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得病” “文物医生”来把脉

发布时间:2024-10-29 10:53

挂一幅有趣的壁画,让墙壁也变得生动起来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家居生活趣闻# #卧室趣闻趣事#

敦煌壁画修复工作现场 图源:敦煌研究院

中唐时期的乐舞图壁画 图源:敦煌研究院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佳卉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外文化汇聚交流发展的重要宝地。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开窟修行,莫高窟由此诞生。

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繁荣,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汇融合,信仰的力量让开窟造像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属,平民百姓也加入其中,在武周(初唐)时已有“窟室千余”。

一眼千年的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断崖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有着“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的美称。

莫高窟窟群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现存有壁画、塑像的洞窟共492窟,绝大多数分布在南区。莫高窟的北区除少数洞窟存有壁画外,其余是空窟,多达250余个。

敦煌莫高窟壁画描绘了古代各民族、各阶级的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的画面。其艺术种类涵盖经变画、故事画、山水风景画、佛像画等。

进入20世纪,道士王圆箓发现了存有数万卷4至11世纪的写卷和绘画的藏经洞,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于是,莫高窟再次闻名于世。

“数字敦煌”放眼未来,赓续莫高窟千年之美

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永久保存敦煌文物,赓续莫高窟千年之美,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提出了“数字敦煌”,自此敦煌研究院针对石窟壁画等内容,开启了30多年的数字化工作,建立了海量的数据资源。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安慧莉介绍,目前莫高窟已完成超过290个洞窟的高清壁画采集、19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以及120余个洞窟的结构模型扫描工作,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美术创作等领域提供了数据基础。

同时,数字化也为游客了解敦煌莫高窟提供了技术支持。走进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可以观看全球首部以人文景观敦煌石窟艺术为表现题材的,超高清8K数字球幕电影《梦幻佛宫》。电影展示了莫高窟不同历史朝代下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游客观看电影犹如身临其境。

数字化技术不仅是对文物的保护,更是一种创新的传播方式。

借助网上平台,观众可以在线欣赏莫高窟的壮丽艺术。虚拟展览、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古老的石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

“患癌”的文物,要如何对症下药修复?

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历经千年风沙,面临着各种病害的威胁。

作为敦煌研究院文化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壁画修复师,付有旭从1988年入职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文物保护工作。

付有旭介绍,壁画修复有一套极为严格的流程,对文物进行全面的病害调查和诊断是修复的关键。首先要经过详尽的前期调查,接着要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进行工艺筛选研究,一套“望闻问切”下来,最后才能着手修复。

“壁画比较常见的病害有酥碱、起甲、龟裂、空鼓等。”付有旭介绍,其中最为棘手的病害就是素有壁画“癌症”之称的酥碱。其形成过程复杂,危害较大,最难治理,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师们不断研讨方案,采用控制水分和湿度、用自制工具吸附盐分等方法,才让酥碱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文物壁画不可再生,因此在修复过程中,更要保持敬畏之心。“我们平时开玩笑说,要是感觉心情不好就先在外面晒晒太阳,心情好了再去修复。”付有旭强调,壁画修复不能马虎,必须有敬畏之心。

如今,敦煌研究院全面承担起了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和庆阳北石窟寺的管理保护工作,形成了“一院六地”的管理和运行格局,让甘肃的石窟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治理,文化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宣传弘扬。

责任编辑:

网址:壁画“得病” “文物医生”来把脉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92202

相关内容

媳妇警告老公,一人得病全村遭殃
张大千画技臻入化境,但是人生却有一大污点:疯狂破坏敦煌的壁画
美术文物遗存修复,谁在修、怎么修?
89件宋金壁画展出 金代墓葬“搬进”展厅
鉴赏摹制汉唐壁画 西北大学学生在特色课程中感悟历史文化魅力
傅斯年:“张大千损坏敦煌壁画,是不可辨驳的事实”
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丨保安变“文物医生” 从大足石刻到四川安岳圆觉洞都有他“出诊”的足迹
全国首座原址建设的北齐壁画专题博物馆开馆
时宜装病不愿见未婚夫,周生辰为她把脉,看穿小心思
陈赤赤给人把脉惊讶得合不拢嘴,这脉象似乎有些异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