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堂瓦舍,匠心守护 给古建筑穿上新“外衣”的人
古建筑屋顶瓦当的美学设计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传统文化美学解读#
海报新闻记者 朱德蒙
2024年,90岁的尼山书院奎虚书藏楼进入修缮期。63岁的孔宪来带着施工小队开始对墙面、楼顶等进行整体修缮。
在古代,受技术条件限制,掌握多种技能的建筑工匠作用显著,工种齐全,比如瓦匠、木匠、石匠等。其中,瓦匠主要负责修补建筑本体。由于这一工种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所以时间越久越能展示出个人的能力。
从事瓦作40多年的孔宪来,便是如此。
孔宪来
建筑史上的伟大贡献者
作为祭祀孔子和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地方,孔庙和孔府规模宏大,建筑繁多。因此,自孔庙孔府建成开始,便生活着一群工匠,专门负责建筑的修缮。
即便如今,时间过去了很久,机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但在曲阜,依然有大批的工匠,依靠修缮为生。他们有的是木匠,有的是瓦匠,有的是石匠,擅长修缮各类古建筑、墓葬,建造仿古建筑等。从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开始起家,再奔向五湖四海。
和两个选做木匠的弟弟不同,孔宪来拜师做了瓦匠。
瓦匠,简单说就是从事砌砖﹑盖瓦、桥梁、道路等建设工作的建筑工人。瓦匠的工作历史悠久,极富技术性,他们也被称为“建筑史上的伟大贡献者”。
初中毕业后,孔宪来先到济南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回到曲阜,经人介绍,拜三孔瓦匠高昭彬为师。虽说是拜师学艺,但对于瓦工来说,并没有什么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依靠实践和经验积累。
在建筑队里,孔宪来不只跟着师父学艺,师叔师伯、师兄弟们无论谁有活,他都会去打下手,和泥和灰、推沙运土、筛沙筛土,跟着大家一起扎脚手架、递砖抛砖等。
半年后,孔宪来也可以跟着师父们上脚手架,学习砌砖、勾缝等。
如同人类生老病死一样,建筑也是如此。不过,建造技艺延续至今,并没有多大改变。
孔庙鸟瞰图
自始建孔庙孔府以来,祖祖辈辈的工匠在孔庙孔府修缮建筑,多时可达200余人。木工组、瓦工组、油漆工组、铁工组……从年初忙至年尾。哪个地方的石块有损坏,工人就去对损坏的石块进行清理剔除,再用新的材料修复。周而复始,岁岁年年,一直到今天。
学成后,孔宪来负责的第一处建筑是孔庙十三碑亭。
孔庙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
彼时,因为碑亭有些地方的瓦片、墙皮脱落,需要进行修缮。孔宪来负责修缮这些破损的地方。
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进程中,古建筑被称为城市中一处温厚又敦朴的存在。亘古通今,对建筑的保护修缮则是文物保护的重要一项工作。
瓦匠,便是给这些建筑穿上“外衣”的人,而穿得合不合身,好不好看,则全看瓦匠的“功底”。这个“功底”,除了经年累月的积累,还有耐心和细心。
比如,在建筑修缮时,有一道浇水的工序。当反复对砖面浇水直到不能迅速干透,最后一遍浇水晾至七八成干后,再进行墙面涂抹,修缮后的建筑可以保持至少50年。但如果仅是把坏的地方剔除,不浇透砖,直接涂抹,那么建筑寿命则大大缩短。
所以,慢慢来,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
40余载,墙上见功夫
位于大明湖畔的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国学分馆)主体建筑奎虚书藏楼,1934年始建,建成于1936年,见证了一座城市的阅读史和发展史。
奎虚书藏楼
近年来,奎虚书藏楼因屋面漏雨、清水墙面红砖酥碱严重等问题,进入修缮期。
作为一座近现代建筑,奎虚书藏楼特征鲜明。楼体平面为“山”字形,墙体上身为红砖砌墙,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立面按五段处理,南、北两端和中间部分稍凸出。建筑顶部女儿墙做叠落状马头墙处理,正中为“奎虚书藏”四个大字。南、北两端的女儿墙也采用叠落的马头墙形状,与中间部分相呼应。
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砖的出现时间较早,有“秦砖汉瓦”之说。因烧制工艺、使用性能等原因,我国古代建筑大多用青砖砌筑。近现代,受通商开埠影响,欧洲红砖在一些城市出现,砖的砌筑及排列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建筑整体也更为华丽、庄严。红砖砌面的奎虚书藏楼,便是其一。
奎虚书藏楼修缮开始后,山东省文物工程公司对楼体进行检查。当看到墙面的元宝缝时,工作人员为难起来。
建造房屋时,在砖墙外墙面砌成后不抹灰、不贴面,只需勾缝即为成品的墙,称为清水墙。其中,勾缝指砌盖建筑时,砖块与砖块之间会有缝隙。这条缝隙如果不填塞会有被风雨侵蚀的危机,所以需要工匠用砂浆将其填塞饱满,让砖块之间连接得更为牢固,也使墙面更加清洁、整齐和美观。
清水墙的常见缝制有四种:斜缝、凹缝、平缝和凸缝(元宝缝)。这里面,以元宝缝的勾画难度最大。
公司找到孔宪来时,他没有立即答应,而是需要到现场看情况后再说。
勾元宝缝
在孔宪来40余年的工匠生涯中,这是他第二次见到清水墙面用元宝缝勾缝,且这条缝的宽度仅为0.6厘米。对他来说,十分考验技艺。比如上灰时,如果太细,凸显不出来,如果太粗,又影响美观。
孔宪来让同事买来七八种粗细各不相同的塑料管核验,但0.6厘米的元宝缝实在太细了,这些塑料管不是太硬、太宽就是太软。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意外的是,从短视频里看到的高压穿线管,让孔宪来找到了灵感。
找到趁手的工具后,孔宪来带着队伍开工,一边干,一边教他们勾缝技艺。
和过去师徒传帮带不同,孔宪来不收徒弟,他更喜欢“同事”关系,只要有难题都可以来问他,想学手艺的也都可以跟着学。
不提条件,不贪名利,不藏私,是孔宪来的准则。
技艺没有上限,瓦匠有时限
奎虚书藏楼的修缮正好遇上麦收,孔宪来一边盯着修缮,一边回家收麦子。
年少时,因为家庭条件一般,哪里给的工钱多就去哪里,天南海北地跑。从曲阜到济南,再到江苏、山西、海南等等。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在外,而40余载春秋,修缮的建筑数也数不过来,经历更是多彩。
某次,有人请孔宪来去外省修一座古塔。那是一座十几层的砖塔,塔的两边几乎都已塌陷。然而据传,直到现在,也没人敢修那座塔,因为基本有去无回。在听到这段传闻后,他也没敢去,“好像说塔里有野兽。”
时代发展,高楼林立,从岁月中走来的古建筑因为多种原因,亦在慢慢消减中。而且,修缮好的建筑,近期不用再次大修。所以有人说,修缮工匠也在面临着失业。
但孔宪来并不认为。随着各地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瓦匠也变得忙碌起来。即便机器能够替代一些工种,但瓦作很难有现代机器可以代替。
不过,瓦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退出这个行当。
63岁的孔宪来说,再有三四年,自己也该退休了。年龄太大,爬不了架子、上不了房顶,体力不允许。
退休后,他有个计划。家里还有两亩地。等以后干不了了,就回家种地、种蒜薹,再养几只羊。有个活干着,总比蹲着玩好。
奎虚书藏楼红砖墙面在经过2个多月的修缮后,终于要完工了。全新的奎虚书藏楼将在内部装修结束后,于年底重新与读者见面。
孔宪来也将去往新的古建筑现场,开始新的修缮工作。
责任编辑:
网址:青堂瓦舍,匠心守护 给古建筑穿上新“外衣”的人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88400
相关内容
你是我拼了命,也要守护一辈子的人 度华年度具匠心二创召集令 | 剧综剪刀手中华世纪坛举办艺术守护匠心活动,画展现场为北京文化守护者画像
古建筑如何防雷
王有胜穿上新军靴,笑容满面地参加阅兵,还向步兵们挥手致意
山西古建筑文化艺术展在太原举办
当她决定穿上名为“母亲”的盔甲,心中便增添了一丝牵绊!
孟子义的新剧里,姜桃花的紫衣造型真是美极了,我觉得她穿上紫衣真是绝美
山西博物院推出“时空变调——山西古建筑数字艺术展”
《庆余年第二季》爆款改编圆满收官,新丽匠心之作再创巅峰
怎么会没有遗憾呢,那可是他愿意用生命去守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