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曲《西厢记》——如何带领中国戏曲走向新纪元?

发布时间:2024-11-01 20:27

《西厢记》是元曲的经典之作,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 #生活知识# #生活智慧# #文学#

自王实甫《西厢记》问世以来,戏曲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王西厢》的影子。很多作品争相模仿《西厢记》,也有一些作品不只是简单模仿抄袭《王西厢》,反而是选取《王西厢》的精髓,为自己所用,对《王西厢》进行了化用。包括《王西厢》的各个方面。这些戏曲对《王西厢》的化用形成一定的规律,在众多作品中散发着独特的光彩。

古典戏曲化用《王西厢》的概况

一明清之前化用《王西厢》的概况

1.刻意模仿袭用

自《西厢记》问世之后,便受到很大关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反映在戏曲创作中,就是很多戏曲作品中出现了《王西厢》的身影。与《西厢记》同时期的元代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包含西厢元素的作品。

这些作品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刻意模仿袭用《西厢记》的情节,如郑光祖《?梅香》、白朴《东墙记》等。这些作品在情节上与《王西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甚至在很多细节中也挪用《王西厢》中的情节。除了剧中人物名称不同外,其余和《王西厢》很接近。

剧作提及了《西厢记》中的人物或者简单描绘情节,再用于剧作中。类似的化用的内容还有很多,剧作中的男女主人公大部分是以张生、莺莺自比。

这些剧作不仅是引述《王西厢》人物,而且体现了“化而再用”的过程,将《西厢记》中的内容经过化用,融入到自己作品中。

2.模仿人物形象

元代戏曲对《王西厢》的化用,主要集中在提及人物或某一情节。这是受到《西厢记》影响的结果,不过很多作品还是对《西厢记》进行模仿,没有触及到真正《王西厢》的精髓与根源,对《王西厢》的化用停留在表面。

莺莺与红娘的形象在家长眼中并非是勇于追求爱情的象征,而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三纲五常的挣脱。作者笔下的家长形象与《王西厢》中封建家长老夫人的形象是相近的。

陈世英与桂花仙子在中秋相会后,便得了相思病。因为在次年的中秋之夜他苦等桂花仙子,但桂花仙子并未出现。在这里陈世英将自己比作张君瑞,将桂花仙子比作崔莺莺,暗指二人在西厢相会,也表达了陈世英与桂花仙子二人的相爱程度与张生和莺莺的相爱程度是可以相比拟的。

二明清戏曲化用《王西厢》的概况

明清时期,剧作家对《王西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创作手法也更加成熟,因此出现了对《王西厢》各种形式的化用。根据文献,梳理了明清戏曲化用《王西厢》的剧目,又根据其内容进行分类,进而从整体把握明清戏曲化用《王西厢》的概况。

1.明清戏曲化用《王西厢》的剧目概说

由于中国古典戏曲作品的数量灿若繁星,受材料收集的限制,关于化用《王西厢》的作品并未全面筛选殆尽。

如天津图书馆所藏的诸龙祥《红楼梦传奇》,从胡文彬《红楼梦叙录》中观其目录发现,将《葬花》一出的内容概括为“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可知,此出与《红楼梦》小说第二十三回的内容相似,有宝黛共读《西厢记》的情节,此剧目有可能对《王西厢》曲辞进行了化用,因条件限制无从获得完整剧本,故未列其中。

尽管无法观其全貌,但作为红楼戏中的一种,可以通过其他剧目中相似的情节推测其状况,故上述作品可看作明清戏曲对《王西厢》化用的剧目代表。

由于本文所指的“化用”是对《王西厢》的显性化用,也就是在戏曲作品中出现《王西厢》本身内容的作品,所以不包括对类似情节的化用和情节模式的套用的作品。

许多明清作品中,出现了明显套用《王西厢》情节模式或对《王西厢》某些情节的化用,但是这些作品中没有化用《王西厢》内容本身的痕迹,只是讲述另外的故事内容,不出现《王西厢》的相关字眼。

故不能证明它们与《王西厢》存在明显的化用关系,不属于符合本文的显性化用,只能说明它们受《王西厢》的影响很大。

2.明清戏曲对《王西厢》化用内容的分类

明清剧作家对《王西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创作手法也更加成熟。从上述表格中的剧目可以看出,明清戏曲出现了对《王西厢》各种形式的化用。具体将其分类,包括提及人名或情节、曲辞以及对思想的化用。

明清戏曲中,仍有提及《王西厢》人名或情节的情况,并且明清戏曲中提及《王西厢》人名或情节的作品不在少数,体现了从元代到明清,《王西厢》对戏曲创作影响的持续性。这些剧目中或多或少化用了《王西厢》的内容,使得剧作更加丰富。

飞红将自己比作红娘,把小姐比作崔莺莺。一方面借《王西厢》突出女子对爱情的深情,另一方面体现飞红可能成为红娘般的牵线人。由此看出飞红形象的设置受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形象的影响颇深。

这两段同样对《王西厢》的“红娘”进行了化用。将红娘融入剧情中,又与《王西厢》有所差别。姣娘埋怨飞红私自与申纯扑蝶玩乐,飞红则有独立的个性,会因嫉妒而捣乱,也会因感动而心生怜悯,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

可见作者对其化用的巧妙,说明了《王西厢》影响之广。综上所述,不同戏曲作品化用了《王西厢》,说明《王西厢》对后世戏曲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男女主人公以崔莺莺和张生自比,还是化用情节名称,它们或多或少对剧情都有一定的联系及影响。

总之,《王西厢》在文坛曲苑中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化用现象的出现是剧作家喜爱《王西厢》的真实写照,他们将《王西厢》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观赏性,是一种吸引观众的方法。

明清戏曲化用《王西厢》的特点

一经典内容化用频繁

1、《王西厢》经典内容化用

化用《王西厢》的戏曲作品的第一个特点是:《王西厢》经典内容在不同作品中被频繁化用。从化用《西厢记》的内容来看,或为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唱词片段,且多为其经典语句,或为《王西厢》的经典情节。

在《王西厢》中,此句是张生夸赞莺莺美貌,不自觉地赞叹并为之倾倒。这也为之后描绘莺莺“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扑堆著俏;给绝世容颜做了铺垫。

在老夫人得知崔莺莺与张生暗自约会后,张生表现得十分惶恐,红娘指责张生的时候所唱。“银样镴枪头”意为表面看上是银的,实际为蜡做的,实为中看不中用。

在《王西厢》中红娘率直的性格由此体现出来,她见莺莺与张生的事情败露后,张生畏首畏尾十分惶恐,便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为崔张二人的爱情出主意想办法,却见张生软弱,便直接表明张生“苗而不秀”,暗指他无用。同时也激励张生,为爱情要勇于与封建势力反抗。六部红楼戏中都插入了此句“是个银样镴枪头”。

2.突出经典段落

红娘在传书递简后,撮合张生与莺莺见面,从中当媒人。“败柳残花”指失去贞洁的女子。这里是叮嘱张生,不要因为你们相会后就嫌弃莺莺,是提醒张生,暗示他不要辜负莺莺,更不能诋毁莺莺。

《碧莲绣符》中青奴借用《王西厢》中的曲辞为碧莲与章斌送上祝福,用男女欢爱的语句为二人的爱情增添情趣。

以《王西厢》中上下对仗的通俗词句,表达质朴纯粹的爱情。化用《王西厢》的戏曲作品中,化用的内容有很多为《王西厢》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唱词,并且在很多作品中化用同一曲辞。

这不仅突出了《王西厢》中的经典段落,同时也表达了这些剧作家对《西厢记》的喜爱,以及希望借助《西厢记》中的经典话语增加自己剧作的语言魅力。

二化用曲辞的表现形式各异

1.内容与形式一致

第一种形式化用的是《王西厢》的曲辞演唱,其间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与《王西厢》中唱词的内容与形式一样;二是表现的形式是唱,但与《王西厢》不是同一唱腔曲牌。先看第一种情况,在九部化用《王西厢》曲辞的戏曲作品中,只有《桃花扇》化用的是《王西厢》的唱词,并以演唱的形式展现。

第一种形式化用的是《王西厢》的曲辞演唱,其间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与《王西厢》中唱词的内容与形式一样;二是表现的形式是唱,但与《王西厢》不是同一唱腔曲牌。先看第一种情况,在九部化用《王西厢》曲辞的戏曲作品中,只有《桃花扇》化用的是《王西厢》的唱词,并以演唱的形式展现。其化用的内容是《王西厢》第三本。

化用的表现形式是念白。由于是剧中人物同看《西厢记》剧本,所以用念白的形式表现《王西厢》中的唱词,是符合此时的戏剧情境的。这句话在《王西厢》中是张生的唱词,在红楼戏中则成为贾宝玉口中的调侃之语,暗指黛玉美貌倾城,感叹自己沉迷其中。

2.表现的形式

以化用的内容为例,总结了明清戏曲化用《王西厢》的规律。从经典内容的频繁化用和化用曲辞的表现形式两方面,分析了明清戏曲对《王西厢》的化用特点,一方面有助于分析戏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探析化用《王西厢》的发展特点。

通过分析古典戏曲化用《王西厢》的情况可知,明清之前化用《王西厢》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提及《王西厢》人物或某一情节。

不过很多作品还是对《西厢记》进行模仿,没有触及到真正《王西厢》的精髓,对《王西厢》的化用停留在表面。

到明清时期多种形式的化用,体现了戏曲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对《王西厢》的化用也在不断的发展。明清戏曲化用《王西厢》所展现出的特点,说明了《王西厢》在后世作品中的影响之大。

责任编辑:

网址:古典戏曲《西厢记》——如何带领中国戏曲走向新纪元?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96338

相关内容

博物馆里话端午 走进戏曲百戏博物馆看《西厢记》文化展
薪火相传 《亲爱的学弟学妹》走进中国戏曲学院
看落魄大小姐如何带领家人逆风翻盘
辽宁省博物馆推出“出将入相——戏曲文化展”
感受京味戏曲的隽永醇厚
拓展戏曲创作空间 作品孵化计划启动
左鹏军:重新发现那一片戏曲史空间——《近代戏曲丛刊》前言
如果结局注定走向遗憾,你将如何改写命运?
苗怀明:戏曲研究的新机遇与新景观——对当下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京剧名家王平寄语新一代戏曲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