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音乐人杨恩华的光明之旅
培养感恩之心,感谢身边的人和事。 #生活乐趣# #兴趣#
原标题:视障音乐人杨恩华的光明之旅
杨恩华(右)和刘清意在广州大剧院演出现场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楠
3月3日午后,广州春寒料峭,空气潮湿。在广州大剧院舞台,27岁视障音乐人杨恩华正在演奏阿炳的经典曲目《二泉映月》。在他眼中,观众席一片漆黑,只能“看到”舞台的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
他与同样年轻的钢琴家刘清意共同演奏,偶尔出一点小差错,但不慌不忙;一曲过后,他放下二胡,站起身来,鞋尖在地板上小心探寻着,往前走了几步,开始“栋笃笑”表演。
这是杨恩华第一次以普通话形式在公众面前表演“栋笃笑”(类似于北方的单口相声)。之前他都是用粤语来表演,所以这次他感到有点紧张,怕观众不笑。
从突然失明到转变心态
杨恩华出生于哈尔滨,因早产导致视网膜受损,先天只有“一半”视力。小时候他总觉得自己与普通人无异,在深圳读小学,直到六年级,他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普通”了——他患上白内障,而后视力逐渐丧失。
“那时候家里人不太接受我视力差的事实,只要有人在他们面前说我盲、瞎,他们就会跟这人打架。”他说。
他仍然清晰记得视力下降的那段日子——完全跟不上普通小学的课程,校长对他家人说:“你的孩子实在不适合在我们学校读了,会耽误他,还是送去特殊教育学校吧。”那时杨恩华年纪小,不懂失明意味着什么。他的家人备受打击,把他送回户籍所在地哈尔滨读盲校。
到了盲校,杨恩华才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盲校里有视力比他好的,也有完全失明的人。“当时与失明的人相处,我甚至还有一点优越感。”他说。
2014年,杨恩华随家人移居香港。2017年,他上了普通高中,但突然之间视力又下降到不足5%,看不到字了。医院没法给出诊断,医生说,他30岁之前极可能完全失明。“这一次我完全接受不了,我害怕失去那些我原本拥有的东西。”杨恩华说。
在此之前,他走路从不用手杖,学了盲文也一直不肯用。到了2017年之后,他不得不接受以“盲人”的方式生活。
后来他参加了一个中学生音乐剧团。参与者们一起排戏、唱歌、跳舞,过上为期两个月的集体生活。杨恩华因视力问题而闷闷不乐,但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总是很容易把别人逗乐,慢慢地,他不再纠结失明的事情了。“我就想,虽然遭遇了这些,但我还有我的价值。”他说。
也许视力真的不代表人生的一切。音乐剧表演结束后,杨恩华感觉自己的心态开始转变了。
把痛苦无奈转化成幽默
与众多视障人士没有什么不同,杨恩华也学过按摩,尝试掌握这种盲人最常见的谋生手段。但爱护他的家人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十三岁时,他在奶奶的建议下开始学习二胡。
学了半年,他去参加一个市级比赛。他拉了一曲《赛马》,但中间忘记乐谱,中断之后,他硬着头皮继续拉。撑到演出结束,全场的评委和观众都笑了,他感到尴尬无比。“但最后我竟然拿了铜奖,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之后就更有动力去学二胡了。”
一开始,杨恩华并不特别喜欢音乐。他对二胡也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近乎失明后,他的家人鼓励他继续在音乐领域深耕。于是他四处学艺,教导过他的老师有著名二胡演奏家赵义君、甘柏林、李阿平、曹天立等。
在广州大剧院的演出现场,他与钢琴家刘清意演奏了曹天立作曲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接地气”的曲名与激情澎湃的演奏让现场部分观众忍不住跟着摇头晃脑。这是本场演出中杨恩华最满意的一曲。
“我遇见很多很好的二胡老师、音乐老师,但曹天立老师是我的师父。2018年,我拜他为师,在他的家里吃住、上课,除了拉琴,他还教了我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为人处世。”
在二胡界,曹天立以流行民乐风格和创新技法闻名。他鼓励杨恩华尝试更加创新的演出,打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界限。“现在很多音乐学院的作品对我来说太‘阳春白雪’了,过于追求技巧。但其实我更喜欢演奏‘下里巴人’的作品,注重整体,旋律更优美。”
而在香港盲校,一位姓方的志愿者老师还教会了他如何适应盲人生活,并鼓励他去玩话剧、音乐剧。在方老师的引导下,杨恩华发现了自己对表演的热情,才有了这场融合“栋笃笑”的实验性演出。
在演出中,他把浓烈的情感注入音乐,把痛苦无奈的经历化成幽默的语言,在“栋笃笑”中得到消解。“我并不是想用‘栋笃笑’来掩盖什么,我只是用另一种方法表达别人可能觉得很悲惨可怜的事情。”他说。
用书籍与音乐建构精神王国
杨恩华小时候很害羞,不太敢与别人说话。学二胡伊始,上台表演腿会发抖。随着二胡技艺精进及演出经验的积累,他越来越敢于表达了。“尤其到了香港的盲校读书后,老师们不断给我机会,让我当各类活动的主持人,久而久之也算练就了一点口才。”
他走过哈尔滨、深圳,最后定居香港。每座城市都给予他自我发展的机会,以及不同程度的关照与包容。但香港的共融精神让他对这座城市产生浓厚的归属感。“残障人士在这座城市能有更多机会,因为不少香港人愿意投资弱势群体、有潜力之人的艺术发展。”
但一个盲人的音乐之路并不容易。学习二胡最大的障碍是读谱。盲文乐谱的出版并不多,即使有,普通的10页乐谱,转译成盲文就需要好几十页。在还有模糊视力的时候,音乐老师需要耐心地在黑板、白板上写出大字;近乎失明之后,他经常需要找二胡专业的学生帮忙唱谱。“这太耗人力、物力了。”他说。更多时候,他得依靠自己的听觉和记忆来学习作品。
盲人学音乐也有独特优势。他说,有的视障者的触觉特别灵敏;因为没有视觉干扰,他的听觉灵敏度在盲校、在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中是比较突出的。
如今,他已经接受自己“与众不同”的事实,与视障朋友的相处也让他找到归属感。当记者以为音乐是治愈其心灵、使他接纳自我的良药,杨恩华却说,二胡确实能够帮助他抒发情感、排解郁结,但要真正“治愈”他的心灵,靠的还是读书。杨恩华从小就喜欢读书,失明之后,他喜欢听书,走在路上也总是戴着耳机。“我的生活习惯简直是在残害我的耳朵。”他说。
“只有在阅读的状态中,我才能够打破空间和时间的枷锁。”他热衷于参与读书会,在浩繁卷帙中去到更多地方。读文学游记时,他能够借着作家的眼睛体验世界各地的文化;读中国哲学如道家、儒家经典,则让他更加豁达;读外国经典著作,更让他“看见”夜空中的群星闪耀。
书籍与音乐共同组成他的精神王国。
为更多视障人士创造机会
杨恩华的音乐理念是“为而不争,自胜者强”,选自《道德经》的不同章节,他合并成一句,组成自己的座右铭。2010年,他参加阿炳老家江苏无锡举办的一场比赛“阿炳艺术节”,结果名落孙山,他很受打击,就在酒店大堂拉起《二泉映月》,意外感动了一位来自吉林的二胡老师。
这位老师介绍二胡演奏大师甘柏林给他认识。甘柏林问:“你学音乐到底为了什么?”那时他还小,说学好了还想参加比赛、拿奖。甘老师说:“你不要和别人比,学音乐要和自己比。”
2019年,杨恩华在佛山尝试第一场实验性的个人音乐会,但现场观众寥寥,他很沮丧。他的师父曹天立对他说:“你作为一个演奏者,台下有一个人跟有10万人没有差别,你的状态都是一样的,干吗沮丧?”
受师友启发,他一直在摸索如何了解自己并超越自己,做到真正的“为而不争,自胜者强”。“自知者明,当人们不了解自己、看不清楚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盲人。”他说。他想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通过演出传达给听众,传递鼓舞心灵的力量。
他不仅学音乐,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视障人士创造机会,提升就业率。因此,他还参与推广盲人象棋以及编撰出版盲文图书。“只靠一个人确实是做不过来的,这条路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参与。”他说。
将自己感受到的“风景”分享给游客
杨恩华至今还是怕黑。他唯一能看见的是隐约的光源,“虽然我夜里不需要灯,但走路时,如果有光,它会让我找到方向”。
最近他在学习粤语说唱艺术的地水南音,尝试自弹自唱;他也学爵士乐,打算在七月办一场演出,用二胡演奏爵士乐;为了多一条出路,他又学了流行乐。最近他还与两个盲人朋友、两个明眼人组了一支流行乐队,他负责客串演奏二胡。
也正因为看不见,他用其他的感官努力感受世界。闲暇时他喜欢爬山,感受双脚踩在石头上,听到风穿过树叶的声音,感受空气和着泥土的潮湿气味。
最近,他与香港的共融管弦乐团合作,找来本地的导游团体培训视障人士,让他们以听觉、嗅觉、触觉感知,将自己感受到的“风景”分享给游客。游览完风景,他们会带游客去一家特别的餐厅吃饭,服务员都是残障人士。而这支共融管弦乐团则会在餐厅里演出。
结束完一天的课程和穿插其中的琐碎事务,杨恩华点开“网红”儿童歌曲《勇气大爆发》,奖励自己付出的辛勤努力。
责任编辑:
网址:视障音乐人杨恩华的光明之旅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8840
相关内容
视障音乐人杨恩华的光明之旅颂我华初——是光明 是希望
华妃真心疼爱胖橘,视他为自己的夫君
苏韵书香丨全民阅读蓬勃发展 书香江苏更添活力
《闪光的夏天》:真实的“闪光音乐节”,开启四地城市的闪光音乐之旅
本周五视: 1️⃣狐妖就是杨幂的“统治区” 2️⃣刘端端:没想到《庆余年》
第一集特辑:陈若华的另类历史与蜕变杨超越杨超越
品阅墨香书韵 感知古今文脉
痛惜!知名音乐人突然去世!他的作品家喻户晓
华服加身,全场目光聚焦杨紫演绎的悲情戏份堪称教科书杨紫诠释的角色充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