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诗人却写出一流的作品,此诗不逊于盛唐边塞诗,句句催人泪下

发布时间:2024-10-13 15:16

唐诗宋词中的哲理诗句,如苏轼的'人生如梦',对人生哲学有深刻表达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解读#

唐朝不仅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更是文人诗人井喷的时代。这是诗人们集体的幸运,因为有了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才会让诗歌艺术在唐朝达到顶峰。正因为有了基数庞大的诗人群体,才会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这样站在金字塔尖的风流人物。然而,就因为那些明星诗人光芒太盛,让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被掩盖。

比如说中唐诗人李益,如果放在其它朝代,他的地位肯定不会像今天这样尴尬,说不定是文坛宗师级别。然而在唐朝,特别是在诗人层出不穷的中唐,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光芒却将他吞没。有的书籍说他是大历十才子,但主流的观点并没有将其排列进去。

不过,李益却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他的寿命很长,活到了八十多岁,在唐朝诗人中是极为少见的。二是他的边塞诗受到了相当的好评,在沧桑豪迈之中,又透露出一丝伤感。这和盛唐边塞诗中洋溢着的乐观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其实很早就考中了进士,但因为没有背景,迟迟未能得到吏部铨选官职的机会,虚度了很多时光。入仕之后,也颇不得意,便弃官远游,在燕、赵一带活动,还加入过幽州节度使幕府。这样的生活经历,让他获得了足够的灵感,才能吟诵出千古流传的边塞诗,足以和盛唐的岑参、王昌龄等人分庭抗礼。

这首诗是诗人在边关的受降城内听笛后的所观所感。受降城在哪里,历来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名将张仁愿为了抵御突厥,在今天内蒙古境内修建的三座城池,另一说则是唐太宗在灵州亲自接受突厥一个部落的投降,因此灵州就是受降城。

前两句的语言极为平缓,“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交待了时间、地点以及气候环境,更是构建了一个悠远怀古的场景。诗人将沙比做雪,将月光比作浓霜,渲染了此地的凄冷寒意,铺垫出孤独冷清的气氛,为后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七绝的前两句,是作者的所见,第三句则是作者的所闻。他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孤绝的受降城,凄冷的月夜之中,突然听到了芦管笛声。这种声音,虽然不会很响亮,但它打破了死一般的沉寂,让受降城仿佛被惊醒。

第四句明着是写边关将士,实际上写的却是情。被惊醒的又何止是受降城,还有那些背井离乡,保卫祖国的征人。他们听到这笛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思乡之情,一个个竞相向南眺望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在当时就非常出名,《唐诗纪事》就提到了它被度曲入画,谱入弦管,供天下传唱。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多么神奇的想象,仅仅使用了白描的手法,便将边地的艰苦,将士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中流露出的感情,让人感慨万千,国家的安定,边塞的稳固,就是靠这些士兵们的牺牲换来的。诗人读懂了他们的苦衷,并传播给百姓,铭记这些无名英雄。

这首诗表达的意思,与盛唐边塞诗是大相径庭的。盛唐,包括初唐时,边塞诗人往往充满着乐观精神,要么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要么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便是送人远征,也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当时看来,远征就是建功立业,所以才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感慨。

但是到了中唐时期,饱经战乱之苦的诗人们开始理解战争的伤痛。兵者再也不是取富贵的利器,而同样伴随着巨大的牺牲。所以,同样是边塞诗,它们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带给我们的就是简洁空灵、意境悠长的美感。

责任编辑:

网址:二流诗人却写出一流的作品,此诗不逊于盛唐边塞诗,句句催人泪下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75862

相关内容

好好好,句句不提山,却句句都在说山啊!
王昌龄最著名的一首边塞诗,短短4句,气吞山河,读后令人热血沸腾
从大唐奇才到阶下囚,人生跌至谷底的王勃写下此诗,句句令人断肠
沦落天涯的李商隐诗兴大发写此诗,短短20字一字不可改,荡气回肠
徐艺洋真是句句没提,却句句带名带姓,哈哈哈
句句不提爱,却处处都是爱!
句句未言爱,字字却含情
【夜听】唐代诗人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诗赏析
金庸笔下有位奇侠,学了门二流武功,却凭战斗天赋做到实战无败绩
终身未娶妻的诗人,被误解“禁欲者”,却写出一首凄美的爱情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