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大家谈丨三意社社长侯红琴:让大秦之腔走出陕西、走向世界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陕西西安,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常识#
编者按:为展现陕西厚重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央广网陕西频道策划“诵读古韵 诗路长安——经典大家谈”系列报道,采访陕西省文化领域的代表人物、文化学者、诵读名家等,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陕西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发展,展现陕西省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陕西实践成果。
本期专访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三意社社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走进这位“秦腔人”的40载的演艺生涯,感受中国古老戏剧秦腔的浓厚韵味,探讨文艺工作者如何创新出“精品”,古老戏剧何以老树发新芽,如何书写加强传统剧目传承的秦腔新篇。
央广网西安11月3日消息(记者陈锵 实习记者张瑞华)“万物生养赖日月,谁为日月发一声”“平生功过任人评”这是侯红琴最喜欢的《无字碑》唱词。这些选段,来自百年秦腔剧社西安三意社举全社之力、历时6年创排的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
10月6日至10日,《无字碑》在西安开元大剧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公益及首轮演出。接受记者采访时,演出刚刚结束,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三意社社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便带领演员班子筹备新一轮下乡巡演。
“希望用这部《无字碑》,向全国观众讲好大秦之腔的故事,践行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坐在会客室,侯红琴缓缓向记者讲述近年来的从艺历程。伴随着一句句经典唱词脱口而出,她的思绪逐渐变得清晰,沉浸到往日学戏的时光中。
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舞台演出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无字碑》长立 叙盛唐新意
10月7日晚,开元大剧院,灯光璀璨,舞台大幕缓缓拉开,千余名现场观众跨越时空,来到“锦雉朝衣夸鲜亮,六彩绶带挽愁长”的戏曲世界。
掀天的飓浪、淋漓的血色、锐利的荆棘中,一代女皇武则天款步行来,演绎“日月交辉、光曌万方”的天下传奇。
台上,演员投入表演,场面震撼人心;台下,虽已多次谢幕,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去,掌声雷动……这部秦腔大戏赢得了全国戏剧行业的瞩目。“温柔女神秒变霸气女皇,”看到记者手机中展示抖音网友“古调秦韵”的如是评价,侯红琴不禁微露腼腆神态。
“没有想到这么多人关注。专家、行内外人士、观众都给予了认可和鼓励,剧目得到了广泛好评,让我们感到欣慰和温暖。”侯红琴说。
“公演前,已经连着彩排七八天了。”登台前,作为主演的侯红琴一度感到“忐忑”。“之前饰演的都是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的柔美女性,这次尝试去诠释武则天这一角色,艺术化地探索武则天日月同辉,并凌长空,绚丽一生,寂寞千年的人生旅程。”虽然有些许紧张,但剧目首秀后的积极反馈,让她觉得“之前的付出和艰辛都是值得的”。
《无字碑》是陕西省、西安市重点打造的文艺作品,由国家一级编剧罗周执笔,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执导,侯红琴领衔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小雄、张涛,国家一级演员李康定、优秀青年演员刘卓琳,国家一级演员王战毅,著名花脸演员李小卫担纲主演。
剧目由“钩心”“进饼”“入戏”“面碑”四折构成,以武则天与丈夫、儿子、朝臣为线索人物,以无字碑为架构主线,生动描绘了一幅磅礴大气、瑰丽浓郁的盛唐群像。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唱腔部分,“既保持了秦腔粗犷的原汁原味,同时也加入了新的元素,增加了美声唱法,在主题音调贯穿和唱腔转换中,让‘大秦正声’的风格特质生动彰显。”她说。
无字空碑长立,诠释着权力与智慧、荣耀与争议。在侯红琴看来,一万个人眼中,就会有一万个武则天。“‘功过任人评’,无字碑体现出了武则天身上自信的人生态度,”她说,“我们在编剧过程中更多从女性角度挖掘,她为人妻、人母,有柔情,也有家国情怀,她身上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精神也值得新时代女性学习。”
“结合研讨会上专家给的意见,我们又在反复打磨、修改,要把它变成一个常演剧目。”她说。11月4日—11月13日,《无字碑》将在西安开元大剧院全新上演。
四十从艺路 梅香扬秦韵
幼时爱戏、年少学戏、青年唱戏,从“戏窝子”周至耳濡目染,到艺校《三娘教子》亮相,再到百年剧社“掌门人”,40载从艺路上,秦腔,成为了侯红琴生活和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秦腔被誉为“中国梆子戏鼻祖”,陕西是中国戏曲和秦腔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出生在陕西周至的侯红琴从小听秦腔长大,高亢激昂的秦腔陪伴着她的整个童年。
1985年,她顺利考进西安市艺术学校,师承秦腔“肖”派艺术创始人肖玉玲。“我是‘肖’派传人,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秦腔传统和时尚的演绎方式,想要把传统老戏扎扎实实地学好。”
1987年,还在上学的侯红琴亮相陕西省戏曲春晚,一曲秦腔《三娘教子》唱罢,专家和观众眼前一亮。才华的显露仅仅是开端,对她来说,勤学苦练才是戏剧人的标配。学生时代,每天起早贪黑练吐字、学唱腔;酷暑天,穿着胖袄上舞台,水衣轻轻一拧就能拧出水来;冬天,有时只一层薄衫,脚冻得没有知觉……练功虽苦,热爱是唯一的解答。
始创于1895年的西安三意社原名“长庆班”,是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百年剧社之一。“毕业后一分配到三意社,就排演了当家剧目。”她说。1997年,在时任团长樊允哲的倡导下,三意社推出青春版《火焰驹》,28岁的侯红琴在剧中饰演女主角黄桂英一角,一举夺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近年来,侯红琴也在自己的演艺事业中一路耕耘。2005年,她成为三意社社长,肩负秦腔传承的使命,带领全社创排30多部全本秦腔剧目,又将线上线下惠民演出从山区覆盖到田间,惠及西北五省上千万基层群众。
“秦腔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她说,从入行到演正小旦、闺阁旦,到现在的正旦演绎,通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也算是逐步走向了成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文化大省陕西,14个王朝在此建都1100余年,记载着千古传颂的诗篇和故事。“三意社的文艺创作一直以来都扎根陕西,《大明宫》《司马迁》《张载》《陕北往事》等剧目都是取材于陕西,把本土题材、故事创作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在陕西发生的故事,读懂陕西。”侯红琴说。
大型红色戏《陕北往事》舞台剧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大型秦腔新编历史剧《司马迁》《横渠先生》让历史文化名人活起来,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的大型红色戏《陕北往事》获陕西省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新编历史剧《无字碑》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我不光要做好一个演员,还要做好三意社的领头人,竭尽所能,把秦腔艺术品牌越擦越亮,让秦腔秦韵在三秦大地焕发更强劲的生命力。”侯红琴说。
创新育新芽 秦腔正青春
文化产品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侯红琴认为,要不断擦亮百年剧社的金字招牌,“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就是根基和脊梁。
“创台之初,就计划分两条路走,一条传承好传统秦腔剧目,演好老百姓爱看的戏。还要创作一些新创戏,让秦腔走出去,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她说。
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西安三意社近年来成功创作、复排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秦腔剧目,涌现出了侯红琴、杨升娟、薛广民、康亚婵、马路路、刘戈兵、米春胜、张崇学、刘伟、李晓娟等一批艺术家和青年艺术人才。经典剧目还受邀走出国门,对中国的元素进行对外传播,受到了广泛好评。
和越剧、闽台地方戏有着类似“境遇”,秦腔作为承载了历史印记的文化载体,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视角下也遭遇着边缘化的冲击。为应对这一挑战,近年来,陕西省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
“转企改制戏曲院团生存发展的基础资金普遍短缺,而运营成本较高,演出单位竞争激烈,演出市场却逐年萎靡,戏曲工作者薪酬待遇较低的问题一直存在,艺术人才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年陕西两会上,作为陕西省政协委员的侯红琴提出《提升戏曲工作者薪酬待遇 吸引青年投入秦腔事业》的建议。
“传统剧目走出去很难,需要新编新创。它对剧场的要求特别严格,对舞美、灯光等要求都比较高。”侯红琴告诉记者,“三意社也是拼了‘老命’,创作和演出两条腿走路,我们不仅要群众自发性喜欢秦腔,还要让更多、更年轻的面孔爱上秦腔,这也是我们的担当和使命。”
守正创新是传承秦腔的最好方式,三意社把“传帮带”视为传承振兴百年剧社的抓手。近年来,三意社一些新戏、大戏由年轻人挑梁,排演的新版《周仁》让青年演员杨升娟一举摘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大型秦腔新编历史剧《司马迁》舞台剧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们一直在培养年轻人,由资深社员创作新戏,新剧目的排演中加入年轻面孔,为年轻人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相信他们在经过反复地舞台实践打磨后,能对人物和唱腔有所把控。”她说。
“前路多艰,不能满足于眼前的荣誉。”侯红琴认为,秦腔演员不光是创作一台剧目,同时也是秦腔艺术、陕西文化的传播者。“希望通过剧目让外界了解陕西,通过陕西人的故事传播大秦之声,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的秦腔剧目常演,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为陕西的文化输出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她说。
责任编辑:
网址:传统经典大家谈丨三意社社长侯红琴:让大秦之腔走出陕西、走向世界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97719
相关内容
大秦之腔,守寡多年的少奶奶,爱上了半大的毛头小子,这剧情是真狗血啊!贵阳孔学堂举行“琴中万象酬知音——古琴艺术的传承之美”讲座
任正非为何独爱《大秦帝国》?
春分伴古琴 雅韵绕心弦!贵阳孔学堂开展古琴户外体验课
自得琴社音乐会演绎宋代美学
黑指头与红花瓣之美 《田青谈艺录》沉淀学者40年艺术追求
陕西渭南:“非遗+” 带动传统民俗从“活”到“火”
传统美学+当代风采 | 让“中国风”走出“国际范”
秦声秦韵颂华章 2024年陕西新年戏曲晚会在西安举行
孔学堂讲坛公告|贵州省古琴学会会长吴若杰:琴中万象酬知音——古琴艺术的传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