号小生。
在制作精良程度上,无线电视的一系列制作相对接近普罗观众对武侠电视剧的观感期待,拥有极强戏剧训练基础的培训班出身的演员也为电视业带来表演新风。同佳视出品一样,TVB初代金庸改编剧也面临着从连载文本转向修订版中具体内容及人物关系转换的问题,比如1979年郑少秋主演的《倚天屠龙记》。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无线电视成为金庸剧改编的唯一龙头机构,出品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每一部皆为当时的精装制作、一时之选。同时,顺应TVB演员迭代,而身体力行在这些重头剧中力推当时的新晋小生主力,比如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周润发等。以王天林为首的监制/编导团队,组成了上世纪80年代TVB的幕后“梦之队”,其中便包括创造香港电影盛景过后新格局的导演杜琪峰。
这一系列作品中,尤以内地观众最为熟悉的1983版《射雕英雄传》为最具代表性。在此剧开拍前TVB所做的调查中,有多达70%的观众赞成无线重拍《射雕英雄传》,这是在短短六年内观众口味亟待在全新娱乐环境中得到满足的直接表现。
事实上,无线电视也确实未有辜负观众期望。这一版本《射雕》监制仍是王天林,内中担任编导工作的也包括他的弟子杜琪峰。演员则是当时最新崛起的“五虎将”中的黄日华与苗侨伟,加上从千人海选中突围而出的海归艺员翁美玲,饰演配角的也都是完整经历粤语长片时代,具有丰富经验的谢贤、曾江等。对剧集品质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可能是强大的顾问团与编剧、武术指导阵容:倪匡、董千里、楚原、徐克、程小东、陈翘英以及张华标,皆是当时香港娱乐内容生产各环节中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人物。
59集篇幅的剧集被分为三段,于荧屏上完整重现修订后版本《射雕英雄传》中几乎每一个角色的完整动机与性格。同时,剧集也提供了较上一个版本还原度相对更高的古中国塞北大漠想象景致(尽管相关场景其实是在大屿山,今天大致是香港国际机场的区域拍摄的)。至为重要的是,通过引进内地电视台播映,《射雕英雄传》成为改革开放以后对内地电视观众最具吸引力的古装武侠剧,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神化”过程。至今说起谁才是荧屏上的最佳黄蓉,绝大多数观众都会脱口而出“翁美玲”。活泼灵动的面容,带虎牙的笑,以及符合大众心目中文本移置想象的“俏黄蓉”整体气质,令《射雕英雄传》小说、电视剧及出演此剧的翁本人,都在成倍数增长的观众群落中上升到上世纪80年代华人娱乐文化的代表符号。
上世纪80年代末,TVB的金庸改编剧相对冷却,既有成功在《鹿鼎记》《倚天屠龙记》中饰演一邪一庄两种迥异形态角色的梁朝伟在电视台末期不太成功的《侠客行》,也有选角完全失败的1987年彭文坚版的《书剑恩仇录》。金庸的长篇作品全部被翻拍过一遍,表演上带给人的惊喜与剪辑上顺应电影新浪潮方法的创新风潮已经过去。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和此时期进入商业类型电影巅峰的香港电影领域一样,以1994年张智霖版《射雕英雄传》开端的新一轮翻拍,将焦点凝聚于更自然主义的人物造型风格(包括演员表演与服装造型)及极端强调动作分解剪辑方式的武打动作呈现上。这时,最具代表性的TVB金庸改编剧当属古天乐与李若彤的《神雕侠侣》(1995年)及吕颂贤版的《笑傲江湖》(1996),前者以大量广角镜头配合动作场面的浪漫化处理,成功烘托出两名新生代演员在这部金庸笔下最彰显至情至性的作品中迥异一般荧屏偶像的冷面热心,后者则极力以更丰富的实景烘托群雄逐鹿的动势氛围,以此展现吕颂贤饰演的令狐冲在这一团江湖纷争中的云淡风轻。
这一时期的金庸剧中居功至伟的是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为TVB担任编导监制的李添胜,他监制的数部作品中还有黄日华饰演乔峰的《天龙八部》(1997)。继上世纪70年代超级长剧舞台化场景建构之后,非常罕见地使用电视剧以两三集篇幅讲一件极端遵守三一律事件的叙事方法(聚贤庄之会),从容面对新时代观众的态度,彰显出港剧创作者一方面应对着如同邵氏电影机构那样的批量生产窠臼,一方面仍能从这样的产出机制中爆发出惊人的全剧把控力。
融合华人世界
2000年以后,仅有《倚天剑·屠龙刀》这样极少数延续上世纪90年代武侠剧风格的作品问世,其后二十多年,TVB(也包括所有香港电视剧创作机构)再无金庸武侠改编剧问世。但随着金庸作品在两岸三地的广泛传播,新世纪前后,金庸剧改编的重镇已经逐渐从香港转向台湾地区和内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金牌制作人杨佩佩以马景涛、任贤齐等阵容拍摄的《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笑傲江湖》,一方面以大气磅礴的镜头语言,营造出极尽浪漫的古装世界,另一方面也因对原作桥段改动幅度过大及选角上的剑走偏锋而频繁遭到诟病。
同时期新加坡电视机构也拍摄了范文芳版本的《神雕侠侣》等,算是华人世界对金庸作品影响力的集体回应。世纪之交,央视版《笑傲江湖》宣告了金庸改编剧正式进入“大众化景观”时代,以李亚鹏、许晴等当时得令的实力派生旦组合,高度写实化的实景拍摄,成为这一版《笑傲江湖》最大的看点。自第一部改编电影《射雕英雄传》问世的半个多世纪来,金庸作品的影视改编大多数时间局限于摄影棚作业与情节剧规程,如央视版《笑傲江湖》这样拥有真正广阔的侠者胸襟与开放姿态的剧集,不仅在制作软硬件水准上力求“跨时代”,更在剧组与金庸本人建立的紧密信任关系(金庸一元钱象征性卖出版权)中,将金庸作品及其本人在内地的声望推到顶峰。
此时,港台电视剧改编热潮渐渐平息,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的两岸三地金庸电影改编作品,也散落于各种不同价值取向(许鞍华导演的《江南书剑情》《戈壁恩仇录》)、类型解构(王晶导演、周星驰主演的《鹿鼎记》及刘镇伟导演的《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甚至单纯对网络时代的产品供应(王晶、姜国民导演的新版《倚天屠龙记》系列)上,连央视开创的金庸武侠正剧本身,也在2000年左右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与《天龙八部》之后,逐渐成为了新纪元偶像制造的环节。
尤其在2010年以降,新出品的金庸改编剧,演员阵容已经无法达到胡军、周迅、黄晓明这样的水平,也在观众对“乱改”的声讨中,失去了作为作品被讨论的意义。而金庸在今日年轻人眼中的地位,看上去被遗忘,实则透过每年图书馆借阅及图书销量的高企可以看到,他并没有被忘记。
千帆过尽,经历了冷战、改革开放启蒙与商业化潮流之后,他的书被再度改编的影响,是否还如当初将武侠小说当成真正成人童话的一代人那样汹涌澎湃,已经是一个无法立刻被回答的问题了。金庸诞辰一百年了,他自己也已经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
责任编辑:
网址:侠影柔肠江湖梦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7568
相关内容
侠影柔肠江湖梦一剑定乾坤,一饮江湖梦
宝宝仙侠气数已尽,人妻仙侠拥抱未来
启程踏上古装武侠世界里,剑影伴随风华,演绎一场中的侠骨柔情
书的生命比人长!“刘知侠长篇小说奖”落户青岛,奖金最高10万元
永远的女侠郑佩佩!愿您旅途平安!
江湖儿女奏剑歌,星辰吞纳独步侠
《猪猪侠大电影·海洋日记》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扮演的古风女侠陆雪琪实在出彩…
身为女侠的我们怎能与柔弱男子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