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丨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从唐诗宋词中找寻历史故事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诗歌欣赏#
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在表面上结束了。实际上,唐朝廷远没有全部消灭叛乱和割据的势力。叛军老巢河北一带的史朝义部下投降后,唐朝廷根本没有触动他们,而是让他们官居原职,照样统率着大批强悍的军队。这样,形成了后来反复叛乱的所谓“河北三镇”。三镇为成德镇、魏博镇和卢龙镇,各占一大块地盘,最高长官为节度使,掌管军政大权,其实等于三个小小的独立王国。
同时,唐朝廷在平定叛乱时,内地也设置了很多节度使,也是各占一块地盘,并且统率着一批军队。这些节度使中,不少也变成割据一方的军阀,经常反叛或互相攻战,弄得国家没有安宁的日子。
安史之乱时,由于内地的兵力不足,唐朝廷将镇守西北边疆的军队都调入内地平叛。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诗人杜甫弃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的官职,携全家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暂住。这年秋天,由西北调入的边防军经过秦州,诗人见到长途跋涉后的战士们又瘦又黑,联想到不久前唐军在邺城下的大败,于是写了下面这首五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杜甫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徽。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此诗的意思是:城头上胡笳在呜呜地哀鸣,归来的大唐军队已到了山边。为防卫黄河地区,军队向着古渤海郡前进(黄河流经的中原洛阳、汴州一带,是安史叛军聚集之地;唐时沧州即今河北沧县;唐时景州即今河北献县,位于黄河入海口处,这里是古渤海郡地)。奉皇帝的命令,大军从金徽都督府(位于今蒙古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附近有金徽山)出发。长途的艰苦跋涉使士兵们又黑又瘦,旌旗稀疏,旗上绘的鸟兽零零落落。士兵们从内地调往大老远的边塞,又从边塞调回,这种往来万里的跋涉怎么受得了啊!恨只恨为何要在邺城下打了大败仗,使朝廷又要大量调兵遣将继续作战!
边疆上的精锐部队内调后,余下戍守的都是老弱残兵,甚至撤防无人守卫。于是,一些外族乘机入侵,或夺取土地,或抢掠财物人口。其中最厉害的有吐蕃(今西藏)、回纥及随从他们的一些较小的民族。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 年)七月,吐蕃率领氏、羌等外族合兵二十余万人入侵,攻入大震关(在今甘肃清水县陇山东坡),并且占领了廓州(今青海化隆)、兰州(今甘肃兰州)、渭州(今甘肃陇西)、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大片大地。边境上不停地向在长安的皇帝告急,可当时朝廷内是一个大宦官头子程元振专权,他隐瞒军情不报,直到吐蕃军队攻入邠州(今陕西彬县),距首都长安只有二百多里路时,唐代宗才知道消息,他下令各地赶快派兵来保卫长安。可是,在朝廷内专权的宦官程元振,专门暗害有功的将领,使得外地掌兵的大将和节度使们痛恨已极,谁都不派兵来救援。不久吐蕃军队进到武功(今陕西武功县),离长安不到一百里了,这时长安还没有军队。只是在这种危急的时刻,皇帝才想起被罢职在家闲居的名将郭子仪,任命他当副元帅。可郭子仪没有军队,只带了二十名骑兵就奔赴前线。皇帝唐代宗一看大势不妙,仓皇逃出长安,跑到陕州(今河南陕县)去了。
第三天吐蕃军队进入长安,大烧大抢,洗劫一空。幸赖郭子仪率少数军队用计,迫使吐蕃退出长安。从此,唐首都长安城经常受到吐蕃军队的威胁。
长安收复后,大臣柳伉上书声讨宦官程元振的罪行,唐代宗不得已,只是削去程元振的官爵放回家乡,使很多人愤愤不平。
广德二年(公元764 年),诗人杜甫在蜀地,听到这些情况既气愤又感慨,写下了下面的七言长律《释闷》:
释闷
杜甫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这首诗的意思是:整整十年了,全国到处兵荒马乱战事不息(由安史乱起到写本诗正好十年)。连吐蕃这个外族也打进了长安城。皇上这次离开首都并不是有什么正经事,而是敌人兵
临城下不得不逃走。敌军像豺狼一样塞满了道路,告急的烽火照亮了尸横遍地的原野。皇帝对于经常逃难也应该厌烦了吧?掌权的大官们,你们也应该考虑使国家太平了。只怕朝廷对老百姓的搜刮还是那么厉害,听说程元振这种奸贼也能保全性命。真想不到国家大事全出我老头子意料之外,大约是我的眼睛昏暗了,不然怎么总也看不见天下太平呢!
上诗中的“失道”句,指黄帝为了访道,到贝茨之山去见大隗,走到襄城一带迷了路,故“失道”即迷路。唐代宗是逃难,与黄帝外出访道不同,所以说“非关”,即不相关。“扬鞭”句暗用晋明帝微服暗察王敦营垒,王敦发现命人追赶,明帝将七宝马鞭交给路旁卖食物的老妇后逃走,追兵见到七宝鞭后轮流传看,未再追赶。诗中借此说代宗皇帝扬鞭驱马急忙地逃跑,比明帝更狼狈。
中唐诗人张籍,写了一首七言古诗《废宅行》,描述了吐蕃侵入唐王朝的首都地区,百姓们逃离家园,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的景象。
废宅行
张籍
胡马奔腾满阡陌,都人避乱唯空宅。
宅边青桑垂宛宛,野蚕食叶还成茧。
黄雀衔草入燕窠,啧啧啾啾白日晚。
去时禾黍埋地中,饥兵掘土翻重重。
鸱枭养子庭树上,曲墙空屋多旋风。
乱定几人还本土,唯有官家重作主。
此诗的意思是:吐蕃的兵马在田间的道路上横冲直撞,长安附近的百姓纷纷逃难只留下空荡荡的住宅。宅边的桑树枝壮叶茂一片青绿,树上的野蚕吃着桑叶长大,已经在树上做茧了。野生的黄雀居然衔草铺垫它侵占的在宅内的燕窝,啧啧啾啾地从早叫到晚。百姓们逃走时将带不了的粮食埋在地下;饥饿的士兵(既有吐蕃的,也有唐军的)掘地寻粮,把土地翻了一层又一层。废宅荒寂无人,栖居在山林里的鸱枭(音痴消,即猫头鹰)居然在宅中院内的树上生养小鸟,院墙弯曲房屋空寂经常有旋风吹过。吐蕃军退走后,有几个人能回本土呢?惟有官府又来了,重新成了主人。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 年),陇石和关内一带(今甘肃南部和陕西西部)因外族羌人、吐谷浑、吐蕃和回纥不断入侵,当地人民大批逃难入蜀。可是驻扎在汉水上的官军,却像外族胡兵一样地残害逃难的百姓。杜甫在云安(今四川云阳县)听到这些情况后,写了下面的绝句:
三绝句(选二)
杜甫
(一)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二)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第一首绝句的意思是:二十一家人同时向南逃难,结果只剩下一个人通过骆谷到达蜀地。听他说胡兵在后追杀,不得已抛弃了两个女儿,和她们咬臂诀别(古人咬臂分别为一种亲切表示)。他说着说着,悲痛得回头向着关中方向大哭。第二首意思是:皇帝的禁卫军虽然强悍善战,但却和那帮羌人、吐谷浑等一样残暴。听说他们在汉水上杀尽逃难的男人,而将妇女留在军中作乐。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 年),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听说河北那些降将的节度使到长安朝见皇帝,觉得国家有点兴旺景象,喜而作了下面的七绝:
承闻河北诸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选三)
杜甫
(三)
喧喧道路好童谣,河北将军尽入朝。
自是乾坤王室正,却教江汉客魂销。
(四)
北道诸公无表来,茫茫庶事使人猜。
拥兵相学干戈锐,使者徒劳万里回。
(十二)
十二年来多战场,天威已息阵堂堂。
神灵汉代中兴主,功业汾阳异姓王。
第三首的意思是:道路上孩子们都歌唱着喜信,是河北的将军们来长安朝见皇帝了。这是由于皇家行为正大才这样,我这个远在江汉(长江汉水间)的老头想起种种往事,真是感慨万分啊!
第四首的意思是:北边的诸公(指河北地区的节度使们)一直不给朝廷上表朝贡,使人疑惑难解猜测不已。看来是互相学样增强武力拥兵自重,让朝廷催问的使者来来回回,跋涉万里,可也解决不了问题。
由诗题及诗(三)均可知,诗人在夔州听说一直不服从朝廷号令的河北节度使们入朝了,其实从历史记载看,并无此事。而在诗(四)中诗人又写道:“北道诸公无表来”,说明他又听说河北的节度使们连每年应该给朝廷上的表章也都停了,哪能亲自入朝呢?
第十二首的意思是:安史乱到现在十二年了,四处还一直在打仗,到现在才算是结束了。代宗皇帝真是神灵威严的中兴圣主,而平定天下的功劳,主要是汾阳郡王郭子仪啊!
第十二首诗中提到的郭子仪,不仅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在乱后的年代,也是唐朝廷赖以维持江山的主要人物。他功劳太大,皇帝对他又要使用,又是害怕,怕他取而代之。有一出京戏《打金枝》,就充分反映了这种矛盾。故事说郭子仪的小儿子郭暖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一天,夫妻两个吵架,郭暖一生气居然说:“你以为你爸爸是皇帝就了不起了,我爸爸还不高兴当皇帝呢!”在封建时代,说这种话是极严重的犯罪,甚至有满门抄斩的可能。公主一听大怒,进宫告诉她父亲,代宗回答说:“他说的都是真的,他爸爸要真想当皇帝的话,这天下就不是我们家的了。”郭子仪知道后,立即进宫请罪,皇帝倒反说:“咳!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儿女们的话,那怎么能听呢。”事情虽然完了,气得郭子仪把他儿子捆起来痛打了一顿。
皇帝对郭子仪很不放心,总是在有了战乱别人应付不了时,起用郭子仪,等到战事平息,又将他罢免在家闲居。
公元765 年,唐朝叛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和回纥共数十万人入侵,攻到距长安不远的泾阳。唐朝廷只好又起用郭子仪去抵御。郭本在家闲居,手下无兵,临时到处凑集,还不到一万人。论兵力根本没法和入侵的军队作战。正好这时仆固怀恩病死,郭子仪仗着过去对回纥头领们的威信,冒着极大危险,只带了几个人亲自到回纥的大营去。回纥原听仆固怀恩说郭子仪死了,所以才大胆入侵,现在听探子来报说郭令公亲自来了,大吃一惊,立即弓上弦刀出鞘严阵以待。谁知来的只有郭子仪和几个随从。回纥可汗及诸将们一见,全部下马跪成一圈迎接,并且说,我们上了仆固怀恩的当了,要是知道你老人家还健在并且领军,我们怎么能和您打仗呢。郭子仪乘机联合回纥,共同攻击吐蕃,打得吐蕃大败而逃。唐朝靠着郭子仪的威信,又勉强渡过了一次危机。
由于郭子仪本人没有政治野心,对朝廷非常忠顺,而且他赏罚严明,善于用兵,因此,只要一听说朝廷下令起用郭子仪,立即就会有大量的各种武装力量自动投奔愿归他指挥。在上面那次抵御吐蕃和回纥联军的过程中,郭子仪率军自泾阳(今陕西泾阳)进兵泾州(今甘肃泾川县一带)。诗人戎昱在泾州观看了郭子仪出师时的军容后,不禁也想跟随他跋涉万里四处征战,这表现在诗人所写的五言诗《泾州观元戎出师》中:
泾州观元戎出师
戎昱
寒日征西将,萧萧万马丛。
吹笳覆楼雪,祝纛满旗风。
遮虏黄云断,烧羌白草空。
金铙肃天外,玉帐静霜中。
朔野长城闭,河源旧路通。
卫青师自老,魏绛赏何功。
枪垒依沙迥,辕门压塞雄。
燕然如可勒,万里愿从公。
诗题中的元戎,即元帅。全诗的意思是: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郭令公率军西征,队伍中成千上万匹战马在嘶鸣。在覆盖着白雪的城楼上传来悲凉的笳声,军中祭旗时旗帜随风飞舞,在天边上黄云消逝处阻遏了回纥前进,在长满白草的原野上拦截了吐蕃的军兵。金铙敲响,军中鼓声皆停,远近一片肃静(“金铙”为古代青铜制造的乐器,即小钲,它敲响则鼓声停息),寒霜落在无声的元帅大帐上。长城的关门紧闭,护卫住北方的原野;被吐蕃侵占的河源旧路,即将畅通。即使像西汉的名将卫青那样出师无功,也会如同春秋时晋国的魏绛,无征战之功而能治国安民,也能得到封赏。长枪林立犹如壁垒,沿沙丘而远伸;军营的大门雄壮超过边塞。如果能再一次获得大胜,我也愿万里跋涉跟随郭令公西讨东征。
唐朝廷处在吐蕃、回纥等的威胁之下,首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经常被攻占抢掠,而那帮拥有重兵的节度使们呢,却毫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例如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 年)秋吐蕃攻陷长安,代宗皇帝被迫逃难(这叫做“天子蒙尘”),可驻守在梓州(今四川三台)的代理东川节度使章彝,不仅不领兵协助抗击吐蕃,反而兴师动众大搞冬季校兵打猎。诗人杜甫当时正在梓州,目睹了这一活动。他为此写了一首长诗《冬狩行》:
冬狩行
杜甫
君不见,
东川节度兵马雄,校猎亦似观成功。
夜发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围步骤同。
禽兽已毙十七八,杀声落日回苍穹。
幕前生致九青兕,骆驼晶卷垂玄熊。
东西南北百里间,仿佛蹴踏寒山空。
有鸟名鹦鹆,力不能高飞逐走蓬;
肉味不足登鼎俎,胡为见羁虞罗中。
春蒐冬狩侯得用,使君五马一马聪。
况今摄行大将权,号令颇有前贤风。
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旌旗红。
喜君士卒甚整肃,为我回辔擒西戎。
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
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
呜呼!得不哀痛尘再蒙。
这首诗按意思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始至“仿佛蹴踏寒山空”,主要是赞美打猎时军队的严整,场面之壮观,意思是:你看那东川节度使的兵马多么雄壮,像冬季操练习武一样,让军队进行打猎比赛。晚上派出勇猛的士兵三千人,行动整齐一致,于清晨从四面八方围猎野兽。飞禽走兽十之七八已经毙命,喊杀的声音震天,使得落山的太阳又倒退回空中。军帐前拴着活捉的九只犀牛;高大的骆驼上挂着猎杀的大黑熊(“晶卷”音雷危,高大的意思)。在这东西南北方圆百里之间,被打猎的军队践踏遍了,山野中的禽兽被杀得精光。
诗第二段由“有鸟名鹦鹆”至“号令颇有前贤风”,内容宛转讥评章彝声势煊赫,行为越轨,意思是:即使是那个名叫鸜鹆(音渠玉,即八哥)的鸟儿,飞不高也飞不快,连风吹随地滚的蓬草它都追不上。它的肉味不佳,既不能供祭祀也上不了宴席,为何对它也要捕捉杀伤。虽然您(指章彝)身任梓州刺史,按资格也可以在冬春打猎,可像现在这样大张旗鼓地围猎是否有些过份了(古代春蒐冬狩,即冬春出外巡视围猎是只有天子才能做的事,后来诸侯也可以进行。刺史相当于周朝时的诸侯)。何况如今您又暂代东川节度使,发号施令很有以前正式节度使的威风。
诗第三段是杜甫根据当前朝廷处于危难之中的形势,规劝章彝不要只关心打猎玩乐,应该为国事尽力。意思是:我这个在动荡危急时局中生活的老翁,十年中饱经战乱之苦,已经厌见红色的军旗,我很高兴地看到您的兵强马壮士卒严整。希望您能率军北上保卫朝廷,抗击吐蕃。把山中草丛里的野兽猎杀干净有什么用呢,须知当今的天子(指唐代宗)被迫逃出了长安的皇宫。朝廷现在虽不像西周末年那样,犬戎攻占镐京杀掉了周幽王(指唐朝的皇帝还没有被入侵的吐蕃军队擒杀),可一再被迫从长安逃跑也实在使人哀痛。唉!当臣子的人真应该为天子多次蒙尘而忧愤伤痛啊!
责任编辑:
网址:唐诗故事丨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92340
相关内容
书单丨唐诗与宋词唐诗故事丨贞观之治——任贤
在烽火燃烧的青春岁月里,的故事值得一看再看,真心推荐这部佳作
令人“不寒而栗”的湘西赶尸,也有科学依据,并不是完全迷信
杨照:为什么我不赞成“背唐诗”?
在静谧的夜幕之下,薛紫夜与霍展白的故事悄然落幕
在宁静的夜幕下,薛紫夜与霍展白的故事悄然落幕
霍展白与薛紫夜的极光之约,美好得让人陶醉,真希望他们的故事就定格在此刻…
唐诗故事丨未能抛得杭州去——白居易和杭州(上)
配音:尸睦 角色:韩菱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