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方建勋:练书法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娱乐

发布时间:2023-12-07 16:15

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生活乐趣# #阅读分享#

原标题:书法家方建勋:练书法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娱乐

南方网讯 近日,书法家方建勋到广州、深圳举行了系列讲座,并在广州美术学院70周年华诞的“大展·名家·创作系列讲座”之“中国书法与‘中道’精神”后,接受南方网记者专访,为读者介绍他的新著《中国书法十五讲》,阐释他在书法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思考。

讲座现场

方建勋是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美学博士、艺术史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世纪90年代深造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师从书法家黄惇,获得书法篆刻专业硕士学位。于2008年入北京大学,随美学家朱良志攻读中国美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方建勋作为北大教师,将书法与传统审美结合于课堂,用生动有趣的授课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其“北大书法公开课”在学校内极受欢迎,课程视频发布到各大网络平台后,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他们用过千万的点击量,表达了对这门课的喜爱。

练书法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娱乐

方建勋认为,书法艺术不应当是“实用主义”的,在快节奏的时代,书法能让人慢下来,让人专注于一件事情,让精神回到自己的世界当中,享受艺术之美、书法之美。“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本身才重要。练习书法不是为了实用,是为了纯粹精神的娱乐,而且是一种很高级的娱乐。”他认为,对于他以及广大练习书法的爱好者而言,书法永无止境,它将伴随人的一生,作为慰藉精神的媒介工具,书写一方独特的精神天地。

书法艺术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书法中的字形和韵味也值得仔细品味。方建勋举例,伊秉绶被誉为隶书庙堂气象的代表书家,“柘庵”两个字的结构造型,方方正正,感受到建筑之美。“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笔画的力度、结构的方正感,再慢慢地去联想,联想到各种自然物象、人间万象,这就是书法欣赏的入门之途。”

临帖不断,书法是一生的修行

谈及如今在网络上广受学生们喜爱的“书法与审美实践课”,方建勋表示在这门课中学生将会进行“三位一体”的学习,即书法审美、书法历史、书法技法。正是这样丰富生动的课堂内容,让他的课在北大校园内极为火爆。后来他的课程传到了网上,在B站、百度等平台上异常火爆,各大平台播放量超千万。

讲座现场

方建勋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字体、要不要临帖、如何临帖、临帖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他强调临帖不是终极目标,而是获得自我表达的书法工具,以探索进入书法之门的正确途径,“取法乎上,汲取历代书家的经验”。掌握用笔,处理结构,章法布置,审美评判等能力,在不断的临摹中探求书法的气韵之美。

如今,已经“功成名就”的书法家方建勋仍然临帖不断。“临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应当从笔法、墨迹这样的细微之处入手,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艺术感觉越来越好,创造力越来越强。”他说。练习者从中逐渐感悟到书法的道理、笔法、结构、章法、布局,逐渐就能从心所欲,达到“不逾矩”的境界。对于方建勋来说,书法,是一生的修行。

成年人也可以学书法,继续美育

社会上存在一些对书法的误解,比如,现代人普遍练不好书法,是因为缺乏童子功,成人之后再去学习书法,只能习得皮毛,最终练成所谓的“老干体”。方建勋明确表示不认同这一说法。

早在学生时代的方建勋,利用课余时间教书法赚取生活费,至今方建勋教过的学员已超过一万人。在海量的教学经验中,他摸索总结出一套针对成人的书法教学体系。学员只要通过两年时间的训练,系统学习篆、隶、楷、形、草五种字体,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当然,学习书法“从娃娃抓起”,也不失为更稳妥的办法,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了成人零基础学习书法的作用。

方建勋认为,书法作为一种美育,是可以在中小学进行推广和普及的。这个普及并不是说让每个人去成为书法家,而是训练学生的个人感受,感受到书法的美感,这才是真正的美的教育。同时他认为审美的教育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审美的教育,那么学生们就完全无法辨认作品的好坏,无法拥有自己的审美眼光。他认为,这样的普及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化科普,是一种审美情操的陶冶与提升。

相关书籍介绍

日前,方建勋新著《中国书法十五讲》出版。该书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书法审美与实践”的讲稿整理,内容既触及书法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书籍附有课程视频、古代碑帖临写示范视频,一书在手,可赏、可读、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作者简介

方建勋,北京大学美学博士、艺术史博士后,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副会长兼教学总指导,央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书法、篆刻研究,著有《书法课:字美在何处》《书法课:行书的故事》《书法课:临帖九讲》《印境》等。

精彩书摘

引言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给北京大学本科生开了一门书法课程,叫“书法审美与实践”。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文、理、工、医,什么专业都有。

这些学生基础不一,有的在中小学时练过书法,有的以前没怎么接触过书法。但是,他们都很想知道:书法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艺术?美在哪里?书法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书法该怎么学习?如何让自己的字写得好看一点?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大问题:书法审美、书法历史和书法技法。所以我的书法课,努力将审美、历史和技法结合起来。

基于以上问题,我设计了本书这十五讲的课程内容。

没有汉字即没有中国书法。汉字如何起源?有何特点?汉字书写怎么会成为一门高级的艺术?第一讲绪论即回答这些问题。在书法的世界里,汉字有篆、隶、楷、行、草五体呈现形态,它们是书法创作的“素材库”。五体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五体各有什么美感?这构成了第二讲。汉字的创造,五体的演变,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应用,所以书法作品总不离“内容”。“书写内容”都有些什么呢?这便是第三讲的主题。这三讲,是理解书法的基础知识。

从第四讲开始,进入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点画、结构与章法是书法艺术的“三要素”。我们练书法,所说的“书内功”的着力点也在这里。在第四、五、六讲中,我用了大量的细节图例,甚至学生的习作,来解析点画、结构、章法的美感、法则、原理及其与审美观念的关系。

“看”书法,中国人还持有一种独特态度,即视书法如生命。从生命的角度看书法,最具代表性者如苏轼所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点画、结构与章法因而不只是文字符号层面的一种视觉形式,更是生理与精神层面皆具足完备的鲜活生命征象。第七、八两讲意在揭秘书法里的神、气、骨、肉、血。

你肯定听说过“字如其人”“见字如面”,这背后意味着书法是书写者这个“人”的表达。作为“人的表达”,最直接的一点是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因此,在第九讲里,我们试图解答:情性与书迹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情绪—书迹的变化是否能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印证?

表达情性,需要手中的笔。越是高明的书法家,笔法越是精湛和独特。笔法几乎是中国书法的“不传之秘”。笔法的奥秘在哪儿?第十讲“笔法”,意在梳理笔法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原理。有些读者可能会想,笔法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讲,而放到这里才讲?因为在我看来,笔法实在是太精细微妙了,一上来就讲笔法,对非书法专业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唯有课程过半后再来“看”笔法,才能“看”出一些门道。因为笔法不是静态的,静态的是书写过后的结果——点画。点画是结果,笔法是过程,它是动态的。

一次书写,即是毛笔的笔锋在纸上作各种运动的一个过程。书法的书写,就如一场舞蹈,唐代人甚至以现场“观看”张旭、怀素这样的大草书家挥毫为美事。书写过程本身,是心与手并用的活动过程,写到痛快处,更是“心手双畅”!今天我们喜欢练字,也是由于“书写过程”本身的“魔力”。第十一讲主要就着眼于“书写过程”。

随后的第十二、十三讲,是从实践方面谈谈书法的学习。书法的学习,不外乎“临帖”与“创作”。“临帖”这一讲,主要是谈临帖的基本原理。临帖是对范本的复制吗?临帖有多大程度的自由?临帖与创作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曾经困扰我多年,我心中逐渐明朗了,希望所分享的对想学书法的读者有所帮助。有的读者可能还想知道一个具体的范本字帖怎么临。考虑到这一点,在本书的最后,附录了“古代碑帖选临”。篆、隶、楷、行、草,五体都有,我选了一些范本并拍摄了临帖视频。当然,临帖的方法有多种,我的这些临习,也只是出于我个人对范本的理解,仅供参考。

在“创作”这一讲,依据我的教学经验,讲到了一个初学书法者可以尝试的创作法,以及渐入佳境后或许可以践行一辈子的创作法。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极为注重法则和传承的书法艺术怎么去创新呢?答案要从历史中找。一部书法史,既是传承史,也是创新史。历代书家的风格演绎与创新的背后,隐含了一些共通性规律,相信这些规律可以启发今天的我们。

对于中国书法家来说,创新与个性并非最高的审美追求。最高的追求是什么?是书法的意境与境界,在追求理想境界的过程中自然流露自家性情,从而形成自家风格。第十四讲“意境与境界”,意在探寻书法意境的美感特质以及书法最高的理想境界。我们常说书法可以“修心养性”,原因也在于此,因为修习书法,一方面是沉浸于笔墨佳好,另一方面是心境层面永远向上攀升,努力企及天真自在的境界。

最后一讲,是“时代审美与个体选择”,通过书法发展史上的几个“点”来了解书法的时代特点以及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个体在这个潮流中如何做出抉择和应对,既是从历史看审美,当然又不乏当下的意义。

这十五讲,希望学生在感、知、行这三方面均有所获。这也是我讲书法课时倡导的:审美(感)、历史(知)与技法(行),三者要齐头并进。

在这三者中,我最注重的是“感”,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真正“感”到书法的美。唯有“感”才能入心,才能真正喜欢“看”书法或者“写”书法。学生们课业都很忙,但也需要在燕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给自己留点“空白”稍作松弛。这个课堂,意在帮助大家“感”到书法之美——汉字笔墨构建的一个诗意世界。

我曾对选课的学生说,也许很多年以后,你回忆起来,在燕园的岁月当中,有那么一门小课是在审美中度过的,就是“书法审美与实践”。所以我努力让我的书法课变得“好玩”一点,“易懂”一点,帮助大家领会中国书法的独特美感特质。尽管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毛笔实用的时代,但是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图像,不受古今时间的限制,甚至由于也不受限于任何的客观物象,以至拥有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性”,从而具有一种“当代感”。

有一个同学在课程结束时,写下这么一段笔记:“在忙碌的期末季,在被各种作业和论文的截止日期追赶时,我突然发觉,书法的课后练习并不是一项让我感到焦虑的作业,相反,它为我构筑了一个独属于我自己的诗意的小世界。充满仪式感地收拾干净桌面,铺开毛毡,在淡黄色台灯的照射下,毛边纸泛着柔和的暖意,把同一个字在笔下体会一遍又一遍,任由自己被带入字帖中,从墨色的干湿、笔画的急缓中感受古人书写时的心境,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是一段多么难得而又值得感恩的时光。”

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作为一位老师感到最开心的事。在书写的世界里,书法哪有古今之分?

这一部书稿,是依据授课讲稿和课堂视频修改而成,不过依然注意保留了教室里的“课堂感”。读者朋友如果有兴趣,读书的同时可以参照视频:在每一讲开头,都附上了与这一讲大致对应的课堂视频的二维码,可以扫描观看。在此,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他请了北大法宝的专业团队帮忙录制,然后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这门课程由此成为广为人知的公开课,即“北大书法公开课”。

讲授书法,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态度和方法。我期待你能喜欢上我的这一种,从此“恋”上中国书法,浸润于审美与实践,修习一生。

记者 陈小庚 实习生 姚淑芸

责任编辑:

网址:书法家方建勋:练书法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娱乐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903

相关内容

书法家方建勋:练书法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娱乐
苏轼认为“楷书是书法基础”,这个结论对吗?当代书法家表示不服
《中国书法十五讲》:可赏、可读、可学、可写,尽显书法之妙
女性研习书法之“七益”
深圳宝安美术馆举办方斌书法艺术展
书法为何被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人物|钧心似我心 不负相思意——访高级工艺美术师郭建民
为大众呈现书法艺术魅力
“东坡大家讲”读书日特别策划 苏轼的书法是要“读”而非“看”的
中国美术馆上新书法与绘画展 书法家张海八十后新作气象万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