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为何说:没看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诺奖和作品无关

发布时间:2024-10-19 16:44

9. '活着为了讲述' -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 #生活乐趣# #阅读好书推荐#

2012年,莫言捧回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举国欢腾。作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获奖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

一夜之间,莫言的名字家喻户晓。全国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朴实的山东作家身上。而莫言的作品也纷纷加印新版。

一时间洛阳纸贵。网络媒体也不甘落后,不计其数的语录打着“出自莫言”的噱头在各大网站上出现,如雨后春笋,真假难辨。连莫言本人也惊诧道:“我何时说过这些?”

然而,巨大的荣耀也会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不同的人对莫言此次获奖也有不同的看法。除了大加赞赏,作家刘震云则选择避重就轻不多评论,而知名画家陈丹青就认为莫言得奖与作品无关。

是文人相轻还是实话实说

莫言获奖后,作为同行,作家们难免会被记者追问对于此事的想法。

刘震云,与莫言同为矛盾文学奖获得者,获得过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和2018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也被数次追问有何感受。

尽管不胜烦恼,刘震云仍然以一种幽默风趣的口吻说:“这就类似于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烛夜,大家问我什么感受“。这样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也突显了刘的高情商。

而陈丹青的回答可就没这么委婉了。他直截了当地回复:他没有读过莫言的书,对他也不是很感兴趣,只是出于礼貌表示祝贺。而莫言得奖实际上与他的作品并无很大的关系,只是诺贝尔委员会识时务。

此话一出,不少人心生不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陈丹青的回答则表明他还未调查就先下了结论,带着一种预设立场去评判莫言,这样的行为是否合适?

还未了解作品就认为够不上诺贝尔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过于简单粗暴?另外,质疑诺贝尔奖将文学奖颁给莫言是一种政治上的妥协,实际上也暗含着对诺贝尔奖权威性、公平性的贬损。这样的话,造成了对两方的否定。

陈丹青为什么会作这样的发言,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陈丹青何人

陈丹青与莫言为同一时代的人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画家、作家、艺术家、评论家。他年轻时在苏北农村、赣南插队落户并自习绘画,成为小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1980年,他的《西藏组画》在中外艺术界引起轰动,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他本人名声大震,自此闻名遐迩,并成功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年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用,成为美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然而,2004年,陈丹青再次辞职,他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愤懑情绪。

他在给学院提请的辞职报告中披露,自己难以适应体制内被动而勉强的教学,荒废光阴,渴望做回个体艺术家继续独自画画。此文一出,再次轰动社会,引发民众对于现行教育体制和素质教育的大讨论。

陈丹青曾经数次具体地描述过自己不满的原因。他不认同招生时还要参考英语水平,不认同“学术行政化”的体制,认为凡事先填表格的程序冗余而无用。

作为中国油画界的翘楚,陈丹青的绘画成绩斐然。作为批评家,陈丹青的言论也非常直接而犀利。面对社会的不公平,他很少委曲求全,往往直抒胸臆,将尖锐的矛头指向他的批判对象。

随着“语出惊人”的次数过多,陈丹青也被称作“嘴炮”。

诺贝尔奖沦为政治工具?

此次陈丹青再一次发表了他嘴炮的风格,在国民情绪正激昂的时刻给大众泼一盆冷水。若要正确看待他的言论,还需要结合他的个人特质与思考逻辑。

正如上文所说,陈丹青的童年和青年经受了太多苦难,一举成名后去往美国,见识到西方世界的种种思想,再回归国内,难免会有一些思维差异并未调整过来。

上世纪末,我国还处在一穷二白的时代,与西方国家在经济、文化上存在一些差距。陈丹青眼见社会的不公,骨子里仍是那个在江西插队的艺术青年,如今颇有声望,也是本着希望祖国更好的心态,才会常常做一些揭露和批判。

喜爱陈丹青的人称他为“当代鲁迅”,认为他对社会有着高度的责任心。不喜爱他的人常常诟病他的表达方式。

诚然,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做任何调查,贸然进行批评。这批评的价值很难说有多高。因为这样的观点,往往带有本人预设的立场,未经检验,难以服众。

陈丹青评价此次莫言得奖,就属于预设立场。莫言的得奖,也许和翻译水平有关。也许,中国在国际场上的地位进步,才使得中国人的作品进入了国际评委的视线。

至于最终得奖,是否和作品无关,需要看作品质量。真正作品质量如何,还须读了之后再做讨论。无疑,莫言的作品在国内受到了广泛认可。《透明的红萝卜》曾震动文坛。

就连挑剔的陈丹青本人,在几年后,在一次沙龙活动中再次谈及莫言,表示“在看过莫言的一些讲话后,觉得他还是挺有意思,很想去读一读他的书了”。

但这句话的传播度显然小了很多。当年的质疑传播开后,有不少人未经思考,也开始怀疑起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倾向,这无疑对莫言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小结:

近些年来,刘慈欣获得雨果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越来越多的国人捧回国际上的重量级奖项。可以想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各个领域内的突破只会越来越多,文化输出、科技输出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我们大可以重拾自信,不必花更多心思疑虑获奖是否与作品无关。

责任编辑:

网址:陈丹青为何说:没看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诺奖和作品无关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80700

相关内容

莫言:获诺奖却被15名作家联名反对,他真的不配拿诺贝尔文学奖吗
莫言的作品入没入教材应不应该入?我看应该谁赞成谁反对?
第一次以汉语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不是莫言,而是他
获得诺奖的莫言,本应受到尊重,为何却遭到许多学者与读者的鄙夷
中新人物丨莫言:获奖十二年后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何作品没有编入教科书,反而受世人谩骂?
莫言:五年级辍学,因邻居家一天能吃三顿饺子,于是走上作家之路
嘴炮“文化人”,陈丹青:“我母亲像条狗一样死掉了,一动不动”
刘震云: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内至少10人也可以
莫言领奖时台下掌声和议论不停,他说出一句感言后,台下顿时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