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断亲缘”,导师不妨学会释怀

发布时间:2024-03-24 07:40

投资前应做好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如研究市场行情、行业趋势、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 #生活常识# #理财投资#

原标题:研究生毕业“断亲缘”,导师不妨学会释怀

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缘分。缘分是人与人之间缔结的某种契约关系,有固定的,也有此生注定要维系的。血缘是最基础的缘分,接着是地缘、学缘等更多缘分类型。

现代社会,城市化加速了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地缘关系和学缘关系得到强化,甚至成为某种血缘关系真空状态下的重要补充形式。随着90后、00后进入成年,这个群体在塑造着新型的血缘观和学缘观。今年春节期间,有的父母吐槽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走亲访友,“断亲”话题冲上热搜。

近日,某大学一位教授撰文吐槽研究生毕业后跟自己“断亲”,引发了有关教育领域中“断亲”现象的讨论。

一些研究生毕业后,哪怕逢年过节,也几乎不再跟之前的导师联系。导师希望学生在春节期间主动联络一下自己,这样的心理期待实属正常。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况曾经相处数载的师生呢?

期待落空,当导师的吐槽一下学生,原本也是常态的心理反应。有些网友从师生关系的功利化角度分析“断亲”现象:“师无德,则不亲。师贤德,终生亲。”“想多了。觉得你有用时则亲,反之形同陌路。”“这就是我们从小教育的失败对吧?这就是老师和导师教育的偏离航线的结果。”

对于研究生“断亲”现象,部分网友各打五十大板:“导师给学生求学的专业增值大多数有限或为负,如教不了啥有用学识却猛用学生干活,无偿或低成本给导师挣钱。”“当今娇生惯养,擅长索取,不会感恩的学生不在少数。”

也有网友以佛系的心态劝导为人师者:“研究生与导师和古代师徒关系差不多,按说关系应该极为亲密。”“现在的导师有几个真正地去关心自己的学生?又有几个真的拿学生当家人?”“自己的父母都不经常联系,何况老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缴学费,你捧饭碗,两不相欠,各自安好。”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别说学缘关系终有时,即便是血缘关系,传统社会也只是强调三代人的交往。研究生毕业不再跟导师联系,当导师的如果学会释怀,习惯这样的新型师徒关系,大家“相忘于江湖”,或许也是一种超脱吧。

人生在世,总要“客串”不同的舞台,每个舞台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因此谁都很难做到“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友情的迭代,是社会发展的逻辑决定的。研究生毕业,进入他们人生的新舞台。作为导师,心里惦记毕业了的学生,这是出于师者的道德义务。这样的惦念,不是外在的强制规定,更多是师者的自我规定。道德义务不需要回报,导师牵挂毕业生,但不必苛求对方心有灵犀,不必苛求他们逢年过节打电话嘘寒问暖,也不必过于纠结学生的“失礼”。

在所有的缘分中,也许学缘最为纯粹。仅仅因为知识的供需关系,让老师跟学生结缘,让学生之间结缘。知识是维系这种缘分的纽带,随着知识供需关系的结束,这样的缘分淡化势所难免。真正能很好地维系学缘、师缘的学生,恐怕只是愿意履行善意义务的少数人。

善意属于积极义务的范畴,一般情况下只会为少数人所有。一个导师,这辈子能有三两个推心置腹的学生,并终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已足以令人羡慕,何必再苛求所有的学生能终生铭记师恩呢?

一些研究生毕业即选择“断亲缘”,虽然超出了人之常情,有的还显得很是失礼,但只要导师们“知天命”,相信就能看淡并释怀。如果一时不能释怀,不妨多思考一下自己在教育事业中所处的位置。

研究生导师作为教师,这份工作包含着三重意义:一是完善自我,二是服务学生,三是献身教育事业。如果研究生刚出校门就“断亲缘”,作为研究生导师,不妨反思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否已经完善;如果胜任教学科研,胜任指导研究生,再反思一下是否自己尽心尽力栽培了学生。

如果前两项工作都做到位,不妨再追问自己进入教育领域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期待学生的回报,还是纯然热爱教育事业?相信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不会过于看重并纠结毕业生逢年过节是否问候自己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友谊观。真正有情怀的人,年轻时断的“亲缘”,兴许到了一定岁数时会接续中断的某些缘分。师生关系本是结缘,同时也要随缘,懂得了这个道理,自然就能彼此释怀。

责任编辑:

网址:研究生毕业“断亲缘”,导师不妨学会释怀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9883

相关内容

研究生毕业“断亲缘”,导师不妨学会释怀
“大道·薪传”南艺优秀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精彩上演
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作品展:“观往知来”中的艺术思考
春天的旅行,不妨去探访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故居,学会好好生活
艺人背后的亲缘秘密,娱乐界真是卧虎藏龙
女孩子,爱自己最好的方式,学会断舍离
红网夜读丨内心的力量:释怀与格局
广美2024毕业展开展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开幕 将持续至6月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如何才能释怀呢?