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苏轼:看透世情后各写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的好通透

发布时间:2024-10-18 21:26

唐诗宋词中的哲理诗句,如苏轼的'人生如梦',对人生哲学有深刻表达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解读#

王安石的《凤凰山》和苏轼的《洗儿戏作》,这两首诗都是他们看透世情后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的好通透,让人读起来感觉意味深长,久久不能忘怀。

有意思的是,王安石和苏轼可以说是朋友,两人尽管政见不和,但他们彼此欣赏。王安石年长(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苏轼比王安石年轻(1037年—1101年),两人同属“唐宋八大家之一”。

不过王安石仕途要比苏轼顺利,他在北宋名望大,道德文章为读书人所敬重,他发起的变法是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尽管失败了,但影响深远。

而苏轼有“才子”之名,仕途不顺,大半生天涯沦落,江湖漂泊,在功业上差了王安石很多,但要说到诗词歌赋和文化影响力、粉丝数量等,那王安石肯定是比不上苏轼了。

作为同时代的顶级读书人,两人在一些事情上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点在《凤凰山》和《洗儿戏作》里就可以看出来。

《凤凰山》:王安石终究是看破了!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人只有在步入老年后才会明白,快乐才是人生的宗旨。可是,人生的矛盾就在于,年轻时候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以及思想认识达不到,所以经常是能欢乐而欢乐不起来。

等到人老了,懂得了“花开堪折直须折”的道理,也有了资源和条件,可惜的是身体和心境都不是少年时。比如人在小时候嘴馋,可往往是等到老掉牙的时候才能随意品尝世上的美食。

富贵白头,这时候无论体力还是精力,包括心力都在衰竭,因为什么衰竭呢?都是因为青壮年时候的勤劳和忧愁烦恼啊。

王安石是这样,从古至今,又有什么人不是如此?

如果时光重来,那王安石会怎么办?

所谓五陵,就是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在长安附近,为富贵人家的聚居地。

而轻薄在这里的意思是风流倜傥,人不风流枉少年嘛,轻狂才是年轻人的本色。当然这样也是有条件的,那就在贞观开元的盛世,天下大治,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人们可以用大把的时间去享受生活。

斗鸡赛犬看似荒废光阴,不思进取,对天下安危和国家兴亡毫不在意,但这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这样的人生很美好,也不需要“知福”。

从历史来看,不起波澜、太平无事,甚至无聊的时期才是最好的时期。相反,那些英雄争霸是时期,刺激是刺激了,但对老百姓来说真的是“兴亡皆苦”。

时光当然不会重来,王安石也只是感叹而已,实际上天下大治是他的理想抱负,他毕生努力就是想要打造一个盛世。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他对于朝廷的积弊和危机洞若观火,他想要为国为民,免除以后的祸患和灾难,奈何壮志难酬。

《洗儿戏作》:苏轼的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聪明反被聪明误。苏轼自我检讨,就发现他一辈子就是因为聪明,所以看得太清楚,不能糊涂,结果自误。

如果他年轻时候不是那么锋芒毕露,才华内敛,笨一些,庄重一些,让别人知道他“堪以重任”,那他的仕途之路可能会顺利许多。当然辩证来看,如果如此的话,那无疑是中国诗词文学的一大损失了。

洗儿,即古代的风俗,古人在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的时候,会召集亲朋庆贺,给婴儿洗身。苏轼因此写了这首诗,从这点来看,聪明就是聪明,根本是不由自主。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可哪怕是苏轼这样的聪明,如果父母知道孩子以后会受那么多的磨难,那还愿意让孩子那么聪明吗?

愚鲁之人,如何“无灾无难到公卿”呢?

有人说苏轼“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句话是在讽刺权贵,有愤世嫉俗之意,这也太小看苏轼的胸怀了。

“愚且鲁”的意思是简单、质朴,不是愚蠢、鲁莽,如果理解为愚昧无知,反应迟钝,那这样的人连生存都成问题,又怎么能够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步步高升呢?

苏轼是想说才子的性情跟仕途的环境、需要不吻合,要想做官,就是要和光同尘,才华内敛,聪明在心里,会装糊涂,但又不是软弱无能,也不是毫无原则,不敢作为。

要大才不要小才,苏轼希望孩子以后能够吸取他的教训,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灾难。其实仕途走到一定高度就会知道,“中庸”不是平庸,允执厥中,搞好各方面的关系平衡,实乃大学问。

春秋卫国有个大夫宁武子就称得上难得糊涂,“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对于这个道理,以苏轼之智,自然是明白的,所以他对儿子的要求是大智若愚。

无为无不为,在这个世界上,能明白其中奥妙的人不多。

责任编辑:

网址:王安石和苏轼:看透世情后各写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的好通透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79786

相关内容

斗了半辈子的苏轼和王安石,登上名山各写下首千年经典,高下立判
王安石拜相,苏轼专门写诗嘲讽,3年后王安石为何还力保他不死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上联,虽平淡无味却成千古绝对,至今没对出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为何互相瞧不起?
苏轼出狱后写下一首诗,写罢,掷笔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啊!
“乌台诗案”的祸源,竟出自苏轼的一首词,这首作品有何神奇之处
苏轼入狱,狱卒拿来一条鱼,突然崩溃大哭,写下一首诀别诗
不要再炒作苏轼了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真的就因为黄州东边那块地?其实原因在这里
端午节:苏轼的三首诗词,写尽了人情,悟透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